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n
危重病人的早期发现 ★年龄小于3岁 ★持续高热不退 ★精神差、呕吐、抽搐、肢体抖动或无力 ★高血压或低血压 ★呼吸、心率明显增快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高血糖 ★应严密观察病情变 治疗 ★早发现、早治疗最为关键 ★对症处理 ※内环境稳定,营养支持 ※降低颅内压 ※呼吸支持 ※循环支持 ★酌情应用丙球:免疫支持, ★激素:抑制过度严重反应和炎性脱髓鞘病变
复发性疱疹性口炎的临床表现
recurrent herpetic stomatitis
• • • •
多见于成人 有诱因存在、全身症状较轻 以唇部或唇周损害多见 损害特征 a 多个成簇的庖 b 损害部位临近原发部位
唇疱疹
Herpes labialis 局部红斑
热疼 痒胀
成簇水疱
庖液黄透明 水疱变大融合
• 柯萨奇病毒A4 • 病损局限于口腔后份 • 软腭、悬雍垂、扁桃体
多形性红斑
• • • • • 起病急 属变态反应性疾病 可有明显诱因或无诱因 口腔黏膜广泛糜烂 皮肤靶形红斑或虹膜状红斑
治疗原则
• 抗病毒治疗(病毒唑、聚肌胞、病毒灵、 干扰素、无环鸟苷、板兰根等) • 局部治疗(减轻疼痛、促进溃疡愈合、 预防继发感染) • 全身支持疗法(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 质平衡) • 提高机体免疫力(胸腺素、转移因子、 干扰素、左旋咪唑、无环鸟苷)
病因
• • • • • • • • 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 属脱氧核糖核酸(DNA)病毒 小的疱疹病毒 含有遗传信息 具有复制特征 复发性单纯疱疹患者可有细胞免疫缺陷 HSV是发现最早的人疱疹病毒 两型可用荧光免疫检查及细胞培养法相鉴别
血清遗传学分型
• 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 口腔口周皮肤黏膜及面部、腰部以上 皮肤和脑部感染 • Ⅱ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 腰部以下皮肤和生殖器感染, H源: HSV感染的病人及无症状携带者
• 传染途径:唾液飞沫、接触传染、疱疹液
• 传染方式:呼吸道、口腔、鼻、眼结膜、生 殖器黏膜、破损皮肤
原发性疱疹性口炎临床表现
primary herpetic stomatitis
• • • •
好发于6岁以下的儿童 前驱期症状 全身反应较重 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牙龈广泛充血水 肿,附着龈、龈缘急性炎症 • 临床病损为成簇的小水疱 • 伴皮肤损害
口腔念珠菌病分型
• 原发性口腔念珠菌病(无全身疾病,仅 与局部因素有关如义齿、吸烟、抗生素 应用) • 继发性口腔念珠菌病(全身疾病的基础 上发病)
原发性和继发性口腔念珠菌病分型
• • • • 急性伪膜型念珠菌病(鹅口疮) 急性萎缩性念珠菌病 慢性萎缩性念珠菌病 慢性增生型念珠菌病(念珠菌性白斑、 念珠菌性肉芽肿)
念珠菌唇炎与口角炎 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
急 性 假 膜 型
急 性 红 斑 型
慢 性 增 殖 型
慢 性 红 斑 型
急性假膜型(鹅口疮)
• 新生儿多见 • 好发颊、舌、软腭及唇部皮肤 • 充血区黏膜凝乳状白色小斑点,融合成 乳酪状斑块 • 附着不紧密,可拭去、损害区出血糜烂 • 全身反应轻
发病性别及年龄分布 ▲性别 ※男童、女童性别比 1:0.57 ▲年龄 ※最小1月龄,最大11岁;0~11岁各组均有报告 ※3岁以下占全部病例的80.6%
从2008年5月1日零时至5月31日24时,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176321例,死亡40例,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 的省份是广东、浙江、河北、山东和湖南
手—足—口病(发疹性水疱性口炎) 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
• • • • • • • 柯萨奇病毒A16 前驱症状 口腔黏膜、手掌、足底 丘疹+斑疹 口腔损害比皮肤重 累及口腔黏膜各处,水疱—溃疡 5~10天自愈
安徽阜阳肠道病毒71型感染疫情概况 EV71 病 毒 ▲正20面体、直径30nm、內含一条单股RNA。 ▲不耐强碱、56C以上高温失去活性 ▲紫外线可降低活性 ▲甲醛、含氯漂白水等化学物质可抑制活性 ▲没有脂质胞膜,故亲脂性消毒剂如酒精对其无用 疫情的发现和报告 ▲3月27日至30日阜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连续收治5名 “原因不明感染”重症患儿,经抢救无效死亡。儿科 主任刘晓琳医生立即将此异常情况进行了报告。 ▲3月31日省卫生厅接到报告后立即派出专家会同当 地卫生部门开展医疗救治和调查防控。 ▲4月15日卫生部接到省卫生厅的报告后,立即派出 专家组赴现场指导调查、救治和防控。
带状疱疹
Herpes zoster
定义
• 带状疱疹引起的皮肤黏膜疾病 • 特征:单侧带状群集分布的水疱、神经 痛 • 中医:缠腰火丹、缠腰龙、蛇丹、蜘蛛 疮等
病因
•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 • 儿童发病可引起水痘,成人和老年人发 病则引起带状疱疹 • VZV属DNA病毒 • 传染途径:飞沫传染和皮肤接触传染
带状疱疹的特殊类型
• 顿挫性带状疱疹—只发生皮疹而不形成 水疱 • 出血性带状疱疹—水痘伴有出血 • 坏疽性带状疱疹—体弱抵抗力低下时, 水痘破溃感染 • 泛发性带状疱疹—全身水痘样皮疹
三叉神经带状疱疹
• 第一支(眼支):剧烈疼痛,并发角膜 炎或全眼球炎,严重时可失明 • 第二支(上颌神经):上唇、腭、颞下、 颧部、眶下皮肤 • 第三支(下颌神经):舌、下唇、颊及 骸部皮肤
全身念珠菌病分型
• 急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表层感染,内 脏不波及) • 急性全身念珠菌病(表层感染不严重、 口腔少见,引起致命性的内脏感染) • 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多见,口腔中 发病多属此型)
与白色念珠菌有关的口腔疾病
• 扁平苔藓 • 毛舌 • 正中菱形舌炎
口腔念珠菌病
病变 部位
念珠菌性口炎
预防 ★医疗机构 ※医院应专辟诊室或诊台接诊,防止 交叉感染 ※诊疗、护理每一位患儿后,认真洗 手或手消毒 ※诊疗过程中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要 擦拭消毒 ※医务人员如有疑似肠道病毒感染时 ,应暂停接触病人 ※专室收治 ※患儿使用过的物品消 ★个人 ※饭前便后、外出玩耍回来后洗手 ※注意营养、均衡饮食、运动 ※出现症状及时就诊 ※看护人亦应注意洗手(饭前便后, 护理患儿后等) ※奶瓶、奶嘴等消毒
原发性疱疹性口炎临床分期
• 前驱期 潜伏期4~7天、全身症状、1~2 天后黏膜充血、牙龈炎症 • 水疱期 成簇小水疱、壁薄、透明、浅表 溃疡 • 糜烂期 泡破后大面积糜烂、继发感染、 黄色假膜、皮肤损害形成痂壳 • 愈合期 7~10天、糜烂面缩小、愈合 (低水平病毒抗体可保持终生,但不能防 止复发)
带状疱疹感染途径
• VZV通过皮肤黏膜进入血管,侵犯神经 末梢 • 潜伏于脊髓神经的后结节或脑神经髓外 节、三叉神经节 • 病毒经过激活可引起带状疱疹 • 激活因素:上呼吸道感染、传染病、外 伤、药物、恶性肿瘤、免疫缺陷等
临床表现
• 前驱症状 • 表现:红色斑疹、成簇水疱、单侧分布、 破裂结痂、继发感染、愈后不留瘢痕、 可有暂时性的色素沉着 • 剧烈疼痛 • 胸腹或腰部带状疱疹 占70%; • 三叉神经带状疱疹 占20%
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
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 汪喻忠
感染性病原体
• 病毒 • 细菌 • 螺旋体
单纯疱疹
Herpes simplex
HSV的一般特征
• 常见,30%~90%人群感染过HSV • 人是HSV的天然宿主,也是单纯疱疹病毒的唯一 自然宿主 • 部位:口腔、皮肤、眼、会阴、中枢神经 • 条件性致病,HSV在体内不产生永久免疫 • 儿童和成人均易感 • 自限性,也可复发
★托幼机构、小学等 ※教室、宿舍通风(2-3次/ 日,>半小时) ※每日消毒玩具等物品 ※每餐前后清洗餐具和桌面 ※定期对门把手、楼梯扶手 等消毒 ※工作人员出现疑似病例, 停止工作 ※疑似儿童感染者,应治疗、 让家长接回 ※凡检出EV71病例,可报请 暂停课、停学1-2周,并采取 消毒等措
疱疹性咽峡炎
水疱破裂
黄色结痂
合并感染
灰褐色假膜
疼痛加重
愈合
不留瘢痕,可有一时性色素沉着 病程7~10天,有自愈性
组织病理
• 上皮内庖,上皮退行性变化 • 特征:气球样变性 网状变性
诊断
• • • • 常规诊断:病历+临床表现 病毒分离 基因诊断 辅助诊断:形态学诊断(涂片-包涵体, 电镜-病毒颗粒) 免疫学检查(抗原检测、抗 体检测)
实验室检查 ★末梢血白细胞:一般病例白细胞计数正常,重症病例白细胞计数 可明显升高 ★生化检查:部分病例可有轻度ALT、AST、CK-MB升高,重症病 例血糖可升高 ★脑脊液检查: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增多(危重病例多核 细胞可多于单核细胞),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病原学检查:特异性EV71核酸阳性或分离到EV71病毒 ★血清学检查:特异性EV71抗体检测阳性 重症病例 ★3岁(2岁)以下 ※高热(体温38度以上),呕吐 ※心肺部 症状(肺水肿、肺出血) ※神经系统症状(脑炎、无菌性脑膜炎、 急性迟缓性麻痹) 重症病死率:10-25% ★病情进展迅速,大多持续高热,可无皮 疹,在发病后3-5天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严重并发症 ★死亡原因主要为脑水肿、脑疝,中枢性呼吸、循环 衰竭
特例
• 赖-亨(Ramsay-Hunt)综合征:当病毒 侵犯第七对脑神经(面神经)的漆状神 经节时,可以并发味觉与面神经麻痹 • 当第八对颅神经的耳蜗神经与前庭神经 受累时,可出现眩晕、呕吐、听觉改变 的症状 • 三联征:面瘫、耳痛、外耳道疱疹
水痘
• 起初红色斑疹、数小时后丘疹、水疱 (3~5mm)似露水珠、易破 • 1~3天后水疱中心干瘪凹陷呈脐状 • 5~25天脱痂,过早剥去痂壳可形成永久 性瘢痕 • 皮疹多见于躯干、其次头部及四肢近端 (远端少见、手掌和足底更少)及口腔
口腔念珠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