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化学平衡常数公开课教案

(完整)化学平衡常数公开课教案

(完整)化学平衡常数公开课教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化学平衡常数公开课教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化学平衡常数公开课教案的全部内容。

年级:高二科目:化学主备:陈思丽
课题:化学平衡常数课型:新授课课时 : 2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正确书写平衡常数表达式.
(2)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够运用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定量解释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课本P29 的数据表格展开平衡常数含义的教学,让学生学会从“因变量”和“自变量”的角度分析表格数据,并从中整合信息。

(2)通过运用课本P29 的数据表格,让学生懂得在不具备条件做实验的时候,从经验事实数据也能获取新知识的方法。

(3)通过课本P30例1和例2,让学生体会从结合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到应用平衡常数计算的过渡,掌握从定性到定量认识化学反应本质的方法。

(4)通过“三行式"计算模式的介绍,让学生掌握一种有序处理数据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平衡常数引入时的数据分析,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更深入的了解事物的本质。

【学习重难点】
1.平衡常数表达式书写规则;
2。

结合三行式计算平衡常数、平衡浓度、转化率;
3. 利用Q与K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化学平衡常数的引入、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
第2课时: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
第1课时
【导学过程2:】
阅读课本P28~P29的表格,分析表中的数据,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
【小结】该表格的数据是在457.6℃下测定氢气与碘蒸汽的反应,通过改变投料,即通入不同的起始浓度,研究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同一温度下,不管如何改变起始投料(投入反应物、投入生成物、改变反应物的浓度)平衡时c2(HI)/[c(H2)•c (I2)]基本不变,为常数,用K表示.
【归纳总结】根据分析,生成“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就是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

用k表示。

对于反应: mA(g) + nB(g) pC(g) + qD(g)
K=[c p(C)•c q(D)]/[c m(A)•c n(B)]
强调:1、表达式中的各组分的浓度必须是平衡时的浓度.
2、固体、纯液体的浓度视为常数,通常不列入平衡常数表达式中.
【导学过程3:】
373K时N
2O
4
和NO
2
的平衡体系。

N
2O
4
(g) 2NO
2
(g)K1=?
2N
2O
4
(g) 4NO
2
(g) K2=?
2NO
2(g) N
2
O
4
(g) K3=?
且K1、K2、K3的关系如何?
【归纳总结】
④同一化学反应,在同一温度下,平衡常数是指某一具体反应的平衡常数.方程式写法不同,表达式中的幂不同,平衡常数不同.每个化学方程式都有自己的平衡常数。

正反应与逆反应平衡常数互为倒数。

方程式系数乘以几,平衡常数变为几次方
两式相加,K值相乘。

两式相减,K值相除
【导学过程4:】
【引导设问】①已知H2 + I22HI △H﹤0,以表中第一次实验为例,达到平衡后,如果升高温度,H2、I2、HI浓度是否会变化?如何变化?化学平衡常数会否变化?为什么?有什么结论?
②化学平衡常数是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限度)的一种性质,K值越大,说明什么?
【导学过程5:】
【课后拓展延伸】《学法大视野》P23页,体验1 P85页,1—4题
【教学后记】:本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勒夏特列原理,对一些表格数据的分析,建构“平衡常数"的概念,重点有三点:1、根据对平衡常数概念的理解书写K的表达式;2、
书写表达式时的一些注意事项;3、平衡常数的意义。

一节课下来,难度相对比较大的是“同
一化学反应,在同一温度下,平衡常数的具体数值与方程式的写法相关,方程式写法不同,表
达式中的幂不同,平衡常数不同”,对于本难点我采取了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并根据“学生活
动2”的表达式的书写情况,找了对于本内容理解出现争议的同学来完成导学过程3中的“K1、
K
、K3的关系”,从而加深该学生对此的理解。

总体来说,对于本设计,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
2
气氛比较活跃,掌握比较理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