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散文阅读之理解句子含义》教学设计

《散文阅读之理解句子含义》教学设计

《散文阅读之理解句子含义》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组史亚雪
一、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高考散文例文,掌握理解句子含义的常用方法。

二、教学重点
在分析句子含义的过程中,总结理解句子含义的常用方法。

三、教学方法
组织合作、分析引导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知识链接
散文阅读方法指导:①梳理文章结构,以便确定答题区间。

②画出文中体现作者抒情和议论的句子(独特性见解)。

③明确文章主体事物或主体事件。

♍明确文章的中心主旨。

六、教学过程
【导入】
(结合幻灯片)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二卷的散文《窗子以外》难倒了众多考生英雄汉。

虽然这不突然,但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散文的阅读也必然成为我们高考复习的重点,尤其是理解句子含义这类题,我们要通过高考真题,探索其解题方法。

今天,我们将以2017年高考北京卷的散文《根河之恋》为媒介,进入散文阅读中的理解句子含义这一重点题型的解读。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根据“散文阅读方法指导”,阅读2017年高考北京卷散文《根河之恋》,完成下列问题。

1.梳理文章结构并概括部分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1—2)描写初春的根河。

第二部分:(3—5)描述以玛丽亚·索为代表的鄂温克族人。

第三部分:(6—7)描述乌热尔图及其作品。

第四部分:(8—12)描述根河镇的人们与生活。

第五部分:(13)总写我的感触。

2.抒情句和议论句(在文中画出)
明确:第一部分:“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第二部分:“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

”“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
第三部分:“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深情眷恋与报答”
第四部分:“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盘算着未来”“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第五部分:“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
3.主体事物或主体事件:
探寻根河和根河镇,描写鄂温克族和鄂温克人。

4.主旨:
通过对自己所见所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鄂温克族的尊重与敬畏。

【探究学习】
1. 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

请根据文意,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表面义)①做为游客的作者,虽看过根河,来过根河镇,但却永远体会不到根河所滋润的鄂温克民族的意蕴。

(深层义)
②体会不到鄂温克族悠久的历史。

③领悟不到鄂温克人丰富的精神世界。

④难以切身感受鄂温克族未来的发展。

⑤作者的种种“抵达不了”,表现作者对鄂温克族的尊重与敬畏。

2.总结“理解语句含义”的常用方法。

①阐释表面义(语句的字面意思。


②解读深层义:从语句在文中的位置入手;从句中的关键词入手。

联系文章结构;联系文章主旨。

【总结】
高考中,对于散文的考察,重在文章内容的解读。

而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绝不止“两入手”和“两联系”的方法,我们要在逐渐的做题中积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只要读懂文章,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六、板书设计
“两入手”:文中位置、关键词
理解句子含义
“两联系”:文章结构、主旨
七、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家,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

它恰像那种地理老师不懂得、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僻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声更自然更原始。

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

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

店铺簇堆,人马拥挤.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成白帽的回民。

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

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

傍大河家集一侧是甘肃.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在坡地里忙碌。

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

——《大河家》
理解文中“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的含义。

明确:①大河家虽然偏疏、原始,不为认知,却是连接中国的一个地理枢纽;
②在大河家,可以看见甘肃、青海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
③大河家更在精神和心灵上沟通了中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