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翻译_一种_双声_的对话_解析道格拉斯_罗宾逊的翻译对话理论_王莉娜

翻译_一种_双声_的对话_解析道格拉斯_罗宾逊的翻译对话理论_王莉娜

2009年6月第25卷 第3期外国语文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J u n e,2009V o l.25 N o.3翻译:一种“双声”的对话———解析道格拉斯·罗宾逊的翻译对话理论王莉娜(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上海 200433)提 要:美国翻译理论家罗宾逊从翻译个体的主体性出发,把翻译看作是在译者、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展开的一场穿越时空、跨越语言文化障碍的“双声”对话,揭示了现实翻译活动的动态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追溯了罗宾逊的翻译对话理论形成的渊源,对该理论的主要论点进行了分析评判,指出这种对话理论对目前翻译研究的借鉴意义及其内在局限性,以期促进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的对话、中西方翻译学者之间的对话。

关键词:翻译身体学;双声;翻译伦理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414(2009)03-0110-06T r a n s l a t i o n a s a D o u b l e-V o i c e dD i a l o g u e:A nA n a l y s i s o f D o u g l a s R o b i n s o n's D i a l o g i c sW A N GL i-n aA b s t r a c t:S t a r t i n g f r o mt h e s t a n d p o i n t o f t h e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o f t h e i n d i v i d u a l t r a n s l a t o r,A m e r i c a n t r a n s l a t i o nt h e o r i s t D o u g l a s R o b i n s o nr e g a r d s t r a n s l a t i n g a s a d o u b l e-v o i c e dd i a l o g u e a m o n g t h e S Lw r i t e r,t h e t r a n s l a t o r a n d t h e T Lr e a d e r a c r o s s t i m e a n d s p a c e o v e r c o m i n g l i n g u i s t i c a n d c u l t u r a l b a r r i e r s t o r e v e a l t h e d y n a m i c s,c o m p l e x i t y a n d d i v e r s i t y o f r e a l-l i f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c t i v i t i e s.T h i s t h e s i s t r a c e s t h e o r i g i n s o f R o b i s o n's T r a n s l a t i o nD i a l o g i c s,a n a l y z e s i t s m a i np r o p o s i t i o n s a n dp o i n t s o u t i t s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f o r c u r r e n t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t u d i e s a n di t s i n h e r e n t l i m i t a t i o n s i n a n a t t e m p t t o p r o m o t e t h e d i a l o g u e b e t w e e nt r a n s l a-t i o n t h e o r y a n dt r a n s l a t i o n p r a c t i c e a n d t h e d i a l o g u e b e t w e e nC h i n e s e a n d We s t e r n t r a n s l a t i o ns c h o l a r s.K e yw o r d s:s o m a t i c s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d o u b l e-v o i c e;t r a n s l a t i o n e t h i c s 1.引论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在其中扮演着“中介”的角色;这似乎已经是翻译界达成的一致共识。

但是在这一“共识”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系列尚待探讨解决的问题:这一交际活动具有什么样的性质?谁参与了这一交际活动?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一交际活动受到哪些因素或力量的支配?这些因素或力量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影响这一交际活动的?针对这些问题,语言学派、功能学派和文化学派做出了不同的回答。

语言学派认为,翻译是通过语言转换而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译者是原文作者的传声筒和代言人,对原文先进行解码再重新编码成另一种语言,把原文作者的意图忠实准确地传达给译文读者。

功能学派认为,翻译是由委托人或发起人授权的一种目的性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译者根据翻译目的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使译文达到特定的预期功能。

文化学派则把翻译置于宏观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将翻译视为一次文化交流事件,译者在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等因素的支配下对原文进行操纵和改写。

这三个流派分别集中于对“对等”、“功能”和“规范”等抽象概念的研究上,片面强调外部因素对译者翻译活动的制约,而忽视了译者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崇尚理性、摈弃感性,重视对翻译过程中客观因素的研究,轻视对主观因素的研究,是西方翻译理论的一贯特点。

然而美国翻译理论家罗宾逊(D o u g l a s R o b i n s o n)却另辟蹊径,把译者的主观感受和个人体验作为翻译研究的出发点。

罗宾逊从译者个体的主体性出发,将翻译视为在译者和原文作者以及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同时展开的一场“双声”的对话,并运用“翻译身体学理论”(t h e s o m a t i c s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巴赫金“对话理论”(d i a l o g i s m)、伯克的戏剧主义(d r a m a t i s m)和修辞理论(r h e t o r i c),在其著作《译者登场》(T h e T r a n s l a t o r's T u r n)和《施事性语言学:以言行事的讲话和翻译》(P e r f o r m a t i v e L i n g u i s t i c s:S p e a k i n g a n d T r a n s l a t i n g a s D o i n gT h i n g s110W i t h W o r d s)(以下简称《施事性语言学》)中深入剖析了翻译对话的运作机制,揭示了翻译活动的动态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凸显了译者作为个体在翻译活动进行中的主观感受等即时性因素的影响。

这在根本上不同于语言学派、功能学派和文化学派等流派过于强调外部制约因素的研究倾向,为我们全面认识翻译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

2.译者身体内部的对话———翻译身体学罗宾逊认为语言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

意义不是超验、客观、永恒不变的,而是由语言的使用者、语境和社会共同决定的:“意义以及意义的阐释受感情的驱动和支配,或者,更宽泛的来讲,是受身体反应的驱动和支配;但是这种支配既因语境和人而异,又受意识形态的控制。

”(R o b i n s o n,1991:10)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罗宾逊在《译者登场》中提出了“翻译身体学”理论。

“翻译身体学”理论由两部分组成:“个人身体学”(i d i o s o m a t i c s)和“意识形态身体学”(i d e o s o m a t i c s)。

“个人身体学”是指译者进行翻译活动时的个人身心感受。

译者在翻译时会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个人阅历投射其中,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与原文作者进行穿越时空的情感的沟通、心灵的交汇。

无论是在对原文的理解和领悟上还是在对译文词句的推敲斟酌上,译者依靠更多的是自己的直觉而不是抽象的语言转换程序和规则。

“意识形态身体学”指的是译者在社会文化价值、意识形态的支配下,进行翻译时身体所起的反应,这些外部客观因素通过译者的身体转换为内在制约力量(R o b i n s o n,1991:15-38)。

以笔者的翻译实践经历来说,译者即时性的身心感性因素有时左右着译文,译文中译者的个性声音不可避免,而译者内心对译文的价值诉求即个体的“意识形态”也会对译文起到制约作用。

罗宾逊的“翻译身体学”理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译者的身体是翻译创作的出发点,译者翻译过程中对文本的一切操作都是以自己的身心体验为基础的。

以往的西方翻译理论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把翻译看作一个从语义、句法和逻辑上对原文进行分析、转换和重组的过程,并归纳演绎出一系列抽象的转换规则让译者遵守。

译者只需接受理性的引导,遵守规则,而不应在译文中掺杂任何的个人情感因素。

与之相反,罗宾逊的“翻译身体学”则借用神经生理学的原理说明人身体内理智与情感之间的互相依附关系,强调译者翻译时的身体反应既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又有个人的主观感受,既有理性因素又有感性因素。

译者的理智与情感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既/又的对话关系。

译者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对话性的存在。

罗宾逊提出“翻译身体学”理论的目的并不是让译者被动地接受社会意识形态的束缚和制约,而是要唤醒译者身上的“主体性”意识,呼吁译者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冲破僵化的意识形态的禁锢,获得个性的解放。

3.翻译:“双声”的对话长期以来受意识形态中的二元主义(d u a l i s m)、工具主义(i n s t r u m e n t a l i s m)和完美主义(p e r f e c t i o n-i s m)的影响,西方传统翻译理论表现出以下三个特征:(1)翻译方法二分化,非此即彼,非善即恶,将翻译问题简单化;如:直译/意译(l i t e r a l/f r e et r a n s l a-t i o n),隐性翻译/显性翻译(c o v e r t/o v e r t t r a n s l a t i o n)、语义翻译/交际翻译(s e m a n t i c/c o m m u n i c a t i v e t r a n s-l a t i o n)、形式对等/功能对等(f o r m a l/d y n a m i c e q u i v-a l e n c e)、文献性翻译/工具性翻译(d o c u m e n t a r y/i n-s t r u m e n t a l t r a n s l a t i o n)、异化/归化(d o m e s t i c a t i o n/f o r-e i g n i z a t i o n)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