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哲学史小论文

西方哲学史小论文

读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2440502 卢玢西方哲学史(1)《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被誉为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著名的“上帝已死”和“超人哲学”也均出于此书,全书以汪洋恣肆的诗体写成,熔酒神的狂醉与日神的清醒于一炉,通过“超人”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宣讲未来世界的启示,在世界哲学史和诗歌史上均占有独特的不朽的地位。

但全书的精华还远不止于此,我也想就其他智言慧语发表一些浅知拙见。

教你做一个超人。

什么是超人?超人其实是相对于现代人类而言的一个概念,查拉图斯特拉说:“猿猴之于人算是什么呢?一个可笑的族系,或是一件耻辱。

人之于超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由此可见,超人是人类的进一步进化,是人类各方各面得以延伸的新阶段。

从当今的科学视角来看,人想要成为“超人”绝非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人类的进化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如同由猿猴进化为人类的过程一样,是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的。

进化,很难由人的主观意志来控制,人类发展的合理性是在物竞天择中得以证明的。

但是尼采的超人理论在当今也被“潜能论”者所证实,人的大部分潜能还在沉睡,潜能的开发成为了当今人类研究的重大课题。

故而,我们从超人理论之中应当学到一种敢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信念,至少在自我世界之中做一个超人。

为什么要做超人?很多人会问:我们为什么非要做一个超人?做一个普通而快乐的人有何不可?而查拉图斯特拉给了我们答案:“人类是一条系在动物与超人之间绳索——一条高悬于深渊的绳索。

要从一端越过另一端是危险的、行走于其间是危险的、回头观望是危险的、战栗或踟蹰不前都是危险的。

人类之所以伟大,正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人类之所以可爱,正在于他是一个跨越的过程和完成。

我钟爱那些只知为完成而活的人。


最后之人。

尼采创造出了“最后之人”,这个所谓的“最后之人”究竟是怎样的人呢?
“那时,大地将萎缩,而在其上手舞足蹈的那个最后之人亦将使一切变得渺小,他的同类就如跳蚤一样地除之不尽,那最后之人将活得最长久。

‘我们已经找到了幸福’那个最后之人如是说。


“他们白日只是享受着淡淡的清欢,晚上亦不敢纵情玩乐,他们很珍惜自己的健康。


最后之人,可以说是人类发展的最终状态,他们不再发展自己,他们觉得自己完成了人类的各方面超越。

在最后之人看来“以前的人都是疯子”,因为,他们生活的世界“大家都希望彼此一样,人人平等。

谁要是有别的妄想,就得送入疯人院去。


他们的生活似乎很轻松幸福,“他们白日只是享受着淡淡的清欢,晚上亦不敢纵情玩乐,他们很珍惜自己的健康。

”而同时“他们依旧工作不停,因为工作是一种消遣;但是仍须小心谨慎,以免有伤身体。


这显然是人类希望的状态,于是人群们都呼喊着要做那最后之人,不愿意做查拉图斯特拉所谓的“超人”。

但是,查拉图斯特拉实际上是很鄙夷最后之人的,因为在查拉图斯特拉看来,最后之人就是安于现状的人,他们不再想着要突破自己,超越自己,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过得很幸福了——因为他们的确比过去的人幸福。

于是他们便保持着他们所自认为的“完美状态”毫无忧患的活着。

而人类的惰性使得他们追求这个“最后之人”,他们想达到这一步登天的完美,到达那个理想的状态之后,他们就不需要再努力去争取什么——这的确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

但是在尼采看来,人不应该让自己失去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人应该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

就是所谓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也许,这是尼采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讽刺和批判,在尼采看来,人类历史没有最终状态,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有相似之处,只是尼采的重点放在人的自身发展
上,而马克思的重点放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上。

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

在我看来,最后之人的生活当然诱人,但是人不能失去前进的目标,因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一员,而大自然的生存法则要求我们不断地进化,如果人类到达了某个境界就停止了前进的奋斗,那或许终有一天,人类将被别的物种超越甚至征服。

不要太多美德。

人们总提倡要具有多种美德,多多益善,这样人才能日趋完善。

但是在尼采看来,人不要有太多美德,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美德也有坏处?
在他看来,美德其实是负担,人只需要一种美德就足够了。

如果美德太多,负担便会过重,在从人类通往超人的桥上人就容易失足。

他认为,美德之间容易发生冲突,因为每一种美德的拥有也同时意味着某一种罪恶的来临。

他们之间会互相发生冲突,发生嫉妒,最终美德会自相残杀。

这看上去确实有些荒谬,但是也有些许道理。

毕竟美德对于人来说,往往是种束缚,在某些问题上,这个美德有自己的主张,而另一个美德却又另一番意见,这个时候,人就会左右为难——因为人类重视美德,不愿意放弃他们中的任何一个。

这种矛盾在生活中经常出现,比如“自古忠孝两难全”,还有古代孟子在生与义中的徘徊。

所以,美德不要太多,一个就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