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军国主义的形成

德国军国主义的形成

德国军国主义的形成07 级世界历史试验班 吴莎一战与二战让人们饱受战争的折磨,人类在物质与精神方面遭到 极大地摧残。

而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国――德国,一个以思辨与 谨慎,高素质的国民素质而闻名的民族,为何会挑起两次世界大战? 我认为军国主义传统应负很大的责任。

那么,德国的那种尚武的军国 主义从何而来,我觉得很有必要去仔细探寻。

最早的普鲁士是条顿骑士团领地的一部分。

条顿骑士团是一个军 事十字军组织。

十字军在东侵的过程中产生了骑士文化,这一文化为 统治集团所接受并使之成为侵略扩张的精神动力。

骑士文化的特征与 表现是:一. 骑士团的任务是用军事手段来反对异教徒,它有严密的 组织和铁的纪律,以“我不是来送和平的,我是来送剑的”为座右铭;二. 一个人在发过“安贫、守贞、服从”三项誓言就成为骑士团的一 员,然后领一把剑、一块面包和意见旧袍,他们不能配自己家族的纹 章,不能单独骑马外出、读信或写信。

枕着宝剑睡觉,接受修道生活 训练,在这种可怕的纪律中,培养无畏的献身精神;三. 骑士国家创 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体系。

首领、总管、行政官员按所谓的“自 觉纪律”“冷静思考”“互相协作”, 培养起一种“普鲁士精神” 1[1]。

普鲁士精神带有强烈的种族主义传统, 具有普鲁士精神的思想家鼓吹 日尔曼种族优越论,认为日尔曼人优于其它东欧民族,有权统治其它 民族。

主张用暴力的手段驱逐非日尔曼民族, 在二战中特别是犹太人。

经过多年的拓展后,骑士团国家形成与发展起来。

但同时也把这种骑 士精神和普鲁士精神给继承下来。

这成为普鲁士军国主义一个渊源极 深历史文化原因。

特别是自从德皇查理四世于 1356 年颁布《黄金诏书》以来,德 意志帝国的皇帝必须由七大选候来选举产生, 而在 200 多个小诸侯国 和 2000 多个独立的帝国骑士领地中生活的居民身上,那种分散的, 各自为政的对邦君的忠诚也由于 16 世纪以来的宗教战争更加稳固 了。

由于新教于天主教之间的宗教的矛盾,在德意志的国土上爆发了 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历经 30 年,它是渴望建立帝国中央集权的皇1[1] 刘端芳《德国军国主义传统的形成》,载《中国期刊网》2008年第三期 第16-17页帝于奋力维护自己独立的各邦国之间因体制争端而进行的一场内战, 最后以维斯特发利亚合约而告终。

这场战争中使得哈布斯堡王朝的皇 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彻底破灭。

德国分裂的局面被永久的固定下来 了。

而作为 17 世纪,民族国家兴起,中央集权加强是一股历史潮流, 而德意志却被战争分割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和城邦。

在欧洲的 事务中长期不能发挥作用。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看到战争给德国带来多么大的影响:德国由 于三十年战争遭到的破坏。

城市遭到司令官们所控制不住的雇佣兵的 贪婪与洗劫,或者,司令官们自己由于没有本国从政府获得补给而对 整个地区进行了系统的掠夺,以供养他们的军队。

马格堡被围十次, 莱比锡被围五次。

波西米亚有一个战前人口为六千人的生产毛织品市 镇,市民外逃,房屋倒塌,在和平以后以后当地只有八百五十人。

在 另一个市镇的遗址,瑞典骑兵除狼之外什么也找不到。

农民不是遭到 屠杀就是逃亡他乡,或在遭到士兵的拷打,逼其吐露他们那点少的可 怜的财物,农民不在注意农事;农业毁坏,饥馑接踵而至,时疫随之 而来。

连现代经过修订的估计也成人当时的德国许多地区差不多有三 分之一的人口死亡。

2[2] 三十年战争成为人们的噩梦。

我们可以想 一下,面对战争的满目疮痍,这给普鲁士的军国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一 个现实的需要:普鲁士要保证自己不受外敌入侵,就必须建立起一支 强大的军队;普鲁士要成为欧洲强国,也必须需要武力作为后盾。

否 则,这样的悲剧还会在普鲁士这个邦国内重演。

17 世纪、18 世纪,几乎是整个欧洲国家奉行均势政策,其准则就 是联合起来反对任何一个国家称霸。

这就使得一些小的国家能在国际 事务上发挥本国的作用。

究其原因就是在于当时的军队规模小,武器 简单,路途遥远,信息不通,而且还没有参谋部。

如果训练有素纪律 良好和装备完善,再加上指挥有方,小国的军队就能够击败大得多的 领国军队。

瑞典成为这个潜规则的第一个受益者,这也为普鲁士发展 军事道路提供了了一种现实的可能。

同时德国的地理环境位置也起了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德意志人的 居住空间位于欧洲的中心地带,这种欧洲中央的地理位置,使德意志 能够与大陆上的许多国家保持各种经济文化交流, 但同时也有很大的2[2] 【美】帕尔默 科尔顿 著 《进现代世界史》商务印书馆,1988年 第187页不利之处。

首先它与从多的国家接壤,领国的军队可以跨过国境线长 驱直入进入德意志境内。

这意味着它更加容易受到别国的侵略,因此 它需要在自己的国境线上设防。

德国的历史学家弗朗茨·施纳贝尔这 样写道:“在欧洲所有的文化民族当中,德意志人,优由于他们居住 空间上的地理条件,成为了一个负担最重的民族,特别在地理上的负 担造就了他们历史上一种特别有负担的传统。

”3[3]在 17 世纪与 18 世纪中,以德意志帝国内部的普鲁士表现得最突出。

它军队的历史远 比它国家的历史要长得多。

1701 年,普鲁士这个称号才正式被皇帝 所接受,但它的军队却在弗里德里希·威廉的时候就建起来了。

“普 鲁士不仅是有一支军队的国家,而且是一个有国家的军队。

”4[4]。

这一形象的说法充分体现了普鲁士是一个非常尚武的国家。

前面谈到的是普鲁士军国主义可能形成的一些原因。

而真正将军 国主义思想付诸实践的是普鲁士的国王和以及后来被誉为“铁血宰 相”俾斯麦。

在 1618――1648 的三十年战争期间, 瑞典人几乎不受阻碍地侵犯 勃兰登堡――普鲁士,封锁当时被誉为“黄金水道”(是普鲁士境内 粮食出口的水上交通线)时,处在贵族宗派集团的威廉大选侯束手无 策,于是以霍亨索伦王室为核心,享有了行使中央征的权利。

同时弗 里德里希· 威廉继承了勃兰登堡以及与它相毗邻的波美拉尼亚与易北 河地区、 一块单独分离于东部普鲁士公爵领地以及和分散在神圣罗马 帝国和波兰境内的地块。

在普鲁士,统治者约有一半的收入来自王室 产业,只有一半取自税收。

普鲁士的统治者在初期还能维持这个国家 机器和军队建设所需要的经费支出,但后来却出现了拮据。

因此国家 需要在王室产业上获得更大的收益。

于是普鲁士就运用政权的力量, 来干预经济的发展, 这使得普鲁士逐渐形成了一个用军事化管理的办 法来管理国家的大部分经济。

而且几乎是所有的税款都是用于军队 的。

在拿破仑入侵德意志之前,以菲特烈·威廉一世和菲特烈大帝为 代表。

菲特烈·威廉一世被誉为“士兵国王”。

在他统治期间,普鲁 士的军队人数增加到 8.5 万人,占欧洲第四位。

士兵服役长达 25 年,3[3] 【德】弗朗茨·施纳贝尔:《19世纪的德意志史》弗莱堡 1964年版,第104页4[4] 钱秉旦 《走向现代国家之路》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年 第133页军费开支占国家收入的 80%以上。

为了扩大兵源,他甚至到德意志 其它邦国去招募士兵。

规定军队中的军官只能由容克贵族子弟担任。

在这种体制里,贵族子弟被有目的的纳入到国家事务和军队之中。

这 种制度,对于没有没有土地继承权年轻的贵族(除长子外)具有很大的 吸引力5[5]。

在菲特烈大帝时,继续推行军国主义政策,把军队一下 扩充到 20 余万,军队人口与总人口比例占欧洲第一,军费开支几乎 占尽了整个国民收入。

有了这样一支军队, 普鲁士开始对外侵略扩张, 首先是七年战争的胜利,后便是几次瓜分波兰。

普鲁士一跃成为欧洲 不可小觑的大国。

但就在它扶摇直上的时候, 拿破仑让其从天堂一下掉到地狱。

1806 年 7 月 16 日,神圣罗马帝国在拿破仑战争中跨台,神圣罗马帝国皇 帝――奥地利的哈步斯堡家族的弗里茨退位, 这个千年帝国从此消失 在欧洲大陆版图上,10 月,在耶拿战役中,拿破仑击败普鲁士,并 随之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

普鲁士尽管被保留了下来,但遭到极 大的削弱,国际地位大为下降。

面对这次危机,普鲁士又开了新的改革。

与以往一样的是,它仍 然重视军队改革。

1807 年,废除了唯有贵族子弟才能担任军官的权 利;1809 年设立了国防部,大大提高了军事在国家社会上的地位; 1814 年,实行普遍的义务兵役制,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战时后备军, 每个成年男子都有义务服兵役。

在这个角度上, 当兵不再是一种职业, 而是一种义务6[6]。

拿破仑帝国灭亡后,欧洲封建君主国通过维也纳会议以及随后的 各种会议确立了欧洲的新秩序。

这种秩序从本质上来说是反动的,他 们打着维护欧洲和平的旗号,到处镇压革命活动,甚至镇压各种自由 主义运动。

特别是俄国,被称为“欧洲宪兵”。

但即使是这样,德意 志的民族主义情绪被激起来了,在德意志许多大学里,成立了众多的 爱国俱乐部。

1848 年欧洲革命也不可避免地席卷了整个德意志,在 这股潮流的影响下,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在美因河畔举行会议,要求成 立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国家。

这个会议有一个重要的决定就是把德意志5[5] 李工真 《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第45页6[6] 李工真 《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第49页统一的重任交给了普鲁士。

而普鲁士也没有让其失望,1862 年俾斯 麦上台。

在人们的印象中,提到俾斯麦就是他的铁与血政策,就是铁血宰 相。

事实上他的确也是这么一个人。

1862-1866 年,足足四年,他 都在与议会做斗争。

最后还是他成功了,“当前的重大问题不是依靠 演说和多数票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与1849年所犯的深刻错 误――而是依靠铁和血。

”从此德国的民族统一运动沿着这条实际的 “铁血政策”的轨道发展7[7]。

军队得到扩充与组建,士兵得到训练。

1864 年对丹麦的战争,使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斯泰因这 2 个公国并入 德国;1866 年普奥战争把奥地利排除在德意志联邦之外,并成立了 北德意志同盟;1870 年,普法战争,排除了法国在德国的实力。

统 一的任务基本上完成。

他领导普鲁士军队的三次王朝战争结束标志着 德意志军国主义的正式形成。

当军事需要和军事价值渗入生活的各个领域时, 军国主义就会存 在。

8[8] 1870 年后,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它接受了君主政体,威廉 一世成为整个德意志的皇帝。

它也设有议会,议会成员由选举产生, 但国家的大臣只对皇帝负责,而不是向民选的议会负责。

“整个德意 志帝国实际上是扩大普鲁士、 普鲁士军队和东易北河普鲁士贵族政治 在世界事务里的作用的一种机构”9[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