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教材说明〔解题〕这是一篇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马克思说,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神话是人类在幼稚时期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虚构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在古代,生产力和人们的认识水平低下,对复杂的自然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幻想出一些有极大威力的神灵,这些神能够控制自然,能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反映了先人迫切的要求与美好愿望。
神话决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它是人类童年时代虚构出来的,是把自然力加以拟人化的产物。
神话中的英雄都是神化了的人。
神话表面上歌颂神,实际上是歌颂人类征服自然、反抗强暴的胜利。
文题中的“开天辟地”,就是开辟天地的意思,指宇宙的开始。
人类在远古时就产生过疑问,这天地是怎样生成的?谁是天地的开辟者?在已有知识无法解释的情况下,就虚构出一些开天辟地的故事。
最早探讨开天辟地这个问题的当数屈原,他在《天问》中发出一连串关于开天辟地的疑问。
正式记载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出现在汉代初年的《淮南子》里。
大意说,上古还没有天地时,世界混沌一片。
后来出来阴神和阳神,苦心经营天地,最终使阴阳剖分,八方定位了,阳神管天,阴神管地,形成世界。
在这之前、之后,还有许多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直到三国时,徐整吸收众多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也吸收南方少数民族关于“盘瓠”或“盘古”的传说,加以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个新的开天辟地的盘古,填补了鸿蒙时代的这一段空白,盘古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本文以神话传说的形式,讲述盘古的孕育以及他开天辟地地创造世界的过程,生动地说明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坚强勇敢、勇于创造和富有自我牺牲品格的优秀民族,热情地讴歌了高尚的为征服自然的奉献精神。
〔结构分析〕课文5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远古时的世界一片混沌,像巨大的鸡蛋,盘古孕育在大蛋里。
这是故事的起因,讲盘古的孕育。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盘古将天地劈开,又顶天立地支撑不让其合拢,直至累死。
这是故事的经过,讲盘古成熟后的伟业,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
先写盘古孕育成熟了,发现眼前漆黑,便劈开混沌的圆东西,使天与地分开。
再写他头顶天,脚踩地,奋力支撑,并随天地的升高与加厚、身体也不断增高,直至天地不能重合,他也最终累死。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写盘古死后泽被后人,仍造福于人类。
这是故事的结尾,盘古不仅开辟了天地,而且把一切献给人类,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更有利于人类生存。
〔语意理解〕“传说世界在最古、最初的时候,天地不分,一片混沌,像个巨大的鸡蛋。
”“混沌”,传说中指宇宙形成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庄子•应帝王》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南海的天帝叫,北海的天帝叫忽,中央的天帝叫混沌。
混沌没有七窍,和忽便用爷子、凿子给混沌凿七窍。
一天凿一窍,七天凿了七窍,结果混沌却死了。
这个故事虽滑稽,却已包含开天辟地神话的概念。
后来的传说中,混沌被丑化了。
比如《神异经》说混沌是个像狗又像人熊的野兽,是个“睁眼瞎”。
他抵触有德性的人,却对恶人服服帖帖。
可见,人们对与黑暗差不多同义的混沌大无好感。
本故事用这一句开头,交代了故事的背景,表达人们对黑暗的厌恶,对光明的追求。
“天地的开创者盘古,就孕育在这个大蛋里。
”本故事中的盘古是作者综合以前诸多故事创造出来的。
中国南方瑶、苗、黎等民族流传的故事中把“盘瓠”两字音转为“盘古”。
盘古开天辟地,受到人们的崇敬和推尊。
传说南海有绵亘三百里的盘古墓。
又说有个盘古国,一国人都以盘古为姓。
“随着一声巨响,蛋里轻而清的阳气,逐渐上升,变成了蓝蓝的天;重而浊的阴气逐渐下沉,凝成了大地。
”“阴”和“阳”最初的意义指日光的向背。
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
古代哲学家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
比如,《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
”肯定阴阳的矛盾势力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易经》把阴阳交替看做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庄子》体现道家学派观点,把世界之初解释为阴阳混沌,是盘古将混沌劈开,阴阳割离。
阳气轻而清,自然上升为“天”,阴气重而浊,自然下沉为“地”。
“刚劈开的天和地,相距是很近的。
盘古只得头顶着天、脚踩着地支撑着,不让天地合拢。
”盘古劈开天地,这是他创造世界的第一步。
因为天地分开前是合在一起的,所以刚劈开也有重合拢的趋势。
如不采取措施,则前功尽弃。
另外,刚劈开的天地“相距很近”,天地空间太小,自然人们生活不会舒畅。
从以上两点考虑,盘古必须设法阻止天地合拢。
“只得头顶着天、脚踩着地”,用身体当做支撑物去支撑。
为了光明,为了人类的生存,盘古以血肉之躯奋力支撑着天地,他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故事到这里已为人们塑造出一个壮丽的巨人形象。
〔写作特点〕塑造了一个富于民族风格与民族精神的英雄。
中国神话的主要特点,往往是赞美了一些英雄人物为实现某种理想,敢于斗争、勇于牺牲的精神。
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和传统美德。
本文是体现这一特点的代表作之一。
文中的盘古,是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的英雄。
为人民谋幸福的宏大理想,使他奋斗不息,他用自我牺牲去抗击死亡,将自己全部血肉与灵魂奉献给了一个光明、美好、可供后人自由共生的新天地。
教学建议〔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献身的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盘古的行为与古代人民与自然作斗争的关系。
2.体会盘古为人类谋幸福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准备〕收集中国古代著名的神话传说。
〔教学时间〕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1.读书指导。
⑴激趣导入,了解文题。
①同学们喜欢神话故事吗,能把你收集到的神话故事讲给大家听吗?②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神话故事———《开天辟地》。
③能说说你对“开天辟地”这个词的理解吗?⑵通读全文,理清层次。
①指名分段朗读,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时间、人物、事件说清楚。
)②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③哪几个自然段意思相近,可以划为一大部分?说说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⑶精读课文,理解体会。
①默读第一段,你觉得哪些词写出了天地的不同?指导学生抓住反义词“轻”“重”“清”“浊”“上升”“下沉”这些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②自由读第二大段,你有什么感受?(指导体会盘古的伟大献身精神,注意抓住写动作的词语)③从第三段中感受到人们对盘古的赞颂了吗?哪些词语表现了这些内容?指导学生背诵最后一段完成课后练习(1)。
⑷指导复述,完成练习(2)。
可以指导学生先把每个自然段内容连起来说一说,建议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可以用文中优美的词语句子,但不要背诵课文。
2.积累内化。
⑴自选词语,由学生自主完成。
⑵建议学生阅读其他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3.迁移练习。
⑴认读生字。
①课文中的生字可以先让学生分类,按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可以运用形声字、熟字加减偏旁等方法。
②找学生指名认读。
⑵指导书写12个生字。
抓住重点进行指导,如“创”字左边是“仓”不是“仑”,“拢”字右边是“龙”不是“尤”,“孕”字的笔顺先写“累”和“衡”笔画较多,注意写字时摆好各部分位置。
4.实践活动。
⑴查找一些神话故事。
⑵可以召开一次神话故事会。
快乐读书屋四购买上帝的男孩教材说明〔解题〕这是徐彦写的一篇外国儿童故事。
故事讲一个孤儿邦迪由叔叔帕特鲁普抚养。
帕特鲁普在干活时从脚手架上摔下来,昏迷不醒。
医生告诉邦迪:只有上帝能救叔叔。
于是,邦迪用1美元到处购买“上帝”。
一个老者深受感动,卖给邦迪一瓶“上帝之吻”牌饮料,又出钱请医疗小组把邦迪的叔叔治好。
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应当有爱人之心,愿为他人谋幸福,爱心就是“上帝”。
“上帝”从字面解,在中国,称为天帝,或叫玉皇大帝,俗称天老爷。
基督教把所信奉之神称为“上帝”。
天主教则称“天主”。
传说上帝神通广大,有仁爱之心,能普度众生,解救百姓。
〔结构分析〕这篇故事共有8个自然段,依故事发展顺序讲述的,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小邦迪用1美元到处买上帝,却总被店主赶出来。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一个老者将“上帝之吻”牌饮料卖给小邦迪。
这部分借小邦迪之口交代了他买上帝的原因,是为了救昏迷不醒的叔叔。
一个贫困的孤儿用仅有的1美元执著地买上帝救叔叔,感动了老者,老者卖给他一瓶“上帝之吻”牌的饮料。
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在老者的帮助下,小邦迪的叔叔得救了。
老者卖给小邦迪的“上帝”只是一种精神安慰,实际是老者花钱请医疗组治好小邦迪的叔叔的伤。
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老者给小邦迪的叔叔写信,说明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语意解释〕“一个小男孩儿捏着1美元硬币,沿街一家一家商店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1美元是微不足道的。
小邦迪的叔叔是建筑工人,收入不高,作为被叔叔抚养的小邦迪当然不可能有多少钱。
这1美元,也可能是省下的零花钱。
他要用1美元去为叔叔买救命的药,已经是“倾其所有”了。
“沿街一家一家地问”,可见他的执著。
他家家不落,生怕漏了一家店而漏了可能买到的“上帝”。
这是他对叔叔的爱的驱动使然。
小小年纪有如此爱心,怎不令人无比感动?“上帝”不是一般生活用品,也不是治病的药品,不能购买。
邦迪不懂这些。
他认为,医生是治病救人的,医生说的,自然是救叔叔的灵丹妙药,于是便天真地认认真真地“沿街一家一家地买”。
这一举动看似荒唐,却映出小邦迪心灵深处的美好的东西———金子般的心。
“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老者,满头银发,慈眉善目。
”“老者”,老人。
“银发”,灰白的头发。
第1、2分句交代老板是一个年纪很大的人,是一个颇有阅历的人。
“慈眉善目”,形容仁慈善良的样子。
第3分句交代老板不但年纪大,而且心地很慈善。
他没有武断地认为孩子捣乱、恶作剧,而是从弄清真相入手,因为老者阅历广,预料此中必有原委;因为慈善,才会不以坏人之心度人,而以君子之意看人,才可能深入了解。
“那个老者是个亿万富翁,从一家跨国公司董事长位置上退下来后,隐居在本市,开了家杂货店打发时光。
那个医疗小组就是老者花重金聘来的。
”“翁”,年老的男子,即老头。
“富翁”,泛指拥有大量财产的人。
本文中的老者是“亿万富翁”,他的财产已超过“亿”,该是一个大富翁。
“跨国公司”,指公司的业务超越本国,涉及两国或数国,说明老者的公司业务范围大,实力极其雄厚。
“董事长”,企业、学校或团体,常组建董事会作为本单位领导机构。
董事会的负责人叫董事长,他是这个机构的责权代表。
“隐居”,原指对统治者不满或有厌世思想而在偏僻地方居住,不出来做官。
本文仅指老者不再担任董事长,也不再过问公司事务,在远离公司的地方居住。
“打发时光”,即消磨时间。
“重金”,巨额的钱。
这两句道出小邦迪叔叔得救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