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史,汉语是汉文化的故事
在人类形成之初,还没有汉语言与汉文化,所有的交流都那么原始而封闭。
之后的长时间演化中,汉语和汉文化逐渐出现在人类的历史上。
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其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汉字作为自源文字,它又是汉文化的产物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
汉字汉文化的特殊部分,是承载和传播汉文化的工具,反映了大量的汉文化信息。
汉字的构形包涵着中国文化,先有汉文化,然后才有汉字,但它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汉字的形体构成、形义关系和构形的历史文化背景方面,汉字与汉文化互相渗透,共同发展。
1所以,汉语和汉文化相辅相成,离开了任何一方,都无法更好的发展下去。
我们在发展汉文化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汉语的传承与发展。
汉语作为汉文化对外的标志,非常具有代表性意义。
它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经过了世世代代的传承,悠久的历史让它独具风韵,暗香犹存。
汉语中的汉文化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地名与民俗历史文化挂钩,菜肴以当地盛传故事为名,方言与当地语言传承与发展相关,以及深有讲究的人名。
我们生活的所有故事里都有汉语和汉文化,衣食住行,思想言行,无一例外。
地名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也是地域文化的典型体现。
可见地名不是纯粹的地理现象,而是典型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很多地名的选取都与当地历史和文化有关,是一种符合当地特色的文化象征。
地名的选取在不同的地方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有些地名取自神话,如新疆的天山天池,古籍中称为“瑶池”,传说是西王母宫殿。
山东有王母池、王母泉;甘肃的回中山,相传是王母娘娘宴请穆王的地方,故又得名为“王母宫山”。
现今河南桐柏县有盘古山,当地传说是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该县群众每逢三月三还上山祭祀盘古爷。
中国神话是中国人民对大自然的另一种解释,是一种对大自然的假想,表达了对神秘自然界的好奇与崇敬。
古老地名往往有深厚的历史根源。
在今天河南的地名中,仍然保留有上古时代的古国名称。
三千年前,河南是中原文化的发源地与聚集地,朝代更替,古国林立。
如“密县(西周),项城县(春秋)”中的“密、项”就是上古沿用至今的名称。
又例如今江苏苏州因其丰富的历史赢得了十多个别称:因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故又称阖闾城。
秦朝时隶属于会稽郡,郡县连称吴会,直到隋代才以姑苏山为由改称苏州。
中国的菜系多样,菜名也是各有千秋。
菜名的选取都很有讲究。
以人名命名的菜肴有:东坡肘子、宫保鸡丁、麻婆豆腐、霸王别姬、貂蝉豆腐、西施舌、贵妃鸡、昭君鸭、大千鸡、太白鸭、罗汉菜、宋五嫂鱼羹等。
以地名命名的菜肴有:武昌鱼、东安鸡、北京烤鸭、南京板鸭、金华火腿、扬州炒饭、西湖醋鱼、德州扒鸡、重庆火锅、川北凉粉、兰州拉面、无锡肉骨头、常熟叫花鸡、符离集烧鸡等。
还有很多有趣的菜名,是根据它的做法或者制作过程取名的。
也有根据矿产品、数字或地名来命名的。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由此可见,中国人不但很早就了解饮食对于人生的重要性,把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对待,而且也由此造就了璀璨的中国饮食文化。
大量的菜肴不仅色香味形俱全,而且命名的手法独特,丰富多彩,体现意趣之雅,使我们在品尝菜肴时自然会产生美的想象,美的享受。
每一道菜都有它独特的文化内涵,代表了那里的饮食文化与地域特色。
不用地域的方言在历史发展中也依旧保留着自己的特色。
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地的文化与历史,表现了不同的地域的民俗文化心理。
方言的差异也能表现出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异。
方言几乎是人人都使用的,可是每个人对它的认识并不一样。
比如,有人认为方言无文化可言,其理由有三:(一)方言是一个地方的全民语,使用者包括文化水平很低的人乃至文盲,其文化蕴涵高得起来吗?(二)方言有很大的局限性,只在局部地区流行,反映的事物、
概念有限,其文化水平会很高吗?(三)方言的一般内容是粗浅的、疏陋的,即使有什么文化内涵也只能是俗文化而已,这能算文化吗?这种看法,也反映在一些讨论文化的著作中绝口不提方言乃至语言;在一些文章中,使用方言随心所欲,一个词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懂不懂由你;在某些“戏说”方言土语的文章中,将方言糟蹋得不像样子,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信不信由你。
2我觉得,方言是通过祖祖辈辈口耳相传并记录下来的。
它代表了当地的文化,不能将它当作低俗的文化来处理。
普通话流行的今天,很多地方的方言都渐渐消失,属于这个地方的独特的记忆也不再。
对于整个国家,或许方言有些粗浅和杂乱,但对于当地人特别是老一辈,确是一种遥远的回忆。
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排斥它,敌对它。
应该努力让它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一直流传下去。
汉语和汉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身体需要养,文化也需要养。
我们要努力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汉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充分发掘汉语的魅力,让它成为我们走出国门的骄傲。
一个拥有自己的语言与文化的国家才能走向独立与富强。
我们应成为汉语与汉文化发展的新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