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PPT课件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PPT课件
城市规划原理
郑伯红 编
1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第1 节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第2节 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 第3节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 第4节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
2
第1 节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一、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
1、城市的一般性要概念 ●城——城堡,具有防御功能(“筑城市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淮南子-原道训》) ●市——市场,商品交接的商业功能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特征的居民点;按国 家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990-4-1施行》
698
66.6
2646
673
25.4
1975
1095
753
68.6
2981
811
27.2
1980
1137
798
70.2
3313
966
29.2
1990
1210
877
72.5
4036
1375
33.6
2000
1277
950
74.4
4845
1904
39.3 20
一、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物质环境构成的两种领域
●公共领域 ●非公共领域
应保持开发协调
物质环境优化的两个方面
●可达性 ●外部效应
9
二、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
1、基本特征
●人口老龄化:“老年型人口”,>60岁>10%或>65岁>7% ●家庭 核心化:小户型、关注小孩教育 ●生活闲暇化:恩格尔系数下降、
35
4.3
1850
352
40
11.4
910
40
4.4
1875
435
75
17.2
985
50
5.0
1900
575
150
26.1
1075
70
6.5
1925
715
285
39.9
1235
115
9.3
1950
854
449
52.5
1647
275
16.7
1960
975
572
58.7
2011
439
21.9
1970
1047
19
(2)城市化发展主流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 世界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三项指标比较
年份
发达地区
欠发达地区
1800
总人口 (100万)
273
城镇人口 (100万)
20
城镇人口 (%)
7.3
总人口 (100万)
705
城镇人口 (100万)
30
城镇人口 (%)
4.3Leabharlann 182530525
8.2
805
17
18
5、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 (1)增长迅猛且持续
年份
总人口年增 城镇人口年 城镇化水平
长率‰
增长率‰ 年增百分点
1800~1850 5.11
9.44
0.024
1850~1900 5.38
20.44
0.14
1900~1950 8.35 1950~2000 18.69
24.11 28.57
0.314 0.34
7
3、城市形成发展的根本动因
(1)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2)城市的规模、集聚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主要形式;
城市引力:第二、三产业就业岗位
工业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农村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
(3)2001年中国城市化水平37.7%,世界平均50%;
8
第2节 城市的物质构成、社会构成和产业 构成
16
4、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三个阶段
• 初期阶段:
• 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速度缓慢,较长时间才能达到30%水 平
• 中期阶段:
• 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不长时期内城市人口 比重达到60%
• 稳定阶段:
• 农业现代化过程基本完成,农村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 口。城市中工业发展、技术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 三产业
2、与农村社会的区别 ●农村社会的认同基础:地缘关系、乡土意识——同质性 ●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不同经济、文化背景
的社会群体在聚居方式和空间分布上表现出多样性(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10
三、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费希尔—克拉克经济活动部类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贝尔人类社会演化历史进程 前工业社会 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
2、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度量
(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PU= U/P(U——城市镇人口;P——总人口)
(2)城镇人口的界定
12
3、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增长情况
13
(2)产业结构中的行业比重此长彼消,不断变化
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产业结构变化模式
14
(市场经济条件下)
5
2、城市的起源
(1)时期城市是人类大分工的产物(商品交换的需求导致市场 的出现,促进了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原始社会:居无定所,穴居巢居 ●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居民点 ●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手工业者聚集成为城市 最早的城市:公元前3000年,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6
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
• Y=40.55lgX-74.96
•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100美元相应增加城市人口比重
X-人均GNP(
200
500
1000
3000
5000
$/人)
Y-城市化水平
8.8
3.52
1.76
0.58
0.35
增长
8000 0.32
15
城市化与人均GNP关系曲线
(40个国家PU/GNP回归分析图)
3、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及其产业特征 工业化前期:农业占50~80% 工业化初期:“一、二、三”型组合 工业化稳定阶段:“二、三、一”型组合 后工业化时期:“三、二、一”型组合11
第3节 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
1、城市化的含义
(1)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2)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3)农业产业转化为非农产业
3
●
1、不同学科的认识 ● 用建筑材料写成的历史教科书(历史学家) ● 政治活动的中心舞台(政治学家) ● 是人口密集的社区,是一种生活方式(社会学家 ) ● 是生产力的聚集区及经济活动中心(经济学家) ● 人口和物质高度集中的特定地域(地理学家)
4
● 3、城市与城市规划 ● 学科上看:是一本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社会学、建筑 学、地理学、经济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美学等多种学 科;(重广江北新城、渝中半岛危楼高百尺) ● 行政管理上看:政府的重要职责与工作 ● 中国的城市规划: ① 城市规划是国民国民经济计划的继续与具体化(计划 经济时代) ② 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城市发展计划各项建设的综合部 署(转轨时期)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 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的统筹安排、综合部署及实施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