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格心理学_第六版_第十一章、人本主义流派
人格心理学_第六版_第十一章、人本主义流派
人性理论 弗洛伊德的观点:人主要受性本能和
攻击本能控制。(性恶论)
行为主义的观点:人对环境中的刺激
作出反应其中没有任何主观的控制。 (白板说)
人本主义的观点:它假设让人应该对
其行为负主要责任。(性善论)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人本主义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是在欧洲影响广泛的存在主义哲学 一是美国心理学家
1、乐观体验
对正在做的事情非常投入,没有任何事情可 以打扰他们,这是感受到的是乐观体验。
2、日常生活中的乐观体验和快乐
只要方法得当,那么任何工作都可以给你涌动体 验。
六、应用: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和 职业满意度
1、以人为中心的治疗
治疗时的工作不是要改变患者,而 是提供一种氛围,使患者能够自己 帮助自己。
(二)人格发展的基础 ——自我实现与积极看待
价值的条件
他人或自己对具体行为给予积极或消极看待 的条件。 积极看待有极为强大的力量,因此,价值条 件可能干预甚至替代机体的评估过程,从而 阻止个人自我实现倾向的自由发挥,阻碍他 的健康成长。
提示
(二)人格发展的基础 ——自我实现与积极看待
七、评价:Q分类技术
Q技术作为一种定量研究的方法或者技 术,在心理学以及社会科学俄研究研 究领域的确有比较广泛的应用。
Q分类技术一种以人为分析单元、着重分析“人际 关系”的方法。可用它对个体进行描述获得一些有 价值的资料。它被用于一个人的理想自我与自我描 述的比较,自我觉知与他人觉知的比较,也可用于 分析许多人对某人、某事描述的内部相关。 Q-分类技术灵活简便,与理论密切结合,有较强的 逻辑性和实用性。Q-分类技术搜集的资料可用方差 分析、相关分析和因素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整理和 分析,使其在操作上更为简便。它特别适宜于探索 性的研究,可用来提出和发现新的思想和假设。
(四)应用:以人为中心的治疗
以人为中心的治疗
治疗师的工作不是要改变患者,而是
提供一种氛围,使患者能够自己帮助 自己。
(四)应用:以人为中心的治疗
注意事项
治疗师必须与患者之间建立适当的关系。
恰当的治疗关系要求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并不意味着治疗师必
须赞成患者的所作所为,特别是那些可 能会造成伤害的行为。
4、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当低级需要满足以后,人们 就会努力去满足高级需要。 5、人本主义理论的最新进展是由契克岑特 米哈依完成的,他发现人们用涌动体验来描 述生活中最快乐和最有价值的时刻。 6、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是罗杰斯对心理 学的一大贡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 用来解决工作满意度问题,他认为职业应该 为 个人成长提供机会。
(一)人格的自我理论
基本假设:有机体有一种先天的“自 我实现”的动机,它表现为一个人最 大限度地实现各种潜能。
(一)人格的自我理论
现象场
每个人都以独特的方式感知世界,个体对感
知过、经历过的事物都赋予一定的主观意义, 这些知觉和意义的整体便构成了个人的现象 场。
个人现象场包括有意识的感知和无意识的感
(一)人格的自我理论
自我概念
罗杰斯的自我与精神分析的自我的区别
自我概念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
是人格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人格的自我理论
自我概念
现实自我:此时此刻真实存在的自我。 理想自我:个体最喜欢拥有的自我。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距离可以用 Q分类法来测量。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能够作 为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指标。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和谐统一就是自 我实现。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 出生 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美国社会心 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 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 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 人。
需要的层次
自我实现需要 审美需要 求知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 对秩序、对称、完整结构和完满的需要 对认知和理解的欲望 对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的需要 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联系,如结 交朋友、追求爱情等的需要 对稳定、安全、保护、 秩序等的需要 对食物、水、空气、睡眠、 性的需要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使患者认识 到他们有能力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
2、此时此地
人本主义的观点:只有按生活本来面貌去生活,我们才 能成为真正完善的人。
我们不应该成为过去的牺牲品。
反对人的人格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形成。
3、个体的现象学
关注产生的认知经验,但并不试图将这些经验还原为 它的构成要素。 人本主义的观点: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
材料准备
将所要研究的行为特质加以分析而形成若干 陈述语句,并将其誊写在一组卡片上
第一次分类:现实我
要求被试根据每一描述与自己的符合程度将 规定数量的卡片置于相应的类别
Q 技 术 的 实 施
第二次分类:理想我
要求被试根据每一描述与理想自我的符合程 度将规定数量的卡片置于相应类别
计算相关
根据卡片在每一类中的位置赋予其一定分值, 计算两次分类间的相关系数
知,有意识的感知是决定行为的最重要的因 素。
(一)人格的自我理论
自我概念
含义
代表个体对自我感知的一种组织化和一致 性的模式,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 部经验。
内容
个人对自己的知觉及其相关的评价; 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知觉与评价; 个人对环境各方面的知觉及自己与环境关 系的评价。
存在主义哲学中很多观点成为人本主义理论的基础。
二、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1、人的责任
2、此时此地 3、个体的现象学
4、人的成长
1、人的责任
存在主义的观点:人们自己最终要对所发生 的事情负责。这也是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基 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人看做他们自己生活的 主动构建者,可以自由的改变自己,如果不 能改变,只是因为身体上有局限。
如何完成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的任务?
建立与患者间适当的关系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通过反馈帮助患者更好的了 解自己 2、工作满意度和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 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上的需要 (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 我实现的需要。了解员工的需要是应用 需要层次论对员工进行激励的一个重要 前提。在不同组织中、不同时期的员工 以及组织中不同的员工的需要充满差异 性,而且经常变化。因此,管理者应该 经常性地用各种方式进行调研,弄清员 工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是什么,然后有针 对性地进行激励。
第十一章 人本主义流派:理论、 应用与评价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二、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卡尔·罗杰斯 四、亚伯拉罕·马斯洛 五、乐观体验的心理 六、应用: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和职 业满意度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 国,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 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 学派,与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分道扬 镳,形成心理学的第三思潮。 受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影响比较明显。 时代精神: 反主流文化运动。对社会不满。 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 物有C.R罗杰斯。 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 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
治疗师可以通过反馈帮助患者更好地了
解自己。
3、有条件的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多数人都是在有条件的积极关注环境中长大的。 有条件的积极关注结果就是我们失去了与自己真实 的情感的联系,也不可能成为心理和谐的人。 在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中,我们知道无论自己做什 么,都会被接受、被爱、被引以为荣。
四、亚伯拉罕·马斯洛
提倡多给个体一些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并不是说价
值条件一无是处。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既不可能也 没有必要刻意回避价值条件的影响,甚至在我们学 习社会规范的过程中和我们形成内在标准和价值观 的过程中,价值条件是不可缺少的。 罗杰斯反对的是价值条件的影响广泛和强大到超过、 替代、干预个体的内在自我评价,这时人格健康才 会受到损害。 治疗的根本就是给予患者大量的无条件积极关注, 使他的内在自我评价重新强大健康起来。
Q分类技术对患者是否变得完善或者更加接近自我实现 的状态很有帮助的一种工具。 从Q分类卡片的相关分析中可以看出,一个心理健康的 人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非常相似。 在治疗中,相关系数可以提高。
九、小结
1、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对人格的看法与精
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观点不一致,20世纪 50~60年代是这一理论发展的鼎盛时期。人 本主义起源于欧洲存在主义哲学和几位美 国心理学家的研究。 2、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人责任,强调此 时此地,关注人的存在,强调人的成长。 3、卡尔·罗杰斯提出了心理和谐的人的概念, 根据他的理论,人人都朝着满足和快乐的 状态前进,除非被生活的障碍阻挡。
(三)机能完善者的特征与形成
机能完善者
指依照机体内部估价过程而不是外在价值 条件生活的人。 经验的开放 自我的协调 机体评估过程 无条件的积极自我关注 与同事和睦相处
机能完善者的特征
(三)机能完善者的特征与形成
机能完善者的形成
关键在于自我结构与经验的协调一致。要求
有一个无条件积极看待的成长环境。
积极自我看待的需要
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希望获得积极看待的需要, 这种需要包含了要求获得他人或自己关注、 赞赏、接受、尊敬、同情、温暖与爱。 与积极看待相反,那些漠不关心、蔑视、讥 讽、冷淡、憎恨、打骂等称为消极看待。
(二)人格发展的基础 ——自我实现与积极关注
有条件的积极关注:积极看待提供者根据一 定评价标准来评判对象的品行或成就,只有 达到标准才提供积极看待,否则就提供消极 看待。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给某个人积极看待与他 某一具体的行为无关,而是因为我们把这个 人当作一个整体来接受和尊重,认为值得把 他作为一个积极看待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