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伽达默尔与阐释学
• 伽达默尔:德国当代哲学家、美学家,现代哲学阐 释学和解释学美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主要 著作《真理与方法》。 • 伽达默尔在哲学阐释学中指出理解的普 遍性、历史性和创造性; • 提出了“合法的偏见”、“效果历史”、 “视域融合”的精辟理论,解释了重译、 误译登许多翻译现象。 (谢天振,2008,103:)
选文《翻译及对异的考验》
• Translation and the Trials of the Foreign • 考验的两层含义: (1)目标语文化在体验外国语词、 文本时所经历的异的考验; (2)外国文本从原来语境连根拔 起之后,在新环境生存的考验。 • 他指责以往翻译时对“异”成分的 压抑,一味将其“本土化”,而翻 译行为的伦理目标恰恰是“将异作 为异来接受”。
各种变形倾向
(1)合理化:重组句子及其次 序,按照某种话语顺序的观念, 重新安排它们,导致原作的标 志、状态发生变化。 (2)明晰化:原文走向含糊隐 晦,而译作的文学语言却往往 强使它明晰。被明晰化的部分 可能使原文欠明确、掩藏或压 抑的东西,可能将多义变成单 义。
各种变形倾向
(3)扩充:合理化、明晰化使 得译文往往比原文长,添加的 东西可能盖过原文的声音,打 乱原作行文的节奏,加剧了作 品原来的无定形性,意义变得 平直而寡淡。 (4)雅化:古典翻译的最高点; 表面看来使文章更具“可读 性”,更“才华横溢”,但不 符合原语的说话艺术。
施莱尔马赫阐释学的贡献
四、发展了阐释的方法,在原有的理 解文本字面涵义的语法解释法基础 上,又提出了理解作者或谈话者内 心世界的心理解释法,并把前者看 做辅助后者的方法; 五、深化了对解释过程的理解,认为 在解释学循环中不是纯理性的,其 中直觉、体悟或灵感的东西在起作 用; 六、强调必须比作者理解他自己更理 解作者,因为作者对自己无意识的 思想层面没有领会,需要阐释者把 它揭示出来。(袁吉福,2001)
选文《翻译及对异的考验》
• 作者:贝尔曼,法国理论家、翻 译家 • 他秉承了德国古典阐释学奠基人 施莱尔马赫的将译本读者引向作 者的异化观,但又把自己的翻译 批评理论建立在现代阐释学上。 • 他推崇直译,即依附于字面的翻 译。这里的字面指目标语中多种 指示可能性的范围。 (谢天振,2008:113-14)
各种变形倾向
(5)质量受损:用新的术语、 表达法、人物形象来代替原文, 这些术语、表达法、人物形象 缺少原文语言中醒人耳目的丰 富性。 (6)数量受损:翻译中词语的 丢失。扩充法添加的冠词、关 系词以及解释、修饰性的能指, 减少了原文的能指数量。
各种变形倾向
(7)节奏破坏:变形翻译能对 节奏产生巨大的影响,如对标 点符号的随意修改。 (8)对原文潜在的指示网络的 破坏:译者添加一些读者可以 预料到的词,破坏了原文的能 指链。 (9)对语言模式的破坏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主要内容
• 阐释学
概念及发展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 阐释学翻译 • 选文
斯坦纳 贝尔曼 《阐释的步骤》 《翻译及对异的考验》
阐释学(Hermeneutics)
• 概念: (1)一门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 和哲学,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和 基督教的中世纪,在19世纪形成独 立的学科。 (2)Hermeneutics来源于Hermes(赫 尔墨斯),他是负责解释、翻译神 旨、传达神谕的使者 (谢天振,2008:101)
伽达默尔观点的贡献与不足
• 贡献:把历史与现实联系在一起的 观点,使得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 养料来反思自己的时代和人生处境; 而时间距离的概念,使得我们可以 看到古人生活其中却浑然不觉的某 种历史现象,这样的陌生化视角不 仅可以给历史以新解,也同时开拓 了我们自己的视域。 • 不足: 伽达默尔过分夸大了研究 者的主体性,从而割裂了存在与意 识,否认了客观历史对主观历史的 决定作用,最终使本真的历史成为 不可知的深渊。 (王翔,2007)
阐释学的两大突破
• 第一次:18-19世纪,施莱尔马赫在 融合不同领域的阐释学思想的基础 上,通过语法的解释和心理学的解 释将古典解释学系统化,形成了具 有普遍方法论特征的普通阐释学; 狄尔泰从“历史理性批判”出发, 提出“要比作者本人更理解作者” 的最终目标。这两个时期的阐释学 都在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架构下发展, 都把重建文本和作者意愿作为最高 目标。 (谢天振,2008:101-02)
阐释学(Hermeneutics)
• 发展: (1)古希腊时期:用于逻辑学和辩论 术,以及一些教经典 进行注释、说明,向人们澄清上帝 的意图。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不再 拘泥于宗教经典,而是扩大到对古 代文化经典的阐释。 (谢天振,2008:101)
Thanks!
选文《阐释的步骤》
(1)信赖(trust): 从一开始译者就相信文本“言 之有物”,翻译不会是空洞无 用的行为。
当然,信赖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发现文中出现胡言乱语或空 洞无物,不值一译时,信赖就 会动摇。
选文《阐释的步骤》
(2)侵入(aggression) 每个理解行为必定侵占其他 (我们翻译的)实体。“用另 一种语言书写的文本在材料上 变得更单薄,原作的光芒似乎 被无遮无拦地穿透译文语言织 就的松松垮垮的帷帐。”
• 伽达默尔的阐释学观点对翻译的影响: (1)理解的历史性 文本意义的多元理解 (2)效果历史
(3)视域融合
理解的创造性
新的视域 有意或无意的误译
(耿强,2006)
伽达默尔与阐释学
例(1) :
谢天振: „„在有意误译里译语文化与源语 文化表现出一更为紧张的对峙,而译者 则把他的翻译活动推向一种非此即彼 的选择:要么为了迎合本民族的文化心 态,大幅度地改变原文的语言表达方式: 文学形象、文学意境等等;要么为了强 行引入异族文化模式,置本民族的审美 趣味的接受可能性于不顾,从而故意用 不等值的语言手段进行翻译。 (耿强,2006)
重要代表人物斯坦纳
• 于1975年出版的《通天塔之后:语言与 翻译面面观》(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被视作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 • 在该书中,斯坦纳以海德格尔的阐释思 想作为基础,提出了“理解也是翻译” 的观点,将翻译的过程看作是阐释的运 作,并把翻译分为四个步骤,即信赖、 侵入、吸收和补偿。 • 他还认为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就是一 个翻译的过程,翻译是语言的属性之一; 不论语内还是语际,人类的交流都等同 于翻译。 (谢天振,2008:103-04)
阐释学的两大突破
• 第二次:20世纪,海德格尔和 伽达默尔使阐释学实现了从认 识论向本体论的转变,把理解 视作人的存在方式,指出理解 不仅受制于主观性还受制于 “前理解”,理解不是去把握 一个不变的事实,而是去理解 和接近人存在的潜在性和可能 性。 (谢天振,2008:102)
施莱尔马赫与阐释学翻译
参考文献
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2008 耿强,《对阐释学翻译研究的学科反思》,2006
夏宁,《论阐释学的翻译观》,2007 王翔,《论.htm
维基百科:
/wiki/Hermeneutics
(谢天振,2008:114)
选文《翻译及对异的考验》
翻译中存在的变形倾向: 合理化、清晰化、扩充、雅 化和俗化、质量受损、数量缺 失、节奏破坏、对原文潜在的 指示网络的破坏、对语言模式 的破坏、对方言网络或异国情 调的破坏、对固定表达及成语 的破坏、多种语言重叠的消除
选文《翻译及对异的考验》
这些变形倾向对“异”的影响: • 阻碍异的进入,即负面解析: 关注被种族中心主义、兼并主 义主宰的一本以及超文本翻译 • 正面解析:还 “异”以本来 面目的译本分析
海德格尔的阐释学翻译观
• 海德格尔认为,“翻译”不止是字 面上得改写,而是思想的“转渡”, 翻译的关键在于表达词语后面的 “道说”,而道说无法真正把握。 • 他把“解释”与翻译等同起来,认 识每一种翻译都是解释,而所有的 解释都是翻译。 • 他主张在翻译中以本意在先,审视 词语的源流,展现被遮蔽的思想。 (谢天振,2008:103)
• 1813年,施莱尔马赫在柏林皇 家科学院的讨论会上宣读了论 文《论翻译的方法》,从阐释 学的角度论述了翻译与理解的 关系。 • 他指出翻译可采取的两种途径: 译者不打扰原作者,带读者靠 近作者,或者尽量不打扰读者, 使作者靠近读者。 (谢天振,2008:102)
施莱尔马赫阐释学的贡献
一、把阐释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 一般的文本阐释; 二、扩大了文本阐释的范围,把 它从文字作品扩展到讲话乃至 讲话人或作者的个性; 三、他认为阐释的任务不仅仅在 于理解文本的字面涵义,更在 于透过字面涵义领会作者或谈 话者的内心世界;
各种变形倾向
(10)对方言网络或其异国情调 的破坏:译文消除本土方言都 散体文著作文本性的重大损失, 因为伟大的散体文都扎根于本 土语言。 (11)对固定表达及成语的破坏 (12)多种语言重叠的消除:有 的文本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 共同语,使得翻译受到巨大的 挑战。
阐释翻译观的几点启示
• 阐释学使得翻译的观念发生了很多 的变化,我们对翻译的认识更加丰 富。但翻译概念的持续扩展有可能 导致学科界限的小事,并最终威胁 到学科本体的生存; • 理解的历史性、效果历史和视阈融 合观在带来理论积极面的同时也潜 藏了很多问题,如过分提倡译者主 体性导致翻译实践的乱译之风;相 对主义盛行导致以行为目的来衡量 手段的正当性,而这些翻译实践如 女性主义翻译实践就存在相互之间 怎样交流的问题,偏离了翻译实践 的正轨。 (耿强,2006)
伽达默尔与阐释学
• 伽达默尔的精辟论述:
(1)理解的历史性:任何人再阐释的过程中都是带 着自己生活经验、知识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理论 等(即为“前理解”)去理解。 (2)效果历史:历史与至于其中的主 体相互影响作用。 (3)视域融合:客观物的视域与阐 释者的视域融合在一起。 (耿强,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