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一、什么是中国现当代文学?1、中国现当代文学指“五四”前至今的文学,即包括现代文和当代文学。
二、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1、中国现代文学又称“新文学”,指1917年到1949年间的文学。
同时也是用“现代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的文学。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1、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有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等。
三分法:1917-1927,1927-1937,1937-1949。
四分法:1917-1927,1927-1937,1937-1945,1945-1949(另有后两期1937-1942,1942-1949五分法:1917-1921,1921-1927,1927-1937,1937-1945,1945-1949。
•第一章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一、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情形二、晚清以来的文学变革1898年“公车上书”要求变法维新。
三、文学革命前的文学作品林纾的翻译小说哺育了一代新文学作者。
★民初小说以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最为著名。
鸳鸯蝴蝶派“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
“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
★《江湖奇侠传》它是中国第一部正宗的武侠小说。
★《啼笑因缘》本书采用一男三女的爱情模式为故事的核心结构。
《啼笑因缘》的精致在于作者讲故事的技巧,章回小说的布局更为作品增添了一份古色古香的意蕴。
第二节文学革命的发生★文学革命的发生,既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学变革的必然,又是外国文学思想影响的结果。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提出“民主”和“科学”,以对抗家长专制的封建文化,开启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大力介绍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社会进化等思想学说。
发生于1917年的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开端。
“五四”文学革命 1五四文学革命是清末民初20年来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承继了梁启超、黄遵宪等人提倡的“新民”、救国的近代文学改良精神,有着“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与“白话文运动”的基础,且有西方文学的译介培养成形的对西方新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心理。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会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了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2★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首先发难,提出“八事,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是五四文学革命的一个发难的信号,也是这场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宣战。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和使用标点符号等建设性意见。
钱玄同从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指斥旧文学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
他俩在《新青年》上发表“双簧戏”。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周作人《人的文学》提倡人性、人道主义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提出“社会写实的文学”。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宣布白话文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
白话文取得了胜利。
3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A文学观念上,文以载道、文笔不分、游戏消遣的传统观念被破除了,借鉴于西方的严肃的文学观念得到了确立。
B新文学的理论倡导者和实践者对封建思想文化体系的彻底否定改变了文学仿古的风气,表现人生的求真精神得到发扬,文学从审美内容到语言形式都接近于生活和人民。
C僵化的文言被摒除,白话从俚俗的边缘进入文人创作的中心,成为文学语言的正宗。
D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与手法,丰富着新文学的创作,新诗的创立、小说的革新、话剧的传入、美文的倡导,使文体得到了大解放与大丰富。
第三节外来文学的影响一、理论渊源1五四文学思想的根本是对“人”的发现,西方文化刺激了中国对“人”的不断发现,启发了五四文学如何表现人。
2文学革命的发难者们从西方文艺思潮中汲取理论源泉,提倡文学革命。
胡适、陈独秀的文学史观也是来自于西方的社会进化思想。
文学历史进化论是它们文学革命理论的基础。
3如何建设中国的新文学,文学革命的发动者们主要也是借鉴外国文艺运动与创作的经验。
二、翻译作品与文艺思潮引介相伴而行的是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介绍。
这些作品影响着新文学作家的创作,形成了中国文坛由封闭向开放、由本土向世界努力的真正起点。
第四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一、文学研究会中国现代第一个纯文学社团。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周作人、耿济之、郑振铎、沈雁冰等12人发起。
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目标。
主张文学“为人生”,提倡现实主义,被目为“人生派”。
以《文学旬刊》、《小说月报》为机关刊物开展活动。
1932年自行解散。
二、创作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郭沫若、郁达夫、田寿昌、成仿吾等发起。
主张写“内心的要求”,表现自我,抒情色彩浓,追求“全”与“美”,被目为“艺术派”。
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
以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提倡革命文学。
1929年2月被当局查封。
三、新月社1923年在北京开始活动。
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等均为英美留学生。
初为俱乐部,后创作诗歌,以《晨报·诗镌》为阵地,致力新格律诗创作,取得较好成绩。
1926年离散。
1927年徐志摩在上海创《新月》,是为后期。
1932年停止活动。
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或“新月派”。
四、流派与文学研究会倾向相近的语丝社、未名社等构成现实主义流派,与创造社倾向相近的南国社、弥撒社、浅草-沉钟社构成浪漫主义流派。
新月社、湖畔诗社大约可以归为格律派。
★第五节文学思想论争一、与守旧派的论争二、与“学衡派”的论争三、与“甲寅派”的论争★第六节文学革命的意义一、头十年的阶段划分二、头十年的创作实绩三、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1、思想意义。
否定封建,提倡民主与科学,进行思想启蒙。
2、文学观念。
白话文,“人”的文学,审美多样,革命使命。
3、联结中外。
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吸收了外国文学营养,形成开放态势。
4、形象更新。
帝王将相、秀才英雄、才子佳人被农民、市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取代。
四、文学革命的特点1、理性精神的显现。
启蒙、改造社会人生、人生探索、“问题小说”。
思想大于审美。
2、感伤情调浓厚。
问题、乡土、自叙传小说,以及诗歌、小说、戏剧都有。
因生活痛苦和醒来后无路可走所至。
3、个性化追求。
写个人,“表现自我”、主观情怀、个人心理、独特风格。
4、创作方法多样。
第二章鲁迅第一节生平和思想创作道路:鲁迅从《天演论》接受进化论。
关注人性和国民性问题。
后弃医从文。
企图以文艺改造国民灵魂,写论文,译小说,个性主义为主要思想主要思想是启蒙主义和唯物史观。
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成熟。
在革命文学论争,“左联”工作和反击国民党“文化围剿”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朝花夕拾故事新编彷徨呐喊野草第二节《呐喊》和《彷徨》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
他影响了中国现当代几代作家和研究家。
《呐喊》,《彷徨》它们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座高峰。
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同时在鲁迅手中成熟。
一、思想与内容1、反封建:《呐喊》《彷徨》的总主题。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
2、批判国民性:《阿Q正传》《示众》《风波》等。
3、探索出路:《伤逝》《故乡》《离婚》等。
★两大题材和形象:1、农民:由《故乡》《风波》《祝福》《离婚》《社戏》及《阿Q正传》构成。
2、知识分子:由《孔乙己》《白光》,《高老夫子》《肥皂》,《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构成。
二、艺术手法1、“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形象构成法。
2、“画眼睛”:人物描写方法。
3、“白描”:景物描写和行文方法。
如《风波》里的农村晚景,《孔乙己》的文风。
以上是鲁迅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
其他还有选材严、开掘深,注意环境描写,人物语言刻画等等。
第三节《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一、狂人形象1、狂人是“迫害狂”。
其表现不同常人。
2、发狂原因是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
3、狂语里能够闪烁着真理的光芒,是他发狂前的思想存留。
4、狂人形象的意义:说明封建势力的强大(说真话必疯);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吃人”,并把实现不”吃人”社会的希望寄托给孩子。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
中国的小说,只有到了鲁迅那里,才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这个更广大的题材领域,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
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
他们深受生活的折磨,但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
这样,鲁迅就把残酷扭曲的社会充分的展示在读者面前,引起我们改变这个世界的那种强烈的情感。
第四节《野草》和《朝花夕拾》第三章20年代的小说现代文学以小说开端。
最先取得成就的是鲁迅,后形成气候,于是出现了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浪漫抒情小说等创作思潮。
现代小说从起步到形成高峰,有许多代表性作家。
第一节文学研究会的小说一问题小说1、用小说的形式提出社会、政治、人生、生活等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共同寻求解决方法的小说。
2、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俞平伯《花匠》、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等最早,冰心《斯人独憔悴》揭竿,二乡土文学五四”以后出现的描写乡间人生现实的小说。
移居京沪等大都市的作家,以现代思想反观家乡农村,描写农村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暗与农民的痛苦、乡风民俗的醇厚,表现出淡淡的乡愁。
鲁迅开路,继起的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许钦文、蹇先艾、许杰等,《柚子》、《怂恿》、《地之子》、《故乡》、《朝雾》、《惨雾》。
三冰心谢婉莹(1900-1999)福州人。
诗歌、散文、小说俱佳。
以问题小说闻名。
《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社会问题,《超人》:人生是什么?爱-母爱-“爱的哲学”,《分》:阶层意识,憎爱皆有。
《关于女人》等赞美女性。
以人物心理刻画和主观感受表达见长四叶圣陶叶绍钧(1894-1988)苏州人。
文学研究的代表作家。
小说和儿童文学著名小说以表现小市民的灰色生活和学校题材见长。
《这也是一个人?》《晨》《隔膜》《遗腹子》;《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
特点客观、朴实、冷静,不动声色,将见解隐藏于“不著文字的处所”。
中国儿童文学开山人:《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五许地山落华生,1893-1941,小说、散文俱佳。
浪漫主义色彩:1、异域色彩,2、宗教氛围,3、爱情线索;后走向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