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现代文学史指从1917年的现代白话文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解放期间的中国文学,以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大致可以十年为期分出三个明显的阶段:一、1917~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二、1928~1937年,人文主义文学与左翼革命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又称国内革命战争文学;三、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为开端以及承续、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的40年代文学,又称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文学,主要包括国统区文学和解放区文学两部分,也包括上海沦陷时期(1937~1941年)的文学,即“孤岛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酝酿期:1840-1898;发生期:1898-1917;发展期:1917-1949(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一)“五四”文学1. “五四”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2. “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其文学实绩主要表现在:(1)文学社团的迅速成长(2)新文学的迅速成熟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鲁迅,“左联”成员270人,使用马克思主文艺。

戴望舒——“现代派诗歌”施蛰存——“现代派小说”(4)抗战和解放战争文学艾青——现当代诗人第二章五四文学述评文学革命的产生与发展一、历史背景:1.维新运动的直接促助2.晚清裘廷梁等呼吁提倡白话文3.1911年辛亥革命废科举、兴学堂4.洋务运动5.对“人”的发现二、文学革命的发生:·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开始;·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做无病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指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他提出“三大主义”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宣战,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的途径:“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同时,文学革命的先驱与“守旧派”“学衡派”“甲寅派”等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三、文学革命取得的实绩:1、白话文的推广;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峰起;3、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湖畔诗社;4、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5、创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果6、胡适、周作人四、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1)现代理性精神的张扬;(2)感伤的精神标记;(3)个性化的追求;(4)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鲁迅专题一、生平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1892年进三味书屋时改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取名为周树人。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的一面旗帜,中国现代最杰出的小说家。

二、文学成就《呐喊》,第一本短篇小说集。

《呐喊》中的小说具有充沛的反封建的热情,从总的倾向到具体描写,都和五四时代精神一致,表现了文化革新和思想启蒙的特色。

《彷徨》侧重描写知识分子与农村劳动妇女的悲剧,《彷徨》在反封建的内容上与《呐喊》相承继,艺术生上则更加成熟。

纵观《呐喊》和《彷徨》,它们无论在其思想性还是在其艺术性上,都更多地具有内在统一性。

《狂人日记》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开端。

二、思想分析1.这篇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是对封建统治者以仁义道德“吃人”的中国几千年历史和文化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

2.这篇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毒害之深广,从“吃人”也“被人吃”。

吃人者不仅有封建家族制度象征的大哥;也有妇女和下层人民,他们是受礼教残害最深重的;也有青年和小孩。

3.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德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

三、艺术特性1.格式的特别。

(采用日记体)2.独特的文本结构3.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4.异样的风格《春末闲谈》一、背景:最初发表于1925年4月,当时以北洋军阀政府为中心的封建势力和帝国势力实行白色恐怖政策,是为了对抗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提倡“尊孔诗经”鼓吹“特别国情”。

鲁迅的闲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看似信手拈来、,漫不经心,实际包含了许多深刻的思考。

二、艺术特色:1.融知识性、趣味性、说理性于一体2.幽默风趣、好用反语3.逻辑严密、说理形象周作人专题一、生平)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精通日语、古希腊语、英语,并曾自学古英语、世界语。

《故乡的野菜》发表于1924年2月,是周作人小品散文名篇之一,也是周作人“平和冲淡”的代表作。

郁达夫专题一、生平1895~1945)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

二、主人公分析:“零余者”“多余人”的感受,给他的创作暗示了一个主题和一种宣泄内心情感的方式,使他从自我的忧郁情绪出发,描绘甚至夸饰“多余人”的种种变态心理。

郁达夫在及散文《零余者》中说:“我是一个真正的零余者!”“生在这里,世界和世界上的人类,也不能受一点益处。

反之,我死了,世界和社会也没有一点损害。

”A.性格特征:自卑、敏感、忧郁、内向一方面,情感饥渴。

情感是人生存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然而小说主人公“他”是一个在亲情、友情、爱情各方面都缺失的一个青年。

另一方面,生理饥渴。

女同学、“被窝里的罪恶”、头盔、偷听、嫖妓、自杀的选择。

B.原因:1.由于祖国贫弱落后,在国外遭受难以容忍的民族歧视,却又得不到安慰;2.严重的自卑心理与多愁善感的气质,使他无法排解自己的心理压力《沉沦》可称为我国开创浪漫抒情小说文体的一篇重要作品。

A.“自叙传”的文学手法B.浪漫体小说的写作手法(感伤小说以表达内心的感受为主的小说)C.独自式的表现手法《故都的秋》作品概述:《故都的秋》是郁达夫1933年8月游历北京时的游记体散文,作者紧紧抓住故都之秋的内在神韵,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反复描写。

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分析:1.梦境与实境的呼应与对照2.品味秋景3.意境的营造4.立体的描写与感觉的多角度相呼应5.由景及情,由情及思。

郭沫若专题一、生平二、文学成就重要著作有《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轰动。

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和《郭沫若全集》,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此伐图顷》等;戏剧《三个叛徒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他的第一篇小说是《牧羊哀话》,最早的一首诗《死的诱惑》。

《凤凰涅槃》一、是《女神》中最具特色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期。

二、长诗由一个“小序”和四章组成,结构缜密完整,可以说是戏剧化的诗或诗化的戏剧(有人称《凤凰涅槃》为诗剧)。

小序是一段优美的散文1.序曲2.主曲3.变奏曲4.高潮曲徐志摩专题一、生平与创作14岁时在校报上发表《论小说与社会关系》,一直想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国家,散文《吸烟与文化》诗歌:剑桥——爆发期(与所处环境有关,个人生活发生了变化)1922~1924现爱情暴露社会黑暗,探讨生活哲理,写景抒情,创作时,十分注重意境。

忧郁、失望、逃避的颓废色彩。

内容空乏、平淡,脱离现实,不追求内容,更注重形式。

散文:别人评价是跑野马。

共出版过三个散文集(1925~1926):《落叶》《自剖》《巴黎的鳞爪》,还有一个单篇散文《秋》,他的散文表现了很强的个性,是另类。

内容:广大,有对理想的,有艺术见解,表现出哲理抒情的融化。

特点:1.具有哲理性2.具有浓郁的诗情总特点:人类应回归自然,与自然融合小说、戏剧、翻译:热心戏剧活动,但没什么成功的,翻译工作做得不错。

《翡冷翠山居闲话》一、为何称之为闲话?受西方影响,在自己心灵完全宁静、平和的基础上,通篇都建立在明向上,并不是想写旅行,而是通过冥想表达自己的理想。

三、艺术特点1.层进构思、浓情渲染(由自然到人生,有自身到他人,由人的形态到人的性灵)2.诗情画意、交相辉映:用诗歌的语言,创造了毫无杂念的自然。

3.语言灵动、修辞巧妙。

(巧妙抒发了回归自然的挚情)《山中》一、背景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写给林徽因的,因为林徽因在香山疗养肺病,他看到她很憔悴很难过,恰巧那晚月光好而且非常寂静,写下这首诗,表达他对昔日恋人的复杂感情.二、主题在静静的庭院中,表达对昔日恋人的关心、思念与爱意。

戏剧一、现代话剧的起源1907.2 中国留日学生李叔同、曾孝谷、陆静若、欧阳予倩等组成春柳社,在东京演绎《茶花女》。

《黑奴吁天录》是中国戏剧从古典形式走向现代形式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标志着现代话剧的正式诞生(春柳社)。

2.进化团由任天知发起,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

1914.6汇演(六大文明新剧团体联合公演),戏剧教化功能较淡,标志着家庭剧开始走向成熟。

二、五四时期的话剧实验1.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六期推出了易卜生专号,刊登《娜拉》《国民之敌》《小爱友夫》2.国剧运动3.“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1920.10注仲贤《华伦夫人之职业》,但此失败,后注仲贤发表《营业性质的剧场为什么不能创造新剧》,1921.5由注仲贤倡议,陈大悲一起成立民众戏剧社。

三、话剧取得的实绩1.胡适的“社会问题剧”戏剧家、诗人。

《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迎来了他的第二次创作高峰。

创作的三个阶段:1.艺术至上主义《古潭的声音》《湖上的悲剧》《咖啡店之一夜》《名优之死》《颤栗》《苏州夜话》为转折2.写实主义《获虎之夜》3.提倡革命思想《午饭之前》《顾正红之死》《梅雨》《战友》剧本价值:1.充沛的激情,富于感染性2.情节安排妥当、戏剧紧凑3.执着的艺术与爱情动人心弦4.为中国现代话剧塑造出了正气感人的“艺术家”系列形象5.感伤与忧郁的诗人气质为中国现代话剧增加了艺术悲剧色彩三十年代文学述评一、发展概况1.“五四”开启的相对思想自己分为小时,文学主潮随着发展变得空前政治化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运用3.“左翼”文学的出现及发展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它文学彼此竞争二、基本线索三、主要文学流派及文学团体观点:“我坚信中国社会闹到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大半是人心太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