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香港地铁车站人行接驳系统对地铁建设的启示_李伟

香港地铁车站人行接驳系统对地铁建设的启示_李伟

文章编号:1009-6825(2010)24-0030-02香港地铁车站人行接驳系统对地铁建设的启示收稿日期:2010-04-26作者简介:李 伟(1979-),男,工程师,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设计部,广东深圳 518026李 伟摘 要:从香港城市形态特征和轨道交通网络发展历程出发,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分别介绍了香港地铁车站人行接驳系统的设计理念、设计原则、各类人行接驳设施等,论述了香港地铁车站人行接驳系统的建设对内地城市地铁建设的重要启示,以完善人行接驳系统。

关键词:人行接驳系统,地铁车站,启示中图分类号:U 293.5文献标识码:A 笔者曾多次往来深圳与香港之间,不管是购物、学习、过境,所乘坐的交通工具主要为香港地铁(以下简称/港铁0)。

港铁不仅成为香港人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也成为内地人士往来香港的主要交通工具。

2009年5月笔者跟随深圳地铁公司组织的香港地铁学习考察团,对港铁进行了一次相对全面的了解,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港铁完善、发达的车站人行接驳系统,这对当前深圳及内地众多发展轨道交通的城市而言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 香港高密度城市形态与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匮乏的资源、多山的地形、众多的人口是香港城市特征的真实写照,高密度的城市形态成为香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与此同时,高密度的城市形态也决定了香港只能选择大运量的公共交通才能满足城市交通的发展需求。

通过鼓励发展公共交通,确定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香港建立了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

由于铁路运输具有运载量大、占用道路面积少、符合环保要求等优点,近年来,铁路逐渐取代了公共汽车,成为香港公共交通系统中的骨干。

2 香港轨道交通网路香港城市轨道交通包括地铁、轻轨和九广铁路,目前整个铁路线网全长218.2km,11条铁路线、84个车站和8个车辆段,日周载客370万人次;轻铁及接驳巴士服务线网全长36.2km,12条行车线、68个车站,周日载客38.5万人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铁路之一。

地铁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铁路线网四通八达,在各种公共运输工具中已超过最大竞争巴士跃居第一位市场占有率(见图1),客运量逐年增长,被公认为全球首屈一指的铁路系统。

3 香港地铁车站人行接驳系统3.1 人行接驳系统设计的理念配合轨道交通的发展,确保车站的人行接驳设施及附近行人网络能提供合适及安全的步行环境,让乘客及市民能方便、快捷及安全地往来主要的目的地,充分达至推展轨道项目的成效。

3.2 人行接驳系统设计的需求条件 由于街道空间比用地高1.5m ~1.8m,将首层地面下降1.6m,使上下台阶均可进入百工坊。

地产开发区:1)根据功能分为公建区域和居住区域,沿祈年大街为公共建筑区域,底部为商业,上部设置办公和公寓;西侧部分为居住区域。

区域间以一组保留的四合院建筑和中心绿地作为视觉中心,这组保留建筑除一处文物作为区文联下的创作室外,其余可为综合用途的公共建筑。

同时,在两区域间设置服务于居住小区的以日用百货小商品为业态的商业内街作为过渡。

2)商业内街上部设置连廊连接两侧商业,下部设下沉式庭院,以丰富商业内街的街道空间。

同时,可以激活地下商业。

3)公共建筑呈条形布置,通过上下开口的方式,寻求一种变化的节奏。

立面处理尽量简洁大气。

4)居住建筑呈围合的态势,可使院内空间相对安静。

作为前门历史风貌保护区与现代化的城市风貌间的过渡,要求处理的立面尽量简洁,起到一个背景和过渡的作用,采用坡屋顶形式,使绿树掩映下的坡顶隐约露出城市居住景象。

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独特的特色,在旧城保护中,我们必须保留其特色有机更新,否则盲目创新,只会使历史文化名称宝贵信息荡然无存,今天的北京,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导致古城风貌的日益萎缩,作为建筑师,应很好的解决传统与现代,保留与开发的矛盾,从而在保留城市特色的情况下,满足新时代的新需求,创造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和谐城市。

参考文献:[1] 吴良镛.吴良镛城市规划作品集1946~1996[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2] 方 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 赵全儒.旧城更新中城市文化再生方法分析[J].山西建筑,2009,35(8):53-54.Old city preservation and the organic renewalJIANG Ha-i yuAbstract:T his thesis analy zes the curr ent old city protection condition in Beijing ,taking dilapidated building renewal project in t he w est of Qinian r oad,it makes a discussio n from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protection pr inciples,layout and high degree control of protected ar eas and ot her aspects,it makes a hig h degree of control over several aspects.T hen,it holds that the old city preser vation should follow the org anic r e -new al appr oach,furt hermore,proposes constructive sug gestions for Beijing old city pr otection.Key words:old city pr eserv ation,organic renew al,urban tex ture,hig h deg ree contr ol#30#第36卷第24期2010年8月 山西建筑SHANXI ARCH IT ECTUREVol.36No.24Aug. 20101)乘客的需求条件:a.可达性强,能覆盖一定范围内的主要建筑、街道和地下空间,乘客可快速通过到达目的地车站。

b.安全性,尽可能做到人车分流,使得行人的安全性和车辆的高效率都有保证,乘客及残疾人士可自由地在这些空间中穿梭。

c.舒适性,可通过自动扶梯和升降梯方便地完成垂直空间的转换,遮阳、避雨、照明甚至于空调设施,可具有全天候使用的功能。

2)营运商的需求条件:提供行人接驳系统,营运商所考虑的客观情况包括:现有的行人网络和设施、路面交通状况、道路安全、行人使用量估算、地理环境、技术可行性及成本效益等。

营运商综合以上因素,择优选取人行系统接驳方案。

3.3 人行接驳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1)结合城市规划和城市环境,选择对城市干扰小的方案;2)缩短行人步行距离,体现交通的便捷性;3)提供安全流畅之通路;4)明显导向标识与咨询服务;5)结合工程地质条件、施工方法,选择易于实施、经济可行的方案;6)预留接口,满足远期线网客流量和远期轨网发展规划的要求。

3.4 人行接驳系统的接驳设施港铁地铁车站与行人接驳的基本形式按地铁车站的空间布置形式可分为四种(见图2):1)人行隧道。

该形式将地下车站与建筑地下空间连接,通达性强,对区域分割最小,但工程造价最大,常见于城市繁华地段及路径较短的地方。

因位于地下,对乘客起到了很好的遮阳、避雨的作用,个别车站引入空调通风系统,舒适性较高。

缺点是隧道长度受消防安全因素限制,超过一定长度的隧道必须相应设置出地面的紧急疏散口。

2)人行斑马线及步行街。

该形式将地面车站或地面出入口直接与建筑或街道连接。

乘客进出地铁车站的高度和行走的距离较小,衔接便利,工程投资最省。

3)人行天桥。

该形式将高架车站与现有建筑物上层空间连接。

通达性强,人车分离,具有遮阳、避雨功能,行人舒适性和车辆的高效率得到保证。

工程造价介于前两者之间。

4)行人自动扶梯及高速垂直升降机。

该形式是一种较特别的接驳工具,它连接地铁车站出入口和地势较高的空间,可使居住在地势较高的行人轻易到达地铁车站,无须道路交通接驳,既省时又方便环保,但工程造价和后期建成维护费用相对较高。

3.5 具体工程实例目前港铁绝大部分建成的地铁车站均建立了行人接驳系统,且形式多种多样,方便乘客使用。

在港铁现有的84座车站中,60座车站设置了人行接驳系统,并不断扩大全天候的连廊系统。

如将军澳线坑口站,它是将军澳线的一个地下车站,位于新界西贡区将军澳蔚蓝湾畔地下,邻近大型商业区和居住社区,同时还兼顾清水湾半岛、将军澳线工业及西贡区的转乘乘客,所以成为了将军澳线8个车站中最多出入闸人流的港铁站。

为加强车站的接驳网络服务,在地铁车站500m 的服务半径内,共设置了13座人行天桥,将地铁车站与附近屋苑直接接驳,又通过公交巴士提供接驳服务,将外围的交通需求带到地铁车站。

4 香港地铁车站人行接驳系统建设带来的启示4.1 重视前期规划研究,纳入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地铁车站人行接驳系统的建设要在前期规划设计阶段就要介入,开拓思路,创新理念,充分体现轨道交通与接驳设施的协调发展,力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坚持人行接驳设施建设的基本原则,既要满足乘客的需求,也要兼顾工程可实施的条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设置各类接驳设施,为乘客提高便捷性、舒适性和安全性。

4.2 鼓励公众参与积极鼓励公众参与,建立一个与市民互动交流的平台,接纳公众提出的各类意见,提高规划决策的合理性和透明度,丰富规划设计的思路;广泛吸纳民意,平衡各方利益,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以完善人行接驳系统;接受公众监督,可有效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1] 林 正,孙 彰,张文宇.香港地铁的可持续发展探索[J].都市快轨交通,2008,21(1):36-37.[2] 费移山,王建国.高密度城市形态与城市交通)))以香港城市发展为例[J].新建筑,2004(5):121-122.[3] 陈 健,吴云辉,覃 晴,等.香港轨道交通规划考察报告[R].深圳: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2009.[4] M T R.Sustainability R eport 2009[R].Hong Ko ng:M T R Cor -poration L imited,2009.Enlightenment of pedestrian connection systemat Hong Kong subway station for subway constructionLI WeiAbstract:Star ting fr om Hong Kong city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ail transport network development pr ocess,combined w ith specific ex amples of projects,it respectiv ely introduces the design concepts,design pr inciples,and v ar ious types of pedestr ian connect ion facilit ies of pedestrian connection system at Hong Kong subway station,discusses the important enlig hten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ong Kong pedestr-i an subw ay station pedestrian connected systems on the mainland city subway construction,so as to improve the pedestrian connection system.Key words:pedestrian connect ion system,subway stations,inspir at ion #31# 第36卷第24期2010年8月 李 伟:香港地铁车站人行接驳系统对地铁建设的启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