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州德清风俗

湖州德清风俗

目录一、德清简介 (2)二、下渚湖“三道茶”风俗 (4)三、下渚湖一带节日风俗 (7)四、蚕花庙会 (9)五、乾龙灯会 (10)六、所感所想 (12)家乡德清的风土人情一、德清简介德清县位于浙江北部,东望上海、南接杭州、北连太湖、西枕天目山麓,处长三角腹地。

总面积936平方公里,现辖9个镇、2个乡、151个行政村,总人口43万。

德清因濒临余不溪,取政德清明如水之义。

宋代诗人葛应龙《左顾亭记》道:“县因溪尚其清,溪亦因人而增其美,故号德清。

”在近1800年的建县历史中曾有永安、永康、武康、武源、临溪等名。

唐天授二年(691)分武康东境17个乡置武源县,后改为临溪县;天宝元年(742)改临溪为德清县。

宋至清,武康、德清两县相沿。

1958年武康县并入德清县,并置武康镇。

德清有千年古刹云岫寺、宋代石桥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迹,还孕育了沈约、孟郊、管道昇、俞平伯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

德清“五山一水四分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名山之胜、竹茶之地、文化之邦”之美誉。

德清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古代防风文化和瓷文化。

境内有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莫干山,江南最大湿地、防风古国故里下渚湖,东部千年水乡古镇、素有“千年古运河、百年小上海”之誉的新市。

德清区位优势十分突出。

全县11个乡镇有7个乡镇与杭州接壤,是杭州都市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县(区)之一。

杭宁高速公路、申嘉湖(杭)高速公路、104国道、09省道、宣杭铁路、京杭运河、杭湖锡线航道穿境而过,杭州K588公交车直通县城武康。

武康距杭州市中心仅半小时车程,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40分钟车程,距上海、宁波、南京均在2小时车程以内。

随着宁杭高铁的加快建设、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和轻轨的规划,德清临杭近沪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二、下渚湖“三道茶”风俗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人生雅事,莫过如此……江南灵秀之地德清,山水清嘉,历史悠久。

东苕溪、古运河流淌不息,曾孕育像唐代诗人孟郊、当代红学大师俞平伯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厚德载物,名扬天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德清,人且尚德,如水至清,民风古朴,茶事清雅。

比如下渚湖畔的“三道茶”风俗,就深深烙有古代茶道遗风。

“三道茶”,古老而淳朴的迎宾待客之礼数,在千年后的今天,在德清城乡坊间,仍得到完美的传承与弘扬,令无数观光游客心仪神往。

春夏秋冬,四时佳节,或走亲访友,或谈古论今,主人都会端上“三道茶”招待宾朋与故旧。

这古老的“三道茶”习俗早已融入寻常百姓人家日常生活起居,特别是下渚湖一带民间一直延续这种“三饭六茶”之茶礼古俗。

“三道茶”分甜茶、咸茶和清茶三种风味迥异的茶道,当您一一品尝过后,或许唇齿留香,或许一生难忘。

有俚歌云:“洪钓一转天为云,纸薄冰莹鸭羽轻,看似平常最珍贵,只馈产妇与亲朋。

”这是指一种用糯米做成的食品:镬糍,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农家特产,“三道茶”里泡甜茶用的。

镬糍是人工挞出来的,颜色乳白,完整的宛如大碗,碎裂的则像天上片片云朵。

镬糍既可干吃,也能加几小勺糖,冲入开水泡软吃,甜甜的,香香糯糯的,入口即化。

观赏优雅的茶艺表演是一种美的享受,茶艺讲究谦、静、和、美。

茶艺者彬彬有礼,一名煮水人,一名泡茶人,一名持果盘。

泡茶人温杯净手,煮水人点头摇扇。

将片片雪白镬糍轻轻拨入茶碗中,加白砂糖,玫瑰点缀其中,色香味俱佳,在清静祥和的氛围中品尝第一道可口的甜茶,不经意间勾起了我们儿时的回忆,今夕是何年。

第二道咸茶,为下渚湖最具特色的“防风神茶”。

三合乡方圆百里为夏禹时代治水英雄防风汪芒氏故国。

当地民间以配料独特的烘青豆咸茶为饮,家家户户浸润古老的乡土茶俗“打茶会”,世代相沿,令世人叹为观止。

这道江南咸茶在茶圣陆羽的《茶经》中有记载。

将新鲜青毛豆剥壳,入淡盐水煮熟,炭火焙烘,加工成绿如翡翠,松脆上口,咸淡适中香而鲜美的烘豆。

橙子皮与柑橘同属芸香科,取其皮切成细丝条,加盐腌制,有理气化痰,健脾胃之功效。

草本植物圆珠状的紫苏籽、细细的野芝麻冲泡时浮于水面,齿嚼而碎,余清香,提神醒脑,健脾开胃。

胡萝卜干丁有健脾养血之效,这些均称之为茶礼果。

上好绿茶叶也不可或缺。

三名端庄文雅茶艺者身着唐装,温婉轻盈,手端茶盘,演绎防风神茶冲泡过程。

茶礼果被请进茶盏,称为五子登科,若使茶香可口,润茶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茶艺者将茶簪放在茶盏中轻轻转动,茶礼果开始慢慢地在水中融化。

高提茶壶,凤凰点头,水在碗中转,果在水中游,翡翠般碧绿的烘豆在热水的浸泡下膨胀起来,胡萝卜干色泽鲜艳,芳香四溢,一碗香喷喷,咸滋滋的烘豆茶冲泡完毕,请诸位品尝。

防风神茶的吃法颇有讲究,头道,先品尝茶汤原汁;第二道,才吃烘青豆。

吃茶者左手举茶盏至胸前,盏口朝里作45度倾斜,右手掌底轻轻叩击盏口,叩一下,茶盏底部的食物往上推一点,再叩再吃,如此再三,直到全部吃完。

饮者举止有礼,主客皆大欢喜。

三合杨坟一带独特的乡村茶道“打茶会”,早在十余年前,已被央视制作成茶文化民俗纪录片而声名远扬。

有道是:一碗满口甜,二碗精神爽,三碗促膝拉家常。

当我们品尝了甜茶和咸茶以后,再来吃第三道沁人心脾的“清茶”,才算功德圆满。

这“清茶”产自清幽的莫干山高山区莫干黄芽,为稀有的黄茶珍品,其品质可与安吉白茶、长兴紫笋等名茶媲美。

莫干黄芽的生长环境得天独厚,群山连绵,生态绿色,吸露吞雾,纯手工炒制自然深受世人青睐,现已获得国家“原产地保护商标“注册。

莫干黄芽茶香馥郁,汤色清澈,茶味鲜醇,回味甘甜。

茶被誉为神奇的“东方之草”。

形成茶叶色香味的茶多酚具有保健功能。

饮茶不仅有助于清除人体血液中的毒素,还有固齿消脂,清肝明目,提神醒脑,解除疲劳等功效。

常喝一杯茶,有利于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茶为国饮,名不虚传。

下渚湖畔三道茶,新朋故友四季春。

“三道茶”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陶冶人的淡泊、博爱、谦和、善美和刚强的襟怀。

到下渚湖吃茶去!三、下渚湖一带节日风俗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是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届时,无论外出工作或经商者,一般都回家团聚,以叙天伦。

旧俗初一早晨,家家吃甜汤圆,又称顺风圆子,意为一年顺利,一年甜到头。

清晨开门放迎新鞭炮,人不分老幼,都穿新衣服。

这一天不扫地、不洗衣裳、不做家务,大人小孩不准说脏话。

遇见亲朋好友或熟人,抱拳为礼,言必“恭喜发财”。

节前,自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起,过节气氛渐浓。

二十三日,小年夜,准备跌盘三果(豆腐干、千张、油豆腐、苹果、桔子、梨子)送“灶神爷”上天。

用饴糖涂抹灶神嘴巴,不让他到天上说家人罪过。

二十四日,家家“掸悬尘”(即搞卫生)迎新年。

二十五日,吃豆腐渣,当天吃素,吃芋艿、山芋等。

二十六日到二十九日,各家随选日子“拜利市”祈求来年发财。

年三十(除夕)全家团聚吃年夜饭,菜肴丰盛,都寓意吉利。

如笋干(节节高),元宝蛋(招财进宝),虾圆、肉圆(团团圆圆),全鱼(吃剩有余)等。

当晚灯烛不熄,大人聚居一起,坐谈到子夜,称为“守岁”。

长辈将新衣帽放置孩童床前,枕边放有桔子(意为开口吉利)、寸心糖(一寸长的芝麻糖,取“称心如意”义)及小红包(即压岁钱),深夜接灶(神)。

初一,人们喜用春联、年画把家里装饰一新。

早上放开门百响,走喜神方。

这一天一般不出门做客人,小辈向长辈拜年,长辈给孩童发拜年钿。

初二起开始走亲访友,互道恭喜,至亲轮流请吃“新年饭”。

农村此风更甚,戏称新年饭要吃到正月半,以此使亲戚关系融洽长年不断。

初三广安灶,把灶君放人灶堂,祈求终年平安。

初四,一般家庭都用活鲤鱼接“财神”。

贫苦人家过节的排场要简单得多。

初五商店开门营业。

解放后,改革了旧俗,春节为国定假日,放假三天。

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除夕年夜饭比较丰盛。

有些人家到饭店包宴团聚。

饭后家人围坐电视机前,欣赏“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伴随新年到来。

随着电视里新年钟声敲响,许多人家放焰火、爆竹,全镇彩焰蔽空,蔚为壮观。

大年初一,早点有面食、顺风圆子、汤团、小笼包子等繁多品种。

自此后几天内,访亲拜友,以握手代替抱拳,互祝新年,各单位门前彩旗招展,七彩珠光炮映亮夜空。

各娱乐、体育场所,活动丰富多样。

街上车流、人流滚滚,人们穿着流行服饰,喜迎新年来到。

2.元宵节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各家门前悬挂纸灯,乡里百姓扎制各式花灯,入夜举灯游行,观灯人涌如潮。

吃年糕汤,闹元宵锣鼓:解放后,镇上曾多次举办元宵灯会。

有沿街夜游的,有在镇工会球场展出的,各类花灯玲珑剔透,别具匠心,受到群众称赞。

近几年,流行灯谜,集灯展与娱乐于一身,颇受广大群众所喜爱。

3.清明节清明日,旧时家家备有冷餐、香烛去亡亲坟头烧祭,清理墓地杂草,称“上坟”。

解放后,殡葬改革后,多数家庭到亡亲骨灰安放地或公墓扫墓,迷信色彩基本杜绝。

清明日“踏青”之风,自古沿袭至今。

浔地百姓喜到小莲庄、藏书楼踏青游览。

农村家家户户做清明团子、裹粽子。

清明节前和清明日,镇区单位、学校则组织团员、少先队员、师生、职工到南浔烈士陵墓祭扫、敬献花圈、悼念、明志,已成为本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新风尚。

近几年,烈士陵园进行了扩建,增设了烈士事迹展览室,以教育后代。

4.立夏日农历四月立夏日,旧俗有秤人习惯,无论老幼都要秤体重看增减。

秤体重表示一个夏天不落肉之意。

立夏日,饮食店和农家要做“麦芽塌饼”,人人都吃麦芽塌饼。

这一天,不少人家还吃咸蛋和新蚕豆。

此俗沿至今日。

5.端午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为民间传统节日,含有悼念屈原和消除各种病、虫辟疫之意。

民居门旁插艾叶、菖蒲、大蒜头,是为“辟邪”,饮黄酒,吃炒豆、咸蛋、黄鱼、黄蟮和粽子。

小孩额头上用“雄黄”写“王”字,穿“虎头”鞋,戴虎头帽,身上挂内装有樟脑、芸香之物的用红绿丝线绕成的三角形饰物,以辟邪免灾疾。

各家用苍术、白芷、芸香薰室内以除邪驱虫。

解放后,除吃端午粽外,有些旧习渐失。

6.天贶节农历六月六日为天贶节。

俗言“六月六猫狗洗蓬浴”,大人、小孩在这一天都要洗个澡。

有家猫家狗等家畜的,要下河冲洗。

因时值黄梅天已过,进入伏天,阳光曝厉,这天也是晒书画、衣被等物品的日子。

农家则晒蓑笠等。

迷信者说这天是土地菩萨的晒银日,百姓为图吉利,倾家而晒,实为伏天曝晒,驱霉杀虫。

六月六,还有吃馄饨的习惯,以示伏夏避瘟。

此俗延至今日不改。

南浔人有“六月六,买碗馄饨落一落”之说,镇上居民这一天赶早市,买皮子买肉裹馄饨,甚是热闹,形成风气。

7.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旧俗“七月半请上祖”。

民间做羹饭素食祭祖,寺庙里点香烛、烧纸人纸马,称谓“放焰口”。

夜则沿河放水灯(莲灯)叫做“盂兰盆会”。

此俗今已废。

8.地藏皇生日农历七月三十日为地藏皇生日,晚上家家在庭院里及沿街石板缝里插点燃的“地藏”香(棒香)。

根据民间传说,张士诚举兵造反,占领江南,建都平江,在南浔驻军囤粮,因张士诚赶走“元军”,军纪严肃,施政廉明,故为南浔人所爱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