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 5-1太平山南坡地层路线
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 5-1太平山南坡地层路线
石炭系和二叠系界线位于太原组下部; 近海和海陆交互含煤碎屑堆积(平原河流—三角洲—浅海沉积旋回)。
C1
C1早期与D3类似,滇黔桂一带为 陆表海,发育碳酸盐台地与台间海 槽。贵阳以北源自上扬子古陆。 C1晚期大规模海侵超覆。
C2
C2海侵进一步扩大,岩性相对稳定, 超覆于之前各时期地层之上。滇黔 桂为沉降中心,出现含燧石团块灰 岩。古陆周边为碎屑岩和白云岩。 晚期有冰川作用。
太原组(C2--P1t)
164 137
。
170
劈理 O1m
劈理
O1m
0
25 50 75 100 m
164高地第一采石场信手地质剖面图 (据中国地质大学周口店实习队,1993,修改补充)
太平山南坡
华北板块石炭纪地层序列
时代 C2—P1
C2
组名 岩性
太原组 本溪组
O1
三个砂岩—页岩及煤层—灰岩沉积旋回 砂页岩夹煤层和灰岩,底部发育铁铝质风化 壳,滨海至滨海沼泽环境
主要成分为方解石,并有少量白云石。局部地段夹
有褐色钙质板岩,厚200~300m。该组产阿门角石。 顶部有粒屑灰岩。
浅海-滨海沉积环境。
观察现象1,火炬状节理(张性共轭); 岩壁上方有火炬状节理,这些节理均被方解石脉充填。 从节理的展布来看,可以看出,是上下应力作用的结 果。
观察现象2,石香肠(基性岩脉)构造(上下挤压)。 要求学生画素描图 石香肠构造又称布丁构造(boudinage),是 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石受到垂直或近垂直 岩层的挤压而形成。
上升
砾石成熟度, 磨圆度和分 选均差
河流沉积
山西组
太原组 本溪组 马家沟组
水平层理发育,富碳质 气候潮湿的
产植物化石
平原沼泽
石英杂砂岩,含黄铁矿 河道沉积 单向交错层理
石英杂砂岩,含黄铁矿 陆相沉积
水平层理发育,富碳质 气候潮湿的
产脉羊齿
平原沼泽
原岩为石英杂砂岩 和砂质泥岩
含海百合和蜓等 原岩为泥岩
华北板块二叠纪古地理
• 华北板块主体自二叠纪起基本脱离海洋环境。 • 早二叠世早期(太原组中上部)华北及东北南部普遍
出现聚煤环境 山西组:华北中部为有利成煤带 石盒子组(杨家屯组):淮南地区发育含煤沉积及富 含Lingula的夹层 • 石千峰组:红色河湖碎屑沉积广布
本溪组(C2b)
本溪组(C2b): 底部普遍发育硬绿泥石角岩及红柱石角岩,太平山北 坡有底砾岩。 下部为角岩类、杂色(灰—深灰色、黄—黄灰色、褐 色、粉红色等)粉砂质板岩及变质粉砂岩。 中部为灰色、浅灰色板岩,含黄铁矿假晶构成的压力 影构造,也称“压力影板岩”,产大量海相生物化石。 上部为灰色、灰黑色红柱石角岩,区域上本组顶部可 见黑色薄层炭质板岩,含植物化石碎片。
物碎片的泥质沉积。
与马家沟组接触关系:
平行不整合接触,“怀远运动” 依据:(1) 地层缺失; (2) 古风化壳; (3) 底砾岩(“三好砾岩”)。
粒屑灰岩
马家沟组(O2m) 平行不整合接触
本溪组(C2b)
依据:
1、产状一致 2、古风化壳 3、地层缺失 4、底砾岩
太平山南坡马家沟组与本溪组接触关系
石香肠状煌斑岩脉
石香肠状煌斑岩脉
• 软弱岩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 中强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断,构 成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状块段,即 石香肠。在被拉断的强硬岩层的间隔中, 或由软弱层呈褶皱楔入,或由变形过程 中分泌出的物质所充填。
插图9 石香肠的要素
观察点2,164背斜(轴向近东西),要求学生画素描图 两翼产状,北翼330°∠27°;南翼110°∠20°(1) 轴面产状近直立,枢纽向东倾斜。 按位态分类命名:直立倾伏褶皱。 按转折端岩层厚度分类:等厚褶皱。
滨浅海沉积
砾屑灰岩
滨海沉积
马家沟组(O2m) 闪长岩脉
NO. 1 坐标与GPS 点位:周口店采石场
露头:人工,良好
点性:地层、164背斜观察点 (观察描述:(1) 马家沟组(O2m)岩性;(2) 164背斜; (3) 火炬状节理和石香肠构造)。 描述:该点马家沟组(O2m)岩性为厚层结晶灰岩, 夹少量白云质灰岩。青灰色,隐晶结构,厚层构造,
粒屑灰岩
马家沟组(O2m) 平行不整合接触
本溪组(C2b)
依据:
1、产状一致 2、古风化壳 3、地层缺失 4、底砾岩
太平山南坡马家沟组与本溪组接触关系
NO. 2 GPS:N 39°41′27.7″, E 115°56′17.6″, h 163 m
坐标:地形图上读出 点位: 露头:人工,良好 点性:C2b//O2m界线点 点南:O2m 青灰色厚层结晶灰岩,顶部有粒屑灰岩。
任务: (1) 观察描述上古生界本溪组至下石河子组地层的岩性 组合特征和地层接触关系; (2) 详细划分地层单位并按实测剖面的精度要求分层; (3) 常规方法制作地层信手剖面图(1∶2 000);
马 家 沟 组 顶 部 至 下 石 盒 子 组
沉 积 相 序
组
岩相柱
杨家屯组
环境指示特征 沉积环境相面对变海化平
地层产状:352°∠32° 标本: 点北:C2b角岩、板岩类局部夹生屑灰岩,可分为6层。 海相沉积环境。
本溪组(C2b): 点间: 1.灰绿色厚层状硬绿泥石角岩,厚2~3m。 2.灰色红柱石角岩,厚4.5m。 3.杂色(灰—深灰色、黄—灰黄色、褐色、粉红色
等)粉砂质板岩,厚18m。 4.灰色生物碎屑灰岩,厚0.8~1m。含海百合、刺
柱石、石榴子石等。
沉积环境:本溪组底部富铁、铝沉积的形成及底砾 岩的出现,证明中奥陶世至早石炭世期间,本区经 历了漫长的风化、剥蚀作用和准平原化过程。其后 地壳下沉,接受海侵,至生物碎屑灰岩层位海侵规 模最大,由于大量化石具原生破碎现象,反映了一 种能量较高的潮下高能环境。此后发生海退,海退 初期,水体多与外界隔离,出现还原、宁静的泻湖 环境,生物化石分异度低,只能出现适应能力较强 的双壳类和腹足类,富含黄铁矿。随后海退进一步 加强,出现了本组上部反映近海沼泽环境的、含植
煤炭沟中马家沟组与本溪组接触关系
本溪组
1.灰绿色厚层状硬绿泥石角岩
2.灰色红柱石角岩
马家沟组 粒屑灰岩
本溪组标志层生物碎屑灰岩
黄铁矿压力影
黄铁矿压力影: 岩石发生压扁作用时,因其中所含的强硬矿物、结核、 碎屑或化石碎片等与岩石基质能干性存在明显差异, 致使在顺其伸展方向两侧形成低应力区间,由同构造 分泌的结晶纤维充填而形成“阴影”。 阴影的结晶纤维成分多为石英、方解石、绿泥石等; 强硬颗粒为压力影的“母晶”,以黄铁矿最为常见,也 有由其他矿物或颗粒等组成的。压力影的对称性(如斜 方对称或单斜对称)和形态,可以作为变形岩石的运动 学标志和有限应变测量标志体。
5.灰色、浅灰色板岩,厚15m。含植物碎片等化石。 该层中黄铁矿假晶具良好的压力影构造而被称为 “压力影板岩”。
6.灰色、灰黑色红柱石角岩,厚15m。
红柱石角岩
角岩(hornfels)又称角页岩,是一种变质岩,是 具有细粒粒状变晶结构和块状构造的中高温热接触 变质岩石的统称。原岩主要为粘土岩、粉砂岩、火 成岩和各种火山碎屑岩。变质后全部重结晶,一般 不具有变余结构。主要由长石、云母、角闪石、石 英、辉石等组成,还含少量有矽线石、堇青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