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武传.
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 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
匈奴对苏武的劝降实际是关乎国家尊严、民族 气节。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 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 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苏武引刀自刺,以行动 表明他坚决不投降的决心。
当匈奴知道威逼利诱无法征服苏武,便要以摧残 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 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 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着的前 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 节牧羊,卧起操持”。
从全文来看,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无 论是选择捐躯,还是隐忍活下去,都是以民族大 义为重,高举爱国大旗。
永远的苏武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仍进云霄深 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 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 :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 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 上最浓重的一笔。
永远的苏武。
重点、难点 文言字词、句式小总结
二、古今异义词
兄弟并为郎副中 郎将张胜
古义
官职,侍从
今义
对某种人的称呼
及假吏常惠等置 币遗单于 因厚赂单于 因泣下霑衿
临时担任 财物,礼品 赠送财物
眼泪
与“真”相对,虚 假 货币
贿赂
哭泣
皆为陛下所成就 明年,陵降
栽培,提拔 明年,第二年
事业上取得的成就 今年的后一年
2.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缑王)和卫律统率的那些投降的人,暗中共同 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
3.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 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拉回营帐。单于 认为苏武的节操壮烈,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
4.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被(匈奴)侮辱后才去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想要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
第二部分 第一段:第2、3自然段
缑王谋反 牵连汉使
(1——3段)翻译下面句子: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 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汉武帝赞许他的义气,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 身份出使(匈奴),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 使者(回去),顺便送给单于丰厚的礼物,以答 谢他的好意。
2.下列句子中红色字与例句红色字用法不相同
的一项: ( )
例句:天雨雪。
A.羝乳乃得归。
D
B.檠弓弩。
C.仗汉节牧羊。
D.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第二部分 第四段:7、8自然段 李陵劝降 完全失败
第七段重点词句
1.武使匈奴明年
第二年
2.不敢求武 3.故使陵来说足下 宾语前置
访问 劝说
4.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 通“无”
虞常生得 被活捉
1.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话 告诉
2.事如此,此必及我。
连累
3.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 才 更加
4.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假使
宜皆降之。
使动用法,使……投降
6.单于壮其节 以……为壮,意动用法
阅读第三段,完成下列练习 下列红色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拜访) B.覆武其上,蹈其背 (使……覆盖) C.见犯乃死,重负国 (于是) D.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监禁)
艺术手法及人物形象
问题探究一:本文的艺术手法
1.以细节描写和典型环境表现人物。
例:武不动 不应 骂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例:苏武牧羊: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 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 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2、对比中凸现人物性格 (1)张胜 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贪生怕死
一、通假字
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请毕今日之驩 “驩”通“欢”,欢聚
因泣下霑衿
“霑”通“沾”,打湿;
“衿”通“襟”,衣襟
与武决去
“决”通“诀”,诀别。
三、一词多义
• 使:数通使相窥观 单于使使晓武 使(之)牧羝
苏武 以死捍卫国家尊严,面对威逼利诱,宁死 不屈。
(2)卫律 卖国求荣的叛徒,无气节的小人。 苏武 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 一身正气。
(3)李陵 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意志不坚。
苏武 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无怨无悔。
3、详略得当
详:卫律、李凌劝降,苏武宁死不降,卧雪 牧羊等
略:苏武为於(wū)靬(jiān)王赏识及牛 羊被盗等
第五段重点词句
1.白单于
告诉
2.天雨雪
名词作动词,下
3.匈奴以为神 把 当作
4.羝乳乃得归 名词作动词,生育 才
5.别其官属常惠 隔离
等,各置他所 别的
第六段重点词句
1.掘野鼠去草实 2.杖汉节牧羊 3.檠弓弩 3.武复穷厄
通“弆”,收藏 名词作动词,手中拿着
名词作动词,校正
困苦
练习:阅读第5、6段,完成下列练习题目:
• 发:虞常等七十人欲发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恐前语发
• 当:汉亦留之以相当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 近臣,当死 副有罪,当相坐
名词,使者 动词,派 使令动词,让 动词,起事 动词,发出,派出 动词,(被)揭发 动词,对等,相当
动词,判罪 副词,应当
• 相:虚心欲相待
动作偏指一方 相当于“你”
欲令两国相攻
5.扶辇下除 6.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 7.皆为陛下所成就 被动句
台阶 还 提拔
11.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通“襟”;通 “诀”
第三部分 第六段:9、10自然 段
苏武归汉 名垂青史
第一部分(1) 1.出使匈奴
第二部分(2.3) 2.缑王谋反 3.牵连汉使
第三部分(4-8) 4.舍生取义 5.卫律逼降 6.苏武牧羊 7.8 李陵劝降 第四部分(9-10) 9.10 苏武归汉
降,使……投降 膏,使……肥沃 斗,使……争斗 苦,使……受苦 出,使……流出 止,使……止,阻止
意动用法:
我明白了,在忘记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 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 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过眼云烟, 忘却,便是他最好的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 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 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 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待苏武?
5、谁又去劝降?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一段重点词句
判断句
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介词,表原因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对男子长辈的尊称
3.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动用法,使……归
4.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 以……身份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
5.置币遗单于 财物
赠送
练习:阅读第一段,完成下列练习题目:
5.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假使是谋杀单于,又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应 当都使他们投降。”
第二部分 第二段:第4自然段 卫律逼降 苏武不屈
第四段重点词句
1.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2.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3.本无谋 4.拥众数万,马畜弥山 5.空以身膏草野 6.君因我降 7.女为人臣子 8.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 夷,何以女为见? 9.反欲斗两主 11.若知我不降明
“于”
2.以货物与常 财物,古今异义
阅读文章第二段,指出下列红色字的意思:
• 1.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被困于) • 2.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归汉。 ( 率领) • 3.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 埋伏弓箭)手 • 4.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 把)
被动句,“见”表被动 第三段重点词句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 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飞雪中且行且歌,把那 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 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 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枯 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 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 武,那流放于荒山原野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 铮傲骨作出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 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 1.下列红色的词语解释有误一项( A) A.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金钱) B.武帝嘉其义(嘉奖) C.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抵偿) D.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 士斥候百余人俱。(一起)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出使匈奴
第二段重点词句 恰逢
1.会缑王与长水虞 省略句,“谋反”后省
常等谋反匈奴中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 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 胡笳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惘大漠飞雪,将“荣 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的一干二净。地窖 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儿咽下,浑身的热 血却沸腾着一个致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 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 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富贵不能忘。
苏武传
《汉书》(《前汉书》)简介
• 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 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 成。
• 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断代史。
• 内容——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 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 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 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 传。
《史记》汉·马迁 《汉书》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三国志》晋·陈寿 《晋书》唐·房玄龄等 《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梁书》唐·姚思廉 《陈书》唐·姚思廉 《魏书》北齐·魏收 《北齐书》唐·李百药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隋书》唐·魏征等 《南史》唐·李延寿 《北史》唐·李延寿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宋史》元·脱脱等 《辽史》元·脱脱等 《金史》元·脱脱等 《元史》明·宋濂等 《明史》清·张廷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