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君PPT
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君主观。具体分析一下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 客”思想,可以看出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涵意。
•
首先,在“君”、“民”的相互关系中通过对“主”、“客
”的相对界定承认了两者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同时也有利益的对立。他用“主”、“客”来界定两者之间事
实上的矛盾;其次,“天下为主”强调了“天下”是根本,天下
《原君》黄宗羲
•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
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
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
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
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
学习课文
一、学习目标
• 1、初步了解我国明末清初时期民主启蒙思想发展 的情况;了解民主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生平及其思 想。能对这些事件和人物作出评价。
• 2、积累有关文言文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
二、文章分析
• 《明夷待访录·原君》中,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振聋发聩。 黄宗羲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卢梭”,其思想在近代中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
而不再是使用“贵”、“轻”这类性质模糊的形容词,也不再使用表面形象
,但事实上并无实质定性的比喻,而是用具有一定逻辑性的、定性明确的词 汇确定了两者之间不容颠倒的关系。这一贡献是传统儒家“君”、“民”思
想所未能够达到的高度,突破了传统儒家思想阐述问题流于经验主义、缺乏
逻辑思辨的缺陷。从这点来说,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源于传统 儒家思想,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大胆的发展,甚至
家!”痛哉斯言!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沮者乎!
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
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
闻也。然君之职• 古时候天下的人都爱戴他们的君主,把他比作父亲,拟作青天,实在是不算过分。 如今天下的人都怨恨他们的君主,将他看成仇敌一样,称他为“独夫”,本来就是他 应该得到的结果。但小儒死守旧义,认为君臣间的关系存在于天地之间,难以逃脱,
出“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一语道破了君的真实地
位和应然目的。
•
依据“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原则,黄宗羲对社会现实中君
权的滥用做了极为严厉的批判。黄宗羲的理论是这样建构起来的
:首先,肯定了人性本各自私,建立一个人性论的基础;其次,
人们为满足各自利益,就需要一个能以大家利益为先的君的出现
;因为利益的主次就产生了“天下为主,君为客”;那些不能符
合这一逻辑和理论要求的君主就成为万民之敌,成为天下之害。
《原君》一篇中他指出现实情况是:“后之人君者不然。以为天
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
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
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这样的君事实上成为“
天下之无地而安宁”的罪魁祸首。正是因为颠倒了“主”、“客
之人的利益是优先的,但因其数量巨大无法同时行使其权力而发
生冲突,因而需要找出能代表其利益的执行者,具体表现为君的
存在。相互关系中“天下之民”居于无可置疑的主动地位,其利
益是不可侵犯的;再次,“君为客”强调“君”居于次要地位,
君是在保障民的利益这个前提下产生的。相互关系中“君”既然
居于从动地位,那么假如君权被不当使用以致侵夺了天下之民的
•
虽是这样,如果后代做君主的,果真能保住这产业,把它永远传下去,也不怪他
将天下当作私有了。既然将它看作产业,旁人想得到产业的念头,有谁不像自己呢?
于是用绳捆紧,用锁加固,但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并不能战胜天下要得到它的众多
的人。远的不过几代,近的就在自身,他们血肉的崩溃,就应在子孙的身上了。过去
南朝宋顺帝愿以后世世代代都不要投生到帝王家中,而明毅宗对公主所讲的话,也说
”关系,无视天下之民利益的优先、主要地位,现实中的君主才
会“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敲剥天下之骨髓,
离散天下之子女”,从而“为天下之大害”。这一观点的提出对
于习惯于传统儒家君臣纲常理论的中国人而言无疑是振聋发聩的
。
•
另外,根据“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前提,推出“立君为天
下”的结论。君主存在的前提是“天下之民”的利益,应该“不
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
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译文
• 人类社会开始之后,人都是自私的,也是自利的。社会上对公众有利的事却无人兴办它 ,对公众有害的事也无人去除掉它。有这样一个人出来,他不以自己一人的利益作为利益
,却让天下人得到他的利益;不以自己一人的祸患作为祸患,却让天下人免受他的祸患。 那个人的勤苦辛劳,必定是天下人的千万倍。拿出千万倍的勤苦辛劳,而自己却又不享受 利益,这必然不是天下常人之情所愿意的。所以古时的君主,考虑后而不愿就位的,是许 由、务光等人;就位而又离位的,是尧、舜等人;起先不愿就位而最终却未能离位的,是 大禹了。难道说古代人有什么不同吗?喜好安逸,厌恶劳动,也像常人情况一样啊。
黄宗羲
(1610年9月24日—1695年8月12 日)汉族,浙江余姚人。字太冲,一 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 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 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 生。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 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其父受魏忠 贤迫害而死,遗命宗羲师从著名学者 刘宗周。
,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
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
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
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
•
后代做人君的却不是这样了。他们认为天下的利害大权都出于自己,我将天下的利益
都归于自己,将天下的祸患都归于别人,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让天下的人不敢自私,不
敢自利,将自己的大私作为天下的公利。开始时对此还觉得惭愧,时间久了也就心安理得 了,将天下看作是广大的产业,把它传给子孙,享受无穷。正如汉高祖所说的“我的产业 所达到的成就,与二哥相比,究竟谁多呢?”他的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觉已流露于言 辞了。
,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
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
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摄缄縢,固扃鐍,一人之智
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
子孙矣。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
•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
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
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
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乃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
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
•
这没有其他原因,古时将天下看成是主,将君主看作是客,凡是君主一世所经营的,
都是为了天下人。现在将君主看作主,将天下看作是客,凡是天下没有一地能够得到安宁
的,正是在于为君主啊。因而当他未得到天下时,使天下的人民肝脑涂地,使天下的子女
离散,以增多自己一个人的产业,对此并不感到悲惨,还说:“我本来就是为子孙创业呀
•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孟子的“民为
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可以视作黄宗羲这一思想的直接渊源。而稍
后荀子所提出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
对君民关系的形象化的描述。到黄宗羲这里,对这些传统观点作了进一步的 发展,明确了“君”、“民”两者之间的根本与衍生、主要与次要的关系,
:“你为什么要生在我家!”这话真可痛惜啊!回想他们祖上创业之时,志在占据天
下的雄心,哪有不垂头沮丧的呢?因此明白作君主的职责,那么唐尧、虞舜的时代,
人人都能推让君位,许由、务光也并非超尘绝俗的人;不明了作君的职责,那么就连 市井之间,人人都想得到君位,许由、务光因而绝迹于后世而听不到了。虽然君主的 职分难以明了,但用片刻的荒淫享乐,不值得换取无穷的悲哀,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 明白这一道理的。
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
下释其害”。君对其权力的行使也要受到“天下为主”的制约,
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
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
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
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
,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
甚至像夏桀、殷纣那样残暴,竟还说商汤、周武王不应杀他们,而编造流传伯夷、叔 齐的无从查考之事,把千千万万老百姓的死,看成与老鼠的死没有什么两样。难道天 地这样大,却在千千万万的百姓之中,只偏爱君主的一人一姓吗?所以说周武王是圣 人啊,孟子的话,是圣人的言论啊。后代那些想要凭着他像父亲一般、像老天一般的 空名,禁止别人窥测君位的君主,都感到孟子的话对自己不利,直到废除孟子配祀孔 子的地位,这难道不是来源于小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