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政治试题考试范围:《生活与哲学》一二单元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第Ⅰ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23小题,共计46分)1、哲学自产生以来就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A依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B依据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C 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D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二者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2、下列关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看法,正确的选项是()①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②世界观和方法论不能相互脱离③哲学上讲的方法论就是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具体方法④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3、下列关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A.哲学和世界观都是人们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根本观点 B.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理论 D.世界观就是哲学,哲学就是世界观4、下列关于哲学对社会变革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①预见和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②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③动员和掌握广大人民群众,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④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提供社会变革的政治保证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这说明()A.只要自然科学有所发展就能实现哲学的发展 B.哲学的发展推动着自然科学进步C.哲学是适应自然科学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 D.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6、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主要是因为它()A.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批判吸收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德哲学思想C.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D.是“改变世界”的哲学7、下列说法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是()A.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C.物是观念的集合D.未有此气,已有此理8、对物质的理解,正确的是()A.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实在B.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C.它是以看得见的物质具体形态反映出来的D.它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9、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这说明( )A.物质和运动是一样的B.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永恒运动,没有静止的D.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10、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他拒绝给事物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1、下列观点与“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②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③死生有命,富贵在天④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A.①②B. ②③C. ③④ D .④12、下列属于规律的一组是()①月亮绕地球转②新陈代谢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④生物体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⑧苹果落地⑨市场商品的价格时涨时落⑩水往低处流A.①②⑨B.③④⑧C.⑦⑧⑩D.②④⑥⑦13、中医有“久怒伤肝,久悲伤肺,久惊伤胆,常恐伤肾,常忧伤心。
”的说法。
这说明()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B.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D.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14、“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15、下列对于实践的认识正确的是()A.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B.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C.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D.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16、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挖土机挖,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A.实践的客观性B.实践的历史性C.实践的能动性D.实践的主观性17、孙武曾率军三万打败楚国二十万大军,并在战争中撰写《孙子兵法》。
孙武著兵法说明实践是()A.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检验真理的标准D.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18、.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19、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A.客观性 B.能动性 C.自觉性 D.选择性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大会通过决议,重新确定了行星的概念,并取消了冥王星的行星资格。
被开除行星家族的冥王星被定为矮行星,从今以后,太阳系就只剩下“八大行星”了。
回答20—21题。
20、冥王星虽被取消了行星资格,但它仍存在于宇宙中。
这说明()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②自然界是客观的③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21、国际天文学会重新确定行星概念,被开除行星家族的冥王星被定义为矮行星。
这表明()第 1 页共2 页A.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C.物质运动具有规律性D.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22、右图是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祥云火炬图片。
祥云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
“祥云”图案的设计表明()①艺术创作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②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基础③艺术作品源于创作者奇特的想象力④艺术创作是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23、《孙子兵法》云:“投之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
”项羽据此破釜沉舟,大破秦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上,痛失街亭。
上述材料中两个故事共同表明了()A.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B.意识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C.不同性质的认识具有不同的作用 D.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答题卷第Ⅰ卷第Ⅱ卷二、主观题(4小题,共计54分)24、(8分)简答: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分)它包括哪两个方面内容?(6分)答:(1)(2)25、(13分)辨析: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
答:26、(18分)材料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各级政府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要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要坚持办实事,求实效,珍惜民力,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必须坚持察实情讲真话,不虚报浮夸,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急功近利。
各项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考验。
”温家宝总理的讲话是如何体现唯物论的道理的?答:27、(15分)材料题: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更是今后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答:第 2 页共2 页答出一组即可得全分)(2)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2分)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是唯物主义,认为思维决定存在是不可知论。
(1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分)认为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的是可知论,否认思维认识存在的可能性的是不可知论。
(1分)25、答:(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分)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2分)尽管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对同一确定对象真理只有一个,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因此真理是绝对的。
(2分)(2)但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如果超出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并不断向前发展。
(2分)因此,真理又是相对的。
(1分)(3)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在真理观上我们既要反对夸大真理绝对性的形而上学观点,又要反对夸大其相对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2分)26、答:(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
(4分)体现在温总理的讲话中就是要求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要符合国情的要求。
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就是要不搞“形象工程”,要察实情、讲真话,不虚报浮夸。
(2分)(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4分)温总理要求各级政府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对各级政府履行好职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2分)(3)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这就要求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分)坚持求真务实精神就要求政府必须要充分的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认识规律,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分)27、答(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3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发展。
(2分)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
(2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