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练习(尖)

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练习(尖)

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练习【尖】一.选择题(共8小题)1.如图,将△ABC沿BC方向平移2cm得到△DEF,若△ABC的周长为16cm,则四边形ABFD的周长为()A.16cm B.18cm C.20cm D.22cm2.如图,在4×4的正方形网格中,△MNP绕某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M1N1P1.则其旋转中心一定是()A.点E B.点F C.点G D.点H3.如图,△ABC中,D为AB的中点,BE⊥AC,垂足为E.若DE=4,AE=6,则BE的长度是()A.10 B.2√5 C.8 D.2√74.如图,在△ABC中,∠ACB=90°,D在BC上,E是AB的中点,AD、CE相交于F,且AD=DB.若∠B=20°,则∠DFE等于()A.30°B.40°C.50°D.60°5.如图,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CEFG中,点D在CG上,BC=1,CE=3,H是AF 的中点,那么CH的长是()A.2.5 B.√5C.32√2D.26.如图,公路AC,BC互相垂直,公路AB的中点M与点C被湖隔开.若测得AM的长为1.2km,则M,C两点间的距离为()A.0.5km B.0.6km C.0.9km D.1.2km7.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分别是12和5,则斜边上的中线长是()A.34 B.26 C.8.5 D.6.58.如图,在△ABC中,CD⊥AB于点D,BE⊥AC于点E,F为BC的中点,DE=5,BC=8,则△DEF的周长是()A.21 B.18 C.13 D.15二.填空题(共2小题)9.如图,CD是Rt△ABC斜边AB上的高,将△BCD沿CD折叠,B点恰好落在AB的中点E处,则∠A等于度.10.如图,点P在第一象限,△ABP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当点A在x轴的正半轴上运动时,点B随之在y轴的正半轴上运动,运动过程中,点P到原点的最大距离是;若将△ABP的PA边长改为2√2,另两边长度不变,则点P到原点的最大距离变为.三.解答题(共11小题)1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3,2)、B(3,5)、C(1,2).(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ABC关于x轴对称的△A1B1C1;(2)把△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图中的△AB2C2,点C2在AB上.①旋转角为多少度?②写出点B2的坐标.12.如图,P是正三角形ABC内的一点,且PA=6,PB=8,PC=10.若将△PAC绕点A逆时针旋转后,得到△P′AB.(1)求点P与点P′之间的距离;(2)求∠APB的度数.13.如图,在△ABC 中,点D 在AB 上,且CD=CB ,点E 为BD 的中点,点F 为AC 的中点,连结EF 交CD 于点M ,连接AM .(1)求证:EF=12AC . (2)若∠BAC=45°,求线段AM 、DM 、BC 之间的数量关系.14.如图,△ABC 中,AB=AC ,点D 是BC 上一点,DE ⊥AB 于E ,FD⊥BC 于D ,G 是FC 的中点,连接GD .求证:GD ⊥DE .15.如图,△ABC中,AD是高,CE是中线,点G是CE的中点,DG⊥CE,点G 为垂足.(1)求证:DC=BE;(2)若∠AEC=66°,求∠BCE的度数.16.如图,△ABC中,BD、CE是△ABC的两条高,点F、M分别是DE、BC的中点.求证:FM⊥DE.17.如图,∠ABC=∠ADC=90°,M、N分别是AC、BD的中点.求证:MN⊥BD.18.如图,△ABC中,CF⊥AB,垂足为F,M为BC的中点,E为AC上一点,且ME=MF.(1)求证:BE⊥AC;(2)若∠A=50°,求∠FME的度数.19.如图,直线a、b相交于点A,C、E分别是直线b、a上两点且BC⊥a,DE ⊥b,点M、N是EC、DB的中点.求证:MN⊥BD.20.如图,△ABC中,CD、BE分别是AB、AC边上的高,M、N分别是线段BC、DE的中点.(1)求证:MN⊥DE;(2)连结DM,ME,猜想∠A与∠DME之间的关系,并写出推理过程;(3)若将锐角△ABC变为钝角△ABC,如图,上述(1)(2)中的结论是否都成立?若结论成立,直接回答,不需证明;若结论不成立,说明理由.21.已知:在△ABC中,∠ABC=90°,点E在直线AB上,ED与直线AC垂直,垂足为D,且点M为EC中点,连接BM,DM.(1)如图1,若点E在线段AB上,探究线段BM与DM及∠BMD与∠BCD所满足的数量关系,并直接写出你得到的结论;(2)如图2,若点E在BA延长线上,你在(1)中得到的结论是否发生变化?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3)若点E在AB延长线上,请你根据条件画出相应的图形,并直接写出线段BM与DM及∠BMD与∠BCD所满足的数量关系.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练习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8小题)1.如图,将△ABC沿BC方向平移2cm得到△DEF,若△ABC的周长为16cm,则四边形ABFD的周长为()A.16cm B.18cm C.20cm D.22cm【分析】根据平移的基本性质,得出四边形ABFD的周长=AD+AB+BF+DF=2+AB+BC+2+AC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根据题意,将周长为16cm的△ABC沿BC向右平移2cm得到△DEF,∴AD=CF=2cm,BF=BC+CF=BC+2cm,DF=AC;又∵AB+BC+AC=16cm,∴四边形ABFD的周长=AD+AB+BF+DF=2+AB+BC+2+AC=20cm.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平移的基本性质:①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②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得到CF=AD,DF=AC是解题的关键.2.如图,在4×4的正方形网格中,△MNP绕某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M1N1P1.则其旋转中心一定是()A.点E B.点F C.点G D.点H【分析】根据“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知旋转中心,即为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解答】解:根据旋转的性质,知:旋转中心,一定在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则其旋转中心是NN1和PP1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即点G.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旋转的性质,要结合三角形的性质和网格特征解答.3.如图,△ABC中,D为AB的中点,BE⊥AC,垂足为E.若DE=4,AE=6,则BE的长度是()A.10 B.2√5 C.8 D.2√7【分析】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AB=2DE,再利用勾股定理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BE⊥AC,D为AB中点,∴AB=2DE=2×4=8,在Rt△ABE中,BE=√AB2−AE2=√82−62=2√7,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熟记性质与定理是解题的关键.4.如图,在△ABC中,∠ACB=90°,D在BC上,E是AB的中点,AD、CE相交于F,且AD=DB.若∠B=20°,则∠DFE等于()A.30°B.40°C.50°D.60°【分析】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性质得出BE=CE,根据等腰三角形性质得出∠ECB=∠B=20°,∠DAB=∠B=20°,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求出∠ADC=∠B+∠DAB=40°,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得出DFE=∠ADC+∠ECB,代入求出即可.【解答】解:∵在△ABC中,∠ACB=90°,E是AB的中点,∴BE=CE,∵∠B=20°∴∠ECB=∠B=20°,∵AD=BD,∠B=20°,∴∠DAB=∠B=20°,∴∠ADC=∠B+∠DAB=20°+20°=40°,∴∠DFE=∠ADC+∠ECB=40°+20°=60°,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外角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性质的应用,能求出∠ADC和∠ECB的度数是解此题的关键,注意: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5.如图,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CEFG中,点D在CG上,BC=1,CE=3,H是AF 的中点,那么CH的长是()A.2.5 B.√5C.32√2D.2【分析】连接AC、CF,根据正方形性质求出AC、CF,∠ACD=∠GCF=45°,再求出∠ACF=90°,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AF,再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解答即可.【解答】解:如图,连接AC、CF,∵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CEFG中,BC=1,CE=3,∴AC=√2,CF=3√2,∠ACD=∠GCF=45°,∴∠ACF=90°,由勾股定理得,AF=√AC2+CF2=√√22+(3√2)2=2√5,∵H是AF的中点,∴CH=12AF=12×2√5=√5.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熟记各性质并作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6.如图,公路AC,BC互相垂直,公路AB的中点M与点C被湖隔开.若测得AM的长为1.2km,则M,C两点间的距离为()A.0.5km B.0.6km C.0.9km D.1.2km【分析】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MC=AM=1.2km.【解答】解:∵在Rt △ABC 中,∠ACB=90°,M 为AB 的中点,∴MC=12AB=AM=1.2km .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理解题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是解题的关键.7.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分别是12和5,则斜边上的中线长是( )A .34B .26C .8.5D .6.5【分析】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斜边,再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解答.【解答】解:由勾股定理得,斜边=√122+52=13,所以,斜边上的中线长=12×13=6.5.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勾股定理,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8.如图,在△ABC 中,CD ⊥AB 于点D ,BE ⊥AC 于点E ,F 为BC 的中点,DE=5,BC=8,则△DEF 的周长是( )A .21B .18C .13D .15【分析】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求出DF 、EF ,再根据三角形的周长的定义解答.【解答】解:∵CD ⊥AB ,F 为BC 的中点,∴DF=12BC=12×8=4, ∵BE ⊥AC ,F 为BC 的中点,∴EF=12BC=12×8=4,∴△DEF的周长=DE+EF+DF=5+4+4=13.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是基础题,熟记性质并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共2小题)9.如图,CD是Rt△ABC斜边AB上的高,将△BCD沿CD折叠,B点恰好落在AB的中点E处,则∠A等于30度.【分析】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到EC=AE,从而得到∠A=∠ACE,再由折叠的性质及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到∠B=2∠A,从而不难求得∠A的度数.【解答】解:∵在Rt△ABC中,CE是斜边AB的中线,∴AE=CE,∴∠A=∠ACE,∵△CED是由△CBD折叠而成,∴∠B=∠CED,∵∠CEB=∠A+∠ACE=2∠A,∴∠B=2∠A,∵∠A+∠B=90°,∴∠A=30°.故答案为:30.【点评】此题主要考查:(1)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2)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10.如图,点P在第一象限,△ABP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当点A在x轴的正半轴上运动时,点B随之在y轴的正半轴上运动,运动过程中,点P到原点的最大距离是1+√3;若将△ABP的PA边长改为2√2,另两边长度不变,则点P到原点的最大距离变为1+√5.【分析】根据当O到AB的距离最大时,OP的值最大,得到O到AB的最大值是12AB=1,此时在斜边的中点M上,由勾股定理求出PM,即可求出答案;将△ABP 的PA边长改为2√2,另两边长度不变,根据22+22=(2√2)2,得到∠PBA=90°,由勾股定理求出PM即可【解答】解:取AB的中点M,连OM,PM,在Rt△ABO中,OM=AB2=1,在等边三角形ABP中,PM=√3,无论△ABP如何运动,OM和PM的大小不变,当OM,PM在一直线上时,P距O最远,∵O到AB的最大值是12AB=1,此时在斜边的中点M上,由勾股定理得:PM=√22−12=√3,∴OP=1+√3,将△AOP的PA边长改为2√2,另两边长度不变,∵22+22=(2√2)2,∴∠PBA=90°,由勾股定理得:PM=√12+22=√5,∴此时OP=OM+PM=1+√5.故答案为:1+√3,1+√5.【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坐标与图形性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根据理解题意求出PO的值是解此题的关键.三.解答题(共11小题)1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3,2)、B(3,5)、C(1,2).(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ABC关于x轴对称的△A1B1C1;(2)把△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图中的△AB2C2,点C2在AB上.①旋转角为多少度?②写出点B2的坐标.【分析】(1)分别得到点A、B、C关于x轴的对称点,连接点A1,B1,C1,即可解答;(2)①根据点A,B,C的坐标分别求出AC,BC,AC的长度,根据勾股定理逆定理得到∠CAB=90°,即可得到旋转角;②根据旋转的性质可知AB=AB2=3,所以CB2=AC+AB2=5,所以B2的坐标为(6,2).【解答】解:(1)A(3,2)、B(3,5)、C(1,2)关于x轴的对称点分别为A1(3,﹣2),B1(3,﹣5),C1(1,﹣2),如图所示,(2)①∵A(3,2)、B(3,5)、C(1,2),∴AB=3,AC=2,BC=√(3−1)2+(5−2)2=√13,∵AB2+AC2=13,BC2=(√13)2=13,∴AB2+AC2=BC2,∴∠CAB=90°,∵AC与AC2的夹角为∠CAC2,∴旋转角为90°;②∵AB=AB2=3,∴CB2=AC+AB2=5,∴B2的坐标为(6,2).【点评】本题考查轴对称及旋转的性质,属于基础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两种几何变换的特点,根据题意找到各点的对应点.12.如图,P是正三角形ABC内的一点,且PA=6,PB=8,PC=10.若将△PAC绕点A逆时针旋转后,得到△P′AB.(1)求点P与点P′之间的距离;(2)求∠APB的度数.【分析】(1)由已知△PAC 绕点A 逆时针旋转后,得到△P′AB ,可得△PAC ≌△P′AB ,PA=P′A ,旋转角∠P′AP=∠BAC=60°,所以△APP′为等边三角形,即可求得PP′;(2)由△APP′为等边三角形,得∠APP′=60°,在△PP′B 中,已知三边,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证出直角三角形,得出∠P′PB=90°,可求∠APB 的度数.【解答】解:(1)连接PP′,由题意可知BP′=PC=10,AP′=AP ,∠PAC=∠P′AB ,而∠PAC +∠BAP=60°,所以∠PAP′=60度.故△APP′为等边三角形,所以PP′=AP=AP′=6;(2)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知:PP′2+BP 2=BP′2,所以△BPP′为直角三角形,且∠BPP′=90°可求∠APB=90°+60°=150°.【点评】本题考查旋转的性质,旋转变化前后,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图形的大小、形状都不改变.13.如图,在△ABC 中,点D 在AB 上,且CD=CB ,点E 为BD 的中点,点F 为AC 的中点,连结EF 交CD 于点M ,连接AM .(1)求证:EF=12AC . (2)若∠BAC=45°,求线段AM 、DM 、BC 之间的数量关系.【分析】(1)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CE⊥BD,再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EF=12 AC;(2)判断出△AE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EF垂直平分AC,再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可得AM=CM,然后求出CD=AM+DM,再等量代换即可得解.【解答】(1)证明:∵CD=CB,点E为BD的中点,∴CE⊥BD,∵点F为AC的中点,∴EF=12 AC;(2)解:∵∠BAC=45°,CE⊥BD,∴△AE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点F为AC的中点,∴EF垂直平分AC,∴AM=CM,∵CD=CM+DM=AM+DM,CD=CB,∴BC=AM+DM.【点评】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难点在于(2)判断出EF垂直平分AC.14.如图,△ABC中,AB=AC,点D是BC上一点,DE⊥AB于E,FD⊥BC于D,G是FC的中点,连接GD.求证:GD⊥DE.【分析】由∠1+∠EDF=90°可知,只要证明∠1=∠3,∠2=∠3,推出∠1=∠2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证明:∵AB=AC,∴∠B=∠C,∵DE⊥AB,FD⊥BC,∴∠BED=∠FDC=90°,∴∠1+∠B=90°,∠3+∠C=90°,∴∠1=∠3,∵G是直角三角形FDC的斜边中点,∴GD=GF,∴∠2=∠3,∴∠1=∠2,∵∠FDC=∠2+∠4=90°,∴∠1+∠4=90°,∴∠2+∠FDE=90°,∴GD⊥DE.【点评】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性质、等角的余角相等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属于基础题,中考常考题型.15.如图,△ABC中,AD是高,CE是中线,点G是CE的中点,DG⊥CE,点G为垂足.(1)求证:DC=BE ;(2)若∠AEC=66°,求∠BCE 的度数.【分析】(1)由G 是CE 的中点,DG ⊥CE 得到DG 是CE 的垂直平分线,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DE=DC ,由DE 是Rt △ADB 的斜边AB 上的中线,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得到DE=BE=12AB ,即可得到DC=BE ; (2)由DE=DC 得到∠DEC=∠BCE ,由DE=BE 得到∠B=∠EDB ,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得到∠EDB=∠DEC +∠BCE=2∠BCE ,则∠B=2∠BCE ,由此根据外角的性质来求∠BCE 的度数.【解答】解:(1)如图,∵G 是CE 的中点,DG ⊥CE ,∴DG 是CE 的垂直平分线,∴DE=DC ,∵AD 是高,CE 是中线,∴DE 是Rt △ADB 的斜边AB 上的中线,∴DE=BE=12AB , ∴DC=BE ;(2)∵DE=DC ,∴∠DEC=∠BCE ,∴∠EDB=∠DEC +∠BCE=2∠BCE ,∵DE=BE ,∴∠B=∠EDB ,∴∠B=2∠BCE ,∴∠AEC=3∠BCE=66°,则∠BCE=22°.【点评】本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也考查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16.如图,△ABC 中,BD 、CE 是△ABC 的两条高,点F 、M 分别是DE 、BC 的中点.求证:FM ⊥DE .【分析】连接MD 、ME ,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MD=12BC=ME ,再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即可证得结论. 【解答】证明:连接MD 、ME .∵BD 是△ABC 的高,M 为BC 的中点,∴在Rt △CBD 中,MD=12BC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那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同理可得ME=12BC , ∴MD=ME ,∵F 是DE 的中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FM ⊥DE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性质的综合运用.17.如图,∠ABC=∠ADC=90°,M 、N 分别是AC 、BD 的中点.求证:MN ⊥BD .【分析】连接BM 、DM ,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BM=DM=12AC ,再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证明即可. 【解答】证明:如图,连接BM 、DM ,∵∠ABC=∠ADC=90°,M 是AC 的中点,∴BM=DM=12AC , ∵点N 是BD 的中点,∴MN ⊥BD .【点评】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熟记各性质并作辅助线构造出等腰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18.如图,△ABC 中,CF ⊥AB ,垂足为F ,M 为BC 的中点,E 为AC 上一点,且ME=MF .(1)求证:BE ⊥AC ;(2)若∠A=50°,求∠FME 的度数.【分析】(1)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MF=BM=CM=12BC ,再求出ME=BM=CM=12BC ,再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证明; (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BC +∠ACB ,再根据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求出∠BMF +∠CME ,然后根据平角等于180°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答】(1)证明:∵CF ⊥AB ,垂足为F ,M 为BC 的中点,∴MF=BM=CM=12BC , ∵ME=MF ,∴ME=BM=CM=12BC , ∴BE ⊥AC ;(2)解:∵∠A=50°,∴∠ABC +∠ACB=180°﹣50°=130°,∵ME=MF=BM=CM ,∴∠BMF +∠CME=(180°﹣2∠ABC )+(180°﹣2∠ACB )=360°﹣2(∠ABC +∠ACB )=360°﹣2×130°=100°,在△MEF 中,∠FME=180°﹣100°=80°.【点评】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难点在于(2)中整体思想的利用.19.如图,直线a 、b 相交于点A ,C 、E 分别是直线b 、a 上两点且BC ⊥a ,DE ⊥b ,点M 、N 是EC 、DB 的中点.求证:MN ⊥BD .【分析】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DM=12EC ,BM=12EC ,从而得到DM=BM ,再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证明.【解答】证明:∵BC ⊥a ,DE ⊥b ,点M 是EC 的中点,∴DM=12EC ,BM=12EC , ∴DM=BM ,∵点N 是BD 的中点,∴MN ⊥BD .【点评】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熟记性质并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20.如图,△ABC 中,CD 、BE 分别是AB 、AC 边上的高,M 、N 分别是线段BC 、DE 的中点.(1)求证:MN ⊥DE ;(2)连结DM ,ME ,猜想∠A 与∠DME 之间的关系,并写出推理过程;(3)若将锐角△ABC 变为钝角△ABC ,如图,上述(1)(2)中的结论是否都成立?若结论成立,直接回答,不需证明;若结论不成立,说明理由.【分析】(1)连接DM 、ME ,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DM=12BC ,ME=12BC ,从而得到DM=ME ,再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证明;(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ABC +∠ACB=180°﹣∠A ,再根据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表示出∠BMD +∠CME ,然后根据平角等于180°表示出∠DME ,整理即可得解;(3)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ABC +∠ACB=180°﹣∠A ,再根据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表示出∠BME +∠CME ,然后根据平角等于180°表示出∠DME ,整理即可得解.【解答】解:(1)如图,连接DM ,ME ,∵CD 、BE 分别是AB 、AC 边上的高,M 是BC 的中点,∴DM=12BC ,ME=12BC , ∴DM=ME又∵N 为DE 中点,∴MN ⊥DE ;(2)在△ABC 中,∠ABC +∠ACB=180°﹣∠A ,∵DM=ME=BM=MC ,∴∠BMD +∠CME=(180°﹣2∠ABC )+(180°﹣2∠ACB ),=360°﹣2(∠ABC +∠ACB ),=360°﹣2(180°﹣∠A ),=2∠A ,∴∠DME=180°﹣2∠A ;(3)结论(1)成立,结论(2)不成立,理由如下:在△ABC 中,∠ABC +∠ACB=180°﹣∠A ,∵DM=ME=BM=MC ,∴∠BME +∠CMD=2∠ACB +2∠ABC ,=2(180°﹣∠A ),=360°﹣2∠A ,∴∠DME=180°﹣(360°﹣2∠A ),=2∠A ﹣180°.【点评】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整体思想的利用是解题的关键.21.已知:在△ABC 中,∠ABC=90°,点E 在直线AB 上,ED 与直线AC 垂直,垂足为D ,且点M 为EC 中点,连接BM ,DM .(1)如图1,若点E 在线段AB 上,探究线段BM 与DM 及∠BMD 与∠BCD 所满足的数量关系,并直接写出你得到的结论;(2)如图2,若点E 在BA 延长线上,你在(1)中得到的结论是否发生变化?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3)若点E 在AB 延长线上,请你根据条件画出相应的图形,并直接写出线段BM 与DM 及∠BMD 与∠BCD 所满足的数量关系.【分析】(1)由于BM 、DM 分别是Rt △DEC 、Rt △EBC 的斜边上的中线,即可证得BM=DM=12CE ;易知BM=MC=DM ,结合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知∠EMB=2∠MCB ,∠DME=2∠DCM ,两式相加即可得到∠BMD=2∠BCD .(2)同(1)易证得DM=BM ;由于BM=MC=DM=EM ,结合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得:∠BME=2∠BCM ,∠DME=2∠MCD ,两式相减即可得到∠BMD=2∠BCD .(3)此题应分三种情况:①D 点在线段AC 上时,易证得BM=MD ,同(2)可证得∠BMD=2∠BCD ; ②D 、C 重合,此时BM=MD ,而∠BCD 不存在;③D 点在AC 的延长线上,同(2)可得到∠BMD=∠BME +∠EMD=2∠BCD ,所以钝角∠BMD=360°﹣2∠BCD .【解答】解:(1)结论:BM=DM ,∠BMD=2∠BCD .理由:∵BM 、DM 分别是Rt △DEC 、Rt △EBC 的斜边上的中线,∴BM=DM=12CE ; 又∵BM=MC ,∴∠MCB=∠MBC ,即∠BME=2∠BCM ;同理可得∠DME=2∠DCM ;∴∠BME +∠DME=2(∠BCM +∠DCM ),即∠BMD=2∠BCD .(2)在(1)中得到的结论仍然成立.即BM=DM ,∠BMD=2∠BCD证法一:∵点M 是Rt △BEC 的斜边EC 的中点,∴BM=12EC=MC , 又点M 是Rt △BEC 的斜边EC 的中点,∴DM=12EC=MC , ∴BM=DM ;∵BM=MC ,DM=MC ,∴∠CBM=∠BCM ,∠DCM=∠CDM ,∴∠BMD=∠EMB ﹣∠EMD=2∠BCM ﹣2∠DCM=2(∠BCM ﹣∠DCM )=2∠BCD ,即∠BMD=2∠BCD .证法二:∵点M 是Rt △BEC 的斜边EC 的中点,∴BM=12EC=ME ; 又点M 是Rt △DEC 的斜边EC 的中点,∴DM=12EC=MC ,∴BM=DM;∵BM=ME,DM=MC,∴∠BEC=∠EBM,∠MCD=∠MDC,∴∠BEM+∠MCD=∠BAC=90°﹣∠BCD,∴∠BMD=180°﹣(∠BMC+∠DME),=180°﹣2(∠BEM+∠MCD)=180°﹣2(90°﹣∠BCD)=2∠BCD,即∠BMD=2∠BCD.(3)所画图形如图所示:图1中有BM=DM,∠BMD=2∠BCD;图2中∠BCD不存在,有BM=DM;图3中有BM=DM,∠BMD=360°﹣2∠BCD.解法同(2).【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要注意(3)题中,点D的位置有三种,不要遗漏任何一种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