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前言自然地理是地理科学系地理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实施自然地理实践环节不仅可以巩固、增加自然地理知识,印证课堂、书本理论,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技能和野外调查研究方法,而且为今后地理教学、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环境调研等积累深厚的知识储备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一般方法一、目的要求1.建立认识、掌握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一般思路2.初步掌握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类型判断的方法3.初步掌握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的观察调查方法4.能够对观察到的地理事物进行成因分析5.学会运用和绘制有关地理图表6.写出有一定见地的实习报告二、基本内容、方式与阶段(一)基本内容本实习对应的课程为自然地理学、地质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等,以各部门自然地理要素(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的调查、自然地理综合现象的考察、各要素相互关系的认识为主要内容。
(二)主要方式集中时段,长途实习。
时间一般安排在自然地理相关课程基本完成以后,约两周时间。
主要方式有两种:基地模式:即选择自然地理现象比较典型、研究比较深入、资料比较齐全的地区。
经过长期建设积累,年复一年安排学生在此实习。
在基地中,选择成熟的线路和典型剖面进行比较细致的考察分析。
点线模式:南京晓庄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经十多年的摸索、试验,在自然地理的野外实习中,已形成了一整套点、线、面相结合,沿途考察地理环境的实习模式。
即:根据自然地理教学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安排设计野外实践教学。
根据需要与可能,安排实习区域,进一步选择高效,经济、实用的路线,确定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实施具体考察。
同时沿途考察地理环境,随时随地开展教学。
野外实习的区域、实习路线、考察点不是长期固定不变,而是根据情况变化和课程需要加以选择设计。
实施全过程野外教学:收集资料、课堂简介实习区与实习内容、沿途讲解介绍、途中地理现象(随时停车)的考察分析、实习区域专题自然地理要素的考察调研、定点自然地理要素考察分析、室内资料整理、撰写野外实习报告。
其实习点、线的选择原则:1.以南京为中心,400千米左右为半径的实习区域范围。
两周的实习日程。
2.以校车为交通工具,根据实习内容确定一线多点。
一般不选回头路。
3.实习区域和考察点的选择一般应有:一条河流及两岸:流水地貌;一个溶洞:喀斯特地貌;一个水库或湖泊:水文;一座千米高山:反映垂直带;一片山地:土壤、植被调查,地质地貌考察4.师生食宿行随遇而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三)主要阶段地学的野外考察工作根据时间的顺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野外考察阶段、总结阶段。
1.准备阶段:野外实习必须经过必要的准备,具体包括:⑴实习计划准备根据教学计划,确定实习班级,实习科目,实习指导教师,和有关工作人员;确定实习的时间、地点、主要路线和实习的主要内容。
作出初步经费预算。
将实习计划呈报教务处批准。
⑵收集相关资料,包括:实习区的文字资料(地理专业资料:相关介绍);实习手册;地质图、地形图、水系图、土壤植被图等;地貌、土壤、植被等调查表⑶工具准备:罗盘、地质锤、放大镜、高度表、GPS定位仪、卷尺、皮尺、土壤铲、小刀、样品盒、比色卡、标本夹、测绳、望远镜、照相机、话筒、手电筒;⑷行装准备衣物:旅行背包、水壶、春秋衫、长裤、旅游鞋;洗涑用品;药品:肠胃药、跌打损伤药、蛇药、晕车药、清热解毒药⑸组织思想准备组队:健全的组织是顺利完成实习任务的重要保证。
实习指导安排人员由指导教师和工作人员组成。
学生应安排总负责、生活管理、财务、卫生、安全、组长等方面的负责人。
思想准备:充分的业务知识准备;纪律意识(一切行动听指挥,守时,服从管理);艰苦意识(食宿行随遇而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安全意识(包括自然安全因素,如悬崖边行路、照相,社会安全因素,如夜间不外出)。
2.野外阶段:野外阶段是实习过程的主体部分,野外各种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按实习计划进行。
地理野外调查一般分路线调查和观测点调查两种。
⑴实习路线选择思路:尽量穿越多个类型区;代表性强;不走重复路线⑵实习全程路线选择:一般以车辆串联实习地点。
选择快捷安全的交通路线;不重复地到达多个典型地区;便于沿途停车观察。
⑶实习单日路线选择:一般以徒步为主,选择典型剖面,尽量完整地穿越多个类型区。
为此,选择路线一般要与不同类型区的延伸方向相垂直。
尽量沿着已有路线行走。
⑷观察点的选择:理论上,我们在野外所见一切地理现象,都应能够给以地理解释。
因此所谓观察点是无数的,但为了节省时间和更深入的认识分析地理现象,一般选择两类地点:典型点:区域内最具有代表性的地点,或现象最典型、最集中的点。
在观察点上我们要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测量、测试、访问,并进行详细的记录。
必要时要采集标本、试样,以及填图填表、摄影摄像等。
关键点:区域间、类型间、差异最大,具有划界意义的地点。
在关键点上应注意划界的依据,两个区域(或两种类型)的对比。
3.总结阶段野外实习的总结,应在实习结束后及时进行。
此前,每天的实习或每一个项目的实习完成后,都应该及时整理记录,作小结。
四、野外考察、调查方法A.自然地理工作者野外考察思路:1.what、when、where、why 、how、will2.地点、位置、方向、距离、范围3.类型判别2.掌握地理特征3.成因分析:地质构造基础,岩性,产状、外力作用、环境4.总结规律B.多要素考察: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1.地质:构造,地层,产状,岩性2.地貌类型判断,依据形态类型地表类型侵蚀类型成因类型地下类型堆积类型地质构造的关系背斜山(谷),向斜谷()山,次生谷,断层松散沉积物观察判断调查:厚度(是否连续、尖灭);产状(水平、挠曲、是否整合);颜色(沉积环境);结构(粒度成分、砾石的形状、磨圆度、排列方向、表面特征);物理性质(潮湿程度、紧实程度、孔隙性、含水性、饱和度、透水性、吸水性、毛细性)。
3.水文:水系、泉、河流、瀑布与地质构造、地形的关系:先成河,后成河,逆向河,河流袭夺,泉的类型:上升泉、下降泉、潜水泉、承压泉、裂隙泉,瀑布:成因构造太升,岩性差异4.土壤:成因因素调查,土壤剖面观察:颜色(比色卡),质地(砂土、砂壤土、壤土、粉砂壤土、粘壤土、壤粘土、粘土),结构(块状、粒状、柱状、棱柱状、)片状,干湿度(干、润、湿润、潮湿、湿),紧实度(坚实、紧实、稍紧实、疏松、松散),孔隙(少量、中量、多量),根系(少量、中量、多量),新生体,侵入体,石灰反应,PH值。
地带性土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非地带性土壤:草甸土、沙淤土、水稻土1.植被:地带性:主要群落,主要科属,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等。
点四分法调查的主要步骤为:1在100米长的线段上均匀选取10个点作为坐标原点,划分出四个象限,每个象限内取距原点最近的植物作为取样点,并按表8——10填写。
C.地理综合考察技能1.日志:路线、点、观察描述2.总结报告:概述、分严肃论述,总结特征、规律。
3.图件、表格:地质剖面图,山地调查表,群落调查表在野外实习中,应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野外考察中常用的一些实际本领,如观察、访问、测量、测试、填图、记录、采样、摄影、素描等。
观察是野外考察中最重要的认识方式,或最重要的知觉过程,它对于考察者收集第一手资料起着重要的作用。
观察不应只限于知觉,还必须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
有效的观察,需要有对所观察对象的一定的预备知识、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以及记录和整理材料的具体方法等。
观察,对一切科学研究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
达尔文曾经对自己的评价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少纵即失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我可能在众人之上”。
可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野外观察能力,应该作为野外实习的已项重要任务。
在野外考察中,单纯的依靠观察,常常不能了解地理事物的全部情况。
特别是对于许多人文经济问题和历史过程,只有通过向当地政府、群众或知情者访问,才能有所了解。
访问,首先要虚心的态度,还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访问技巧。
必要时可先拟订访问提纲。
对于访问到的内容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认真分析,并得出自己的见解。
野外测量或测试是指对具体地理事物进行的定量观测,如对地表形态的测量、对地层和构造产状要素的测量、小气候观测、水文观测、土壤剖面观测及土壤速测、植物群落样方统计以及对交通运输状况的观测统计等等。
测量和测试大多要运用一定的仪器,在实习中除要求学生掌握测量与测试的方法外,还要培养学生认真使用和保管仪器,防止仪器损坏。
填图和记录是地理野外工作重要的基本功。
地图是野外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通过野外实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图,特别是大比例尺地形图的使用方法。
多数的地理专业调查,都需要填图。
专业填图既是一门专业的技巧,又是对地理事物认识的深化。
填图只有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动手,反复作业,才能逐渐掌握。
除填绘平面图外,还经常要绘制平面草图、剖面图和统计图等。
野外记录要有统一的规范要求。
外业记录一般包括下列内容:日期、天气、路线(起止地点)、观测点编号、观测点的地点和地形位置(包括海拔高度)、观测记录、测量和测试记录、访问记录、讨论分析记录(包括主要结论和存在问题)等。
在专业的野外记录簿上,常常在横格页面作文字记录,在坐标格页面作图(如剖面图、素描图、示意图等)。
记录多采用铅笔,铅笔字既便于保存,又便于修改。
记录要尽量清晰,切忌潦草。
记录要尽量详尽,那种相信自己的记忆而不认真记录的现象,必须予以克服。
样品采集包括标本的采集和分析样本的采集,一般在观测点上进行。
样本或式样可又矿物、岩石、松散沉积物、化石、河水、湖水、地下水、土壤、植物、动物、工农业生产的原料和产品等等。
供室内分析用的试样,要按专业要求采集、保管和运输。
分析结束将成为野外总结报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总结阶段野外实习的总结,可以在野外工作结束时就进行,也可以在反校后进行。
但实际上常常是在野外只作简单的小结,然后回校完成全部工作的总结。
总结阶段,首先要对野外记录及搜集到的文字资料等进行认真地整理和分析;对野外搜集到的大量数据资料,进行清理、统计和分析;对野外绘制的专业地图、剖面图等进行检查、清绘与整饰;对野外摄影进行洗印或扩印;对采集地样品进行整理,并抓紧进行必要的室内分析与测试。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要对调查区进行系统的区域综合分析。
这也是总结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其主要内容包括:对调查区地理位置的分析,对调查区地理现象的系统的描述,对类型、区域分异及其内部联系的描述和分析,对地理环境和地理形象形成因素、动态过程及发展历史的描述和分析,对地理环境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关系的分析等等。
要明确通过这次调查对区域认识取得的主要结论和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