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史论文

哲学史论文

李璇哲学史2班
西方哲学史课程感悟
——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恋爱观
一个学期的西方哲学史的学习即将画上一个句号。

我常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学了这门课,我究竟有何收获。

当老师在讲台上讲述的淋漓尽致的时候,
有多少东西是真正被我自身所吸收了的。

我有去搜索哲学的定义:其是以人类
的认识思维活动为对象的而产生相对静态的思维时态化理论。

研究和解决有关
人类认识思维活动的各种问题,以及探索人类智慧思维理论的根本化来源和变
动逻辑哲学的基本内容,体现在事物变现力的层面论证之间。

就好比它的解释
一样,哲学看起来很抽象很玄乎,人们用一堆更为科学性的、复杂的、陌生的
字眼来解释了它。

对于我自身而言,我并不祈求钻研哲学中的种种,但是我能这样对自己说,“学习了这门课之后,我不再是在窗外看哲学,而是试图走进了哲学里面看哲学。

距离感缩小了,认识也便会随之而生。

尽管“这里面的世界云雾缭绕”,
尽管常常“当局者迷”,尽管我只能时而“仅是意会,无法言传”,但毕竟因
为接触而产生了解,因为了解而发现问题,因为问题而引发反思。

我认为这就
是一种很大的收获。

接下来,我想谈谈这门课程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位
哲学家——柏拉图。

柏拉图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写下了许多哲学的对话录,并且在雅典
创办了著名的学院。

他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们三人
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
学体系博大精深。

他的哲学中的最重要的东西有:理念论;灵魂学说;回忆的
认识论和理想国的政治模型。

在这里,我想谈谈我对他“理想国”和“柏拉图
之恋”中的一些思想的看法。

一、理想国
柏拉图提出了他的理想国,这不禁使我联想到老子的“理想国”。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十章里刻画了一个“小民寡国”的生活图,这一思想的提出是
基于当时社会战乱,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提出的,那么,柏拉图又是在怎
样一个环境背景下提出了他的理想国呢。

他所生活的时代正值雅典在伯罗奔尼
撤战争中遭遇失败.民主制出现危机,整个希腊城邦制度走向衰落之际。

他的
理想国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
学家来统治。

理想国中的公民划分为卫国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个阶级。

在这
个国家中,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性平等。

每一个人应该
去做自己分内的事而不应该打扰到别人。

这个“理想国”是他对当时社会现状
进行批判和反思。

他向世人描述了一个不同于现实城邦的正义、和谐的美好社会,它与现实城邦的纷扰,风气败坏,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柏拉图的“理想国”在当时的社会来看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

他提出了男
女平等的思想,倡导每个人都应当尽自己的责任去为国家效力;他明确分工,
这对于后人来说都是极有启发性的;同时他强调教育,反对愚昧等等。

然而在收集资料的时候,我同时看到了他思想中的另一些我持反对意见的
观点:第一、他提出“政府可以在为了公众利益时撒谎”。

我不敢保证当今世
界的各国政府都是百分之百坦诚的面对人民群众。

可是,对于我自身来说,我
并不支持“撒谎”。

美国有一部美剧名字是“国土安全”,在这部电视剧中,
导致美国中士叛变的正是美国政府对于一次袭击的撒谎,在中士得知真相之后
对自己的国家失去信心。

在我看来,如果政府当时能够及时正面面对自己的行为,也就不会出现中士的叛变和一系列的恐怖事件了。

当然,我不是一个政治
人士,我不了解这其中的复杂。

然而我总觉得“纸是包不住火的”,与其让人
民偶然去看见不堪的现实,不如在第一时间直视现实,尽早找到应对方法。


人定会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而且往往生活中需要“善意的谎言”,可
在我看来,我更赞成事实,任何事情一旦发生便如覆水难收,接下来要做的并
不是掩饰,而是面对和处理。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事情,在国家面
临为难的时候,政府为了不让群众惊慌而选择隐瞒,甚或是为了逃避责任而隐瞒,这样反而会因为人们的“不知”带来更重大的损害,一旦事实曝光,人民
对于政府的谴责更是无法抹灭,一次次的煤矿灾害不就是例子么;父母生病可
是为了不让孩子担心而撒谎,悲剧发生后留给孩子一生的自责和痛苦。

没有一
个人是真正脆弱的,我们的脆弱很大程度上是在“善意的谎言”上滋长蔓延。

第二、在理想国中教育上面,柏拉图十分重视,他甚至设想“在建国之初就把
所有10岁以上的人遣送出国,因为他们已受到旧文化的熏染,难以改变。

教育内容要经严格选择,荷马、赫西俄德的史诗以及悲剧诗人们的作品,一律不准
传入国境,因为它们会毒害青年的心灵。

”这样的话在现在看来是十分荒谬的,因为“不合格就要遣出么”。

自然,柏拉图是唯心主义家,这自然是他“强调教育”的一种表现,并不是他本意,我也就不做过多反论。

但是,他的后半句话,对于教材严格选择,我有不同看法。

青年人的思想基本以及性情、性格各
方面是基本稳定了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他们能够分清黑白是非,他
们爱憎分明。

“悲剧作品”并不是仅仅只能够能传达出悲剧效果,引领青年走
向悲剧生活。

现在社会上,很大一部分能量是有悲剧作品产生出来的,悲剧电影,悲剧小说,或许一个人的生活悲剧。

我们看梵高的画,读他的悲剧,感受
到的是他的对于生命的炽烈的向往,我们读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时,
在看到悲剧结局的同时,也体会到其对个人自主精神的肯定、人们不屈不饶的
抗争精神、人类心智的局限和命运的强悍有力以及作者严密的结构、整一的情
节和巧妙的布局,从而引发读者观众的思考。

二、柏拉图之恋
我忘了第一次听到“柏拉图之恋”是什么时候,但是我总是会不间断的听
到身边人谈起这个词。

他恋爱观中的核心思想有:1、男女平等的爱情观;2、
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爱;3、理想式的爱情观,即比喻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4、在这世上有,且仅有一个人,对你而言,她(他)是完美的,而且仅对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都有其完美的对象,而且只
有一个。

我认为柏拉图很好地诠释了“爱的专一”的重要性。

作为唯心主义的
他强调精神上的恋爱,距离不是问题,时间也不是问题,只要两个人爱着彼此,心系彼此,所有的所有都不是问题。

对于我自身来说,我很支持他这一观点,
我也很重视精神上的彼此归属和交流。

然而,柏拉图的爱情观有其局限性,他
的唯心观使他忽略了真实存在的人。

对于他提出的“一个人的真爱只可能有一个”的观点,我们自然是有不同看法的,事实告诉我们:分手了还能找到新男
朋友,离婚了也能再次获得幸福。

柏拉图说,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到了这现实的感官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

所以人们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

其实,首先人们找到自己的伴侣,完全是取决于后天,两人由相识到相知,再
到相恋都是后天的发展,我们虽然常说是“冥冥之中的注定”,是“缘分”,
然而真正把我们拉到一起的是对的时间和地点以及相应的事件。

其次,很多时候,两个恋人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有时也与自己梦想中的恋爱对象的形象大
不相同,但这也不没有阻挡两个相爱的人。

我此刻突然想到柏拉图与老师苏格
拉底关于“爱情”和“婚姻”的定义。

其实,爱情与摘麦穗并不一样,婚姻与
砍树木也并不相同。

虽然,人生就正如穿越麦田和树林,只走一次,不能回头。

要找到属于自己最好的麦穗和大树,我们必须要有莫大的勇气和付出相当的努力,可是,对于爱情和婚姻来说,它们需要感情的交流,那么就会有互动,并
非单方的选择就会有结果。

正如同我在上文中所说的那样,因为接触而产生了解,因为了解而发现问题,因为问题而引发思考,思考的过程也便是逐渐认识的过程。

我可能无法理
解柏拉图的全部思想,觉得黑格尔的整个逻辑学极其抽象,觉得西方哲学深奥
难懂。

然而,我通过这门课程更近距离的了解了西方哲学大家和他们的思想核心,并展开联系和思考,这本身不就正是一种收获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