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学习指南
地理学是一门对野外实践要求较高的学科,野外综合实践教学是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通过在不同区域、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并采用基础知识学习和素质培养并重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从而完善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并最终实现增强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目标。
针对本课程不同的实习内容,要求学生根据以下方面进行学习以及野外实践。
第一节野外实习内容
1.1地质实习
本课程地质野外考察点分布见图1。
具体实习内容如下:
图1 地质野外考察点分布图
(一)基本技能
1.学习使用罗盘确定地层、断层、节理等地质体的产状。
2.学习并熟练使用地形图、地质图,具体包括判读地形图、利用罗盘定向、用交会方法判定自己在图上的位置等,并在基础上认识地质图的基本含义。
3.了解地质观察点的内容,学习地质内容的记录格式。
4.学习野外地质素描的基本方法,以图件补充文字描述的不足。
5.学习实测剖面的基本方法,在野外选择适当地点实际施测,并将所获数据资料在室内整理成图。
(二)专业知识
1.对实习地区各时代地层的岩性、化石特点建立系统性认识,并注意各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2.学习对地层的观察和描述,包括其颜色、组分、结构、构造、特殊构造、胶结状态、风化程度等。
3.学习对矿物的观察和描述,包括矿物的颜色、形态、颗粒大小,晶体特点,硬度、比重、解理、断口、集合体形态,共生矿物组合以及产出状态等。
4.学习对化石的观察、描述和采集,包括化石的门类、形态特点、保存部位、数量多寡、共生化石种类以及保存化石的岩性特征等等,并进行采集和包装。
5.学习各种小型构造的观察和描述包括:
(1)褶皱的形态,组成两翼的岩层和核部岩层的性质和时代,轴面产状,其他与褶皱伴生的构造现象等。
(2)断层面的观察(包括断层面清晰与否?平直或弯曲?是否发育断层泥和碎裂岩角砾岩等等),两盘相对位移情况,以及断层产生的构造部位等。
(3)节理的发育程度与岩性的关系,节理面产状,相关的节理组发育情况,在野外与断层的区别等。
6.观察各种地貌现象、植被现象、水文特征。
并学习从地质学角度说明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例如,单面山常与某一坚硬岩层的存在有关;“逢沟必断”,石灰岩山头和砂页岩山头植被的差别;泉水或温泉产生的地质依据等等。
7.学习对矿区或矿点的地质观察,包括成矿条件、岩层发育、成矿部位、围岩蚀变特点、有用矿物产出的种类和特点。
矿物共生组合等的观察和描述。
8.其他能够观察到的一切地质现象。
1.2 地貌、水文实习
本课程地貌与水文野外考察点分布见图2。
具体实习内容如下:
图2 地貌、水文考察点与线路图
(一)河流地貌实习
观察河流发育的基本地貌形态,了解河流水动力的基本特征和对地貌的塑造作用。
着重观察山区河流的石质浅滩、平原河流沙质边滩和心滩的形态特征、物质组成、沉积特点,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河道变迁、地貌发育过程与演变阶段和对区域地貌发育、流域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二)山地地貌实习
观察山地地貌的基本地貌单元、组成和形态,分析内、外力地质作用在山地地貌形成和改造过程中的作用,掌握山地地貌形成和发育的规律。
(三)构造地貌实习
观察由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类型。
分析山地地貌、丘陵地貌和平原地貌形成的构造背景、基本条件和基本发育规律。
通过对河流阶地、第四纪沉积物等观察分析,分析新构造运动对地貌形成的控制作用。
(四)喀斯特地貌实习
观察流水侵蚀、溶蚀对可溶性岩石作用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地貌类型和沉积地貌类型;掌握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基本条件、地貌特点、物质组成、发育过程和规律;了解风景地质地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基本原理。
(五)水文学实习
富春江水文实习,内容有水位观测、流量测验、泥沙测验等。
同时通过对新安江水电站的参观实习,初步了解水库的水文特征及对环境的影响,了解水库的设计标准和装机容量,观察水库库区淤积与坝下冲刷现状,分析水库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野外实习要求
—、总则
1. 野外实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在野外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觉去观察、识别、思考地理事物,并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去解释地理事物的特点和成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之间良好的团队精神。
2. 野外实习实行领队负责制,野外期间领队行使全面的管理权。
带队老师须严格按照野外实习计划。
实习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止事故发生。
二、细则
(一)实习总体安排
1、实习程序
分为三个阶段:即室内实践教学阶段、野外实践教学阶段、实习报告编写阶段。
(1)室内实践教学阶段
以教师讲授、室内标本、地质馆展示、图片、影像等教学方式,介绍野外实习地的区域地理特征,矿物、火成岩和沉积岩的野外鉴别特征及地质作用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了解该地的地理概况;介绍野外实习必须的准备;介绍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提出自我设计计划,强调为编写报告注意收集的地学素材。
(2)野外实践教学阶段
这是实习的主体教学阶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参与为主的管理方式。
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趣味性。
通过让学生观察研究、分析地理现象,采集样本,收集相关素材,思考讨论问题,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提高动手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野外教学过程中,每天个人小结,小组讨论、总结实习内容,老师进行教学检查。
(3)实习报告撰写阶段
以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总结、讨论等方式,全面进行区域地理环境的比较综合分析;完成野外资料和素材的系统整理,进行室内研究和分析;进行归纳总结和理论的升华。
每个实习的学生要在野外实习结束后撰写实习报告,并于两周之内上交,同时鼓励学生撰写专题论文,综合考核学生的实习效果。
2、组织形式
实行领队责任制,领队对野外的一切事情具有全面管理权。
野外实习以班为单位,每班每20名学生配1名教师。
(二)实习总结
室内总结应包括野外记录整理、清绘图件、学生讨论、报告编写。
实习报告应以较详细的事实为依据,分析各种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等作用和发展过程,文图并茂,言简意赅。
野外实习结束前带队老师应对本次实习进行简要的总结,指出本次实习的成功之处和不足或有待改进之处。
(三)野外实习考评
评分等级: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
优秀人数一般不超过学生总人数的20%。
考评内容:专业知识(包括实习报告)占50%、学习态度占30%、组织纪律占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