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汉语 论文 原稿

现代汉语 论文 原稿

张掖方言中的“咧”字考究【摘要】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张掖方言中的一个特殊字“咧”的字形考究、语音考究、语法功能分析、产生与历史溯源。

在此之前,有关张掖方言的研究一直没有很多的记载,甚至没有留下很多学术论文、书籍,而有关于“咧”字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故在此对这个在张掖方言中特殊的字进行考究。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绪论部分。

此部分简要叙述了张掖地区的发展历史、方言现状、方言发展历史以及特殊字“咧”的引出。

第一章“咧”字的字形考究。

此章节主要论述了对“咧”字字形结构的分析,和该字形结构所蕴含的意义探究。

第二章“咧”字的语音考究。

此章节主要论述“咧”字的音素分析、音节结构分析、特殊的语流音变、特殊音变的实际应用特点。

第三章“咧”字的语法功能考究。

此章节主要论述“咧”字的所属词类分析、句法成分分析,并特别提出“咧”的实词虚化以及不同语境下的活用。

结语部分总结“咧”字的产生、演变、以及它在张掖方言中的重要程度。

【关键词】张掖方言,“咧”字的字形结构,特殊音变,语法功能,实词虚化目录绪论(一)张掖地区发展历史…………………………………………P2-P4 (二)张掖地区方言概况…………………………………………P4-P51.张掖方言发展历史…………………………………………………P42.张掖方言研究现状…………………………………………………P5 (三)张掖方言中“咧”字的特殊现象……………………………P5-P6 (四)选题意义、研究理论与方法………………………………P61.选题意义………………………………………………………P62.研究理论与方法………………………………………………P63.语音部分合作人………………………………………………P6一、“咧”字的字形考究……………………………………………P7-P9(一)字形结构分析…………………………………………………P7-P8(二)字形结构意义探究……………………………………………P8-P9 二、“咧”字语音考究……………………………………………P9-P10(一)音素分析及音节结构分析……………………………………P91. 特殊的语流音变………………………………………………P92.“咧”字的音变及功能……………………………………………P93. 实际应用特点……………………………………………………P10三、“咧”字的语法功能分析……………………………………P10-P19(一)“咧”字所属的词类分析…………………………………………P10-P131.句法成分与词义分析………………………………………P102.成词形态分析………………………………………………P113.句法成分下的“咧”………………………………………P12-P134.“咧”的语法功能……………………………………………P13(二)“咧”的实词虚化……………………………………P13—P191.“咧”动词义的隐喻…………………………………………P14-P152. 拟声词“咧”的推理…………………………………………P15-P163. 动词义与拟声词义“咧”的泛化………………………………P164.虚化的“咧”与动态助词“了”的音变………………………P16-P185.“咧”虚化后的语法功能简述………………………………P18-P19(三)不同语境下的活用………………………………………P19结语绪论(一)张掖地区发展历史据《甘肃通志》和《甘州府志》记载,张掖早先时期被称为西戎地。

有清代甘肃著名学者张澍辑注《十三州志·居延泽》条目下说:“居延泽,古文以为流沙黑水,出张掖鸡山,亦名玄圃。

娥氏女简狄浴于玄之水即此水也”。

1《史记·殷本纪》中记述:“殷契·母日简狄,有娥氏之女,为帝喾次妃”。

2《诗经·商颂·玄鸟篇》也说:“有娥方将,帝立子生商”,汉郑玄笺注时说:“禹敷土之时,有绒氏之国亦始大”。

3这些记述表明,早在5000年左右的五帝时期,居住在张掖黑河沿岸的西戎就已经产生。

陈鸿钧教授在《从古文字形上看古“华夏”与“四夷”的关系———古文字鬼、羌、夷、荆的反馈》(1999年)一文中提到:“我国各族之间的关系远在奴隶时代的商周就出现了强烈的不平等,占统治和3主导地位的华夏族产生了“中国”与“四夷”的观念,进而又有了东夷、北狄、西戎、南蛮的观念”不仅仅如此,陈教授还论述到:“甲骨文、金文中大量充斥如许族称的字样,将之书写固定下来。

”这也从侧面说明,早在原始时期,中原就开始与西戎进行交流。

西戎东迁后,河西地区又为氐羌所据。

《说文解字》注:“羌,西方牧羊人也”;4《诗经·商颂·长发篇》中说:“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5《甘州1选清代,张澍辑,《十三州志·居延泽》2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商务印书馆ISBN:9787100100342,2013年11月1日版3选方玉润《诗经原始·商颂·玄鸟》,中华书局ISBN9787101049930,2011年3月版4选《说文解字》,中华书局ISBN9787550237308,2014年10月版5同注3府志·世纪上》中也说:“武王克纣后,西旅底贡厥獒。

”6其后氐羌东移,千里河西又为月氏、乌孙共同居牧,并以张掖黑河为界,月氏居东,乌孙居西。

其后月氏逐渐强大(甚至可以以“有控弦之士十余万”来形容),遂渡越黑河打败乌孙,占据整个河西,而且还在黑河西岸修筑了驰名中外的昭武古城。

这时居牧于河西东北部的匈奴单于头曼,也将其子冒顿(音墨毒)质于月氏,后又发兵攻打月氏。

西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冒顿单于罚右贤王使至西方击月氏,杀月氏王。

河西走廊为匈奴右贤王亲属浑邪王和休屠王所据。

汉武帝在建元三年(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

汉元狩二年(前121年),又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在山丹焉支山下横扫匈奴浑邪王大军。

同年盛夏,霍去病又和合骑侯公孙敖出北地(今庆阳地区)讨伐匈奴,于朔方郡属窳浑县鸡鹿寨进入漠北,沿龙城古道直达右贤王的老巢一居延地。

在沉重打击右贤王后,沿弱水而上,在黑河西岸的觚得城,歼灭浑邪王主力,进而攻入祁连山,征服臣服于匈奴的小月氏人。

武帝三年(前120年)秋,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归汉,出现了千里河西空无匈奴的局面。

汉武帝于元鼎二年 (前115年),在黑河西岸的危乐得王城设置酒泉郡,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取“张国臂掖,断匈奴右臂,以通西域”之意,在黑河以东的广大地域设置张掖郡。

到西晋末年,由于晋室内乱造成社会大动荡,出现了“秦川中原血没腕,唯有凉州依柱观”7的情景。

北魏太武帝时期总理凉州军政的乐平王拓跋丕,把凉州府治移到张掖,称西凉州,到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又改西凉州为甘州。

到隋代初年,张掖事实上已成为中原和西域贸易的重要商埠。

隋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派尚书左丞裴矩来张掖,掌管张掖同西域贸易等事宜。

他到张掖后,除掌管中西贸易外。

还往来于武威、敦煌间,“寻访书传,采访胡人,”8编绘成容有44国地情的《西域图记》三卷。

唐王朝建立后,张掖的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诗人元稹在他的《西凉伎》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当时情景说:“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葡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9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反叛,唐肃宗调河西军东进平叛,吐蕃奴隶主即挥军河西攻占凉州。

吐蕃奴隶主统治历时80余年,直到张义潮奋起反抗,才结束了吐蕃奴隶主对河西的统治。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张义潮起兵,具有一定兵力的庞特勤部族除协助张义潮打击吐蕃外,还遣使入唐朝贡,唐宣宗当即册封庞特勤为怀建可汗,并准其在甘州设立牙帐(王庭)。

先后共历九世,约170余年,史称“甘州回鹘”。

到北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西夏党项羌李元吴攻占甘州,回鹘政权覆灭。

西夏统治河西长达198年。

南宋理宗宝庆二年,西夏宝义元年(1226年),蒙古汗国成吉思汗率大军攻占西夏甘肃军司,灭西夏。

元太祖忽必烈至元年间,元王朝在甘州设置甘肃路,继而又改为甘州路;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遣派大将军徐达,率大军攻占和林,甘肃属陕西布政使司和陕西行都指挥司,在甘州设置甘肃卫,继而又改为甘州卫。

并从秦,晋、关、陇向河西移民。

汉民族和汉文化再次大规模地涌入河西和张掖。

河西各地至今仍流传有:“若问故乡在何处,山西洪同大槐树”的民谣,极大地改变了河西民族构成。

6选《甘州府志》钟赓起著,甘肃文化出版社7选《资治通鉴·谣谶里的五凉》,中华书局ISBN 9787101098570 2013年12月8选《西域图记》9选《唐诗三百首·西凉伎·元稹》中国华侨出版社ISBN 9787511356932清时期,张掖为甘州府治所,甘肃提督统军驻地。

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商人云集张掖(甘州),建立商帮会馆,如山西会馆、陕西会馆、直东(河北、山东)会馆、凉州会馆、镇蕃(民勤)会馆,两湖会馆、河南会馆。

各大商团贸易活动辐射新疆、蒙古等西北广大地区,甘州成为河西商业中心和日用杂品的中转批发市场。

清末,张掖人王之佐留学日本时,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乡后宣传革命主张,他的《致马安良书》,公开支持武昌起义、拥护共和、废除帝制,风靡全省。

1927年民国政府设张掖县。

1985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撤销张掖县,设立县级张掖市以原张掖县行政区域为张掖市的行政区域。

2002年3月1日国务院批复撤销张掖地区和县级张掖市,设立地级张掖市。

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甘州区南环路。

张掖市设立甘州区,以原县级张掖市的行政区域为甘州区的行政区域。

区人民政府驻县府街。

地级张掖市辖原张掖地区的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甘州区。

(二)张掖方言发展概况1.张掖方言发展历史张掖方言的发展历史要追根溯源到远古西戎时期。

西戎与上古时期的炎帝、皇帝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皇帝、炎帝又分别代表着中原地区的文明,俩者之间的语言和文字必定会相互交流,或者说早先的张掖方言萌芽很受中原语言的影响。

到周文王之父季厉时,他臣服于商,并依靠商朝对周边西戎进行讨伐,古本《竹书纪年》载:“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

”10这里的西落鬼戎就是指西戎,鬼戎则是对西戎的贬称。

西落鬼戎据记载主要集中在当时周原以西陇原地区,而一次讨伐就“俘十二翟王”,最可见当时西戎的势力范围很广大。

并且,在甲骨文中也发现“戎”字,《说文解字》中也对“戎”字做出解释:“戎,兵也”,《风俗通义》中说:“戎者,凶也。

”11也可以见得,远古时期的西戎方言就已经和中原地区华夏民族的方言有了交流。

自西戎东迁后,河西地区被羌人占据,《说文解字》有“羌,西戎牧羊人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