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现代文学批评的先导一、“新文体”与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端主要批评论著有《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1922)《美术与生活》(1923)《屈原研究》(1922)《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1922)《情圣杜甫》(1922)新文体:指近代梁启超所创散文新体。
19世纪90年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在报刊文章写作上取得了突破,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或称“报章体”。
其基本特征为:平易畅达、语言丰富(俚语、韵语、外国语法杂用)、笔调自由(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句法参差多变,常用排句及偶句。
梁启超的文章,特别是他在《时务报》和《新民从报》上发表的时事政治评论,充分地体现了“新文体”的特色。
因此,人们也称这种“新文体”为“时务体”、“新民体”。
这种文体服务于改良运动,一时风靡全国,效仿者众,开“五四”白话文运动先河。
梁启超文学批评的文体特征1、政论特征《陶渊明》2、引进外国名词与语言新变天演、风格、政治小说、心理学、情节、叙述等《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3、笔锋常带感情二、王国维与现代学术话语的产生王国维建立现代文学批评体系第一,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文学本体论、文学创作论和文学批评论第二,尝试了文学批评和研究的新方法文学批评理论1、悲剧观:《<红楼梦>评论》(1904)对文学的本质进行了思考(革新文学批评方法)王国维悲剧观产生的文化机制(心理动因)人生体验:叔本华、尼采、老庄的影响2、审美独立第二形式之美说(古雅说)的原创性探索审美批评理论3、境界说:《人间词话》(1908)4、文学进化论:《宋元戏曲考》(1912)王国维对现代文学批评体系建构的贡献首先,他的文学研究主要以非正统文学为研究对象,对小说、戏曲、词等非正统文学给予了更多关注其次,从理论上建立了新的文学批评标准,以美学理论取代传统文论中的经学意识和政教功利主义第三,他以客观的、理论的批评改造乃至取代了主观的、印象的批评第四,他自觉借鉴并运用了西方文论和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了解构和挑战,从而使中国文学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与西方文学批评的接轨与对话,实现了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转化第二章《新青年》批评家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现代文学批评的建构古典——现代;典雅——世俗;贵族——社会一、胡适与现代文学批评语言的重建胡适(1891—1962),汉族,安徽绩溪人。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胡适在中国文化转型和文明重建中所作出的选择:主张:1、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提倡“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年把语言作为文学革命的首要问题民族思维方式的变革、文学观念的变革文学的国语:要求民族语言向着审美的方向发展通过语言的变革让国民懂得美和审美,将思想的启蒙延伸至审美的启蒙,并与思想启蒙构成互补局面语言对文学批评文体的建设性意义:第一,语言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手段,而且是人类存在的家园、生存的基础,是文学的自身目的。
语言叙事、抒情功能——思想文化功能第二、语言是艺术思维的符号形式胡适《谈新诗》1921第三,白话文的运用,从根本上改变了批评家的角色位置二、文白之争与现代批评语言的大裂变林纾《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学衡派(吴宓、胡先骕、梅光迪)甲寅派(章士钊)理论基础是强调文学的秩序和学术规范误解:语言文字讨论背后的思想启蒙倾向现代文学批评语言的基本特征:1、批评语言必须富有激情,甚至不惜以非规范化语言的冒险去冲垮复古主义言论2、语言的逻辑、实证特征,引导人们去理性的看待一切,把理性当做分析归纳的工具三、批评意识的确立与文学批评的现代性突进1、批评意识的确立1919年1月《新潮》创刊号开辟“评论”栏目(文学批评、社会批评、新闻批评)“评坛”(文学批评)1921年《小说月报》:《春季创作坛漫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沈雁冰)——“创作”栏目1922年6月《小说月报》开辟“创作批评”栏目,创造社《创造季刊》辟“评论”栏目2、现代文学批评的独立品格第一,从文学批评的基本特征来看,批评家们比较注重文学批评的思维方式和批评精神。
第二,从文学批评的类型来看,由于文学批评主要脱胎于散文文体和文化批评一类,所以它往往不受文体形式的限制,可以在散文和政论文的任何一种文类中表现出自己的文学观点,例如论文、序跋、书信、日记、随笔、杂文等,都能成为文学批评的不同文体样式。
第三,从文学批评内部构造以及文体特征来看,“五四”批评家对文学批评做出了新的厘定和要求。
四、西方文学批评方法的渗入批评思维方式和批评语言1、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郭沫若周作人2、社会——历史学批评方法沈雁冰、成仿吾3、以法郎士为代表的印象派批评周作人、李健吾等第三章自我表现派的文学批评第一节概述一、自我表现派批评家构成:创造社成员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具体来说1、创造社批评家趋赴浪漫主义2、主张文学不是“再现”而是“表现”人生3、赋予情感以特殊的地位,强调自我表现4、倾向于作家批评,倾向于由作家心灵探寻创作堂奥二、郭沫若(1892-1978):从唯美印象主义到无产阶级批评主要批评论著:《三叶集》、《文艺论集》主要批评文章:《论国内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批评与梦》《西厢艺术上之批判与其作者之性格》《未来派的诗约及其批评》《论文学的研究与介绍》《论诗》等主要主张1、唯美印象主义时期:崇尚天才和灵感2、表现主义时期:重自然流露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3、无产阶级革命时期:强调社会性是文学永远性的条件三、郁达夫的唯美主义批评主要论著:《艺文私见》《小说的技巧问题》《忏余录》《文学概说》等主张:1、文学是天才创造的天才:爱国——救国无门——自我表现2、认为文学批评与文艺创造关系紧密提出批评家的四德:率直、宽容、同情、学识3、重视文学的美与情感4、关于文学倾向内在倾向:“生命力”的各种表现形式表现形式:殉情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表现倾向:更具典型性与创造性,体现为文学风格即一种文学思潮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新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第二节成仿吾与文学批评的激进主义成仿吾(1897—1984):今湖南新化县人。
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无产阶级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文学家、翻译家。
文学批评(以1927年为界)前期:社会——审美模式后期:政治批判模式主要批评论著:《学者的态度》《新文学的使命》《批评与同情》《批评的建设》《诗之防御战》《写实主义与庸俗主义》等及大量的作家作品评论一、“表现说”——被社会功利性的绳索所牵缚1、关注主体创造性2、关注文学的社会价值基友《社会学艺术论》二、批评与同情批评思路:社会——审美批评方法论:同情与超越(一)同情说:批评家对于作品的真诚的态度,对作者创作的感同身受与尊重的姿态。
1、同情是一种态度2、同情是一种批评方法1923《批评与同情》批评的类型:价值批评、审美批评就方法分类:判断批评、归纳批评就态度分类:主观批评、客观批评道德批评、形式批评(二)超越说:主要指充分发挥批评家的创造力与理论个性;在实际批评中,既要投入作品,感同身受,又不是完全沉浸其中。
不等同于被动的鉴赏,不满足于阅读感受与印象,批评家要有自己的辨识与判断。
三、逆向性思维与辩驳式批评批评模式:1、提出辩驳对象及其观点2、作品的具体分析和理论阐发3、归结观点四、革命文学论战与批评思维的偏航真挚的人性+审美的形式﹦永远的文学真挚的人性+审美的形式+热情﹦永远的革命文学第四章鲁迅与批评的社会化、杂文化走向一、鲁迅与现代文学批评的内在联系1、诞生于思想文化评论的鲁迅文艺批评(社会化走向)2、与《随感录》一同诞生的鲁迅文艺批评(杂文化走向)从文体学的角度来看,随感录的文体特征与思想文化评论的性质结合一起,形成了批评的思辨型特点。
从文学批评的发生学来看,批评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以及文学批评强烈的社会意识,是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特点,而现代文学批评的文体特点,在《随感录》这里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模样。
二、鲁迅文学批评的方法论特征《对于批评家的希望》1922年11月《反对含泪的批评家》批评的态度与批评的方法1、比较文学方法《摩罗诗力说》:别求新声于异邦《论睁了眼看》《上海文艺之一瞥》二、社会学方法注重作品的社会属性、道德判断、及其社会价值的批评方法。
《批评家的批评家》《我们要批评家》《<绛花洞主>小引》注重历史——美学的批评方法三、辩驳与论战1、新青年时期《十四年的读经》《评心雕龙》等2、革命文学论战时期《我们要批评家》《“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等3、30年代《从讽刺到幽默》《“京派”与“海派”》等4、论战的意义四、鲁迅文学批评的文体论特征(一)文体风格1、诗性的复活1)诗与论说结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张资平的“小说学”》等2)诗与哲理相伴《“连环图画”辩护》2、隐喻型文体形象隐喻、结构隐喻、寓言隐喻鲁迅:形象隐喻《白莽作<孩儿塔>序》《批评家的批评家》(二)文体类型1、杂感式2、序跋体第五章逐步发展成熟的文学批评第一节概述一、20世纪30年代文学论争中偏执狂热文风(一)“革命文学”论战与文学批评的极端化走向后期创造社:冯乃超、李初梨、彭康、朱镜我等太阳社:蒋光慈、钱杏邨等论争内容:对“五四”以来文学发展的方向、文学创作的基本评价以及对鲁迅等人的评价问题1928年1月,冯乃超《艺术与生活》标志着一种新的批评话语的形成“装载说”或“判断说”钱杏邨(1900~1977)的新写实主义批评为批评家规定的任务是:估定作品的价值,为读者指示解释作品的思想和技巧,以及改正作品的思想和技巧的错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
批评家的批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的进步。
《死去了的阿Q时代》(二)自由主义者的偏执文风苏雪林《关于当前文化动态的讨论》梁实秋《鲁迅与牛》二、政治话语的初步形成冯雪峰、周扬、瞿秋白瞿秋白的文学批评1、批判“民族主义文学”、“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
如《屠夫的文学》《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等2、讨论文艺大众化问题的。
如《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等等3、关于作家作品的批评文章的。
如《谈<三人行>》《<子夜>与国货年》等普洛现实主义瞿秋白文学批评的基本思路:以阶级斗争理论为主,以创作是否描写了工农群众的生活为标准,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批评。
文体特点:社会学与政治学结合三、另一种批评观梁实秋《论批评的态度》等强调文学批评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对文学批评的功能、性质、文体进行理论分析,对文学批评注入了哲学、美学的理论色彩,分别从哲学、语言学、修辞学、文体学、文学史等学科领域梳理文学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