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君》课件(自用)
(2)某业所就,孰与仲多 (固定句式,孰与:与……相比,哪一个 更 …… )
我所成就的家业,跟二哥相比谁多
通假字
雠
通
“仇”
例如:视之如寇雠
作业:
1.总结重点字词、句式。 2. 根据课堂拓展的内容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写300 字左右的一段议论。
问题探究
1.《原君》这篇文章中最典型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请
明亡以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于隐居
中专事著述讲学。所持政治思想主张,具有 鲜明的民主色彩,曾大胆指出:“为天下之
大害者,君而已矣”,并倡以“天下之法”
代替“一家之法”,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 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一定影响。
在文学方面,面对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
极力主张反映历史现实,抒写真情实感,反 对明代“七子”的模拟之风。所作诗文,多
举例说明。
2.写下《原君》这篇课文中最令你怦然心动或若有所思的一
句话,并简要陈述理由。
3.教材第52页的书下注释①中说“以下几句为作者一家之言,
与史实不符”,既然黄宗羲是一代史学大家,自然明晓史家
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为何如此论述呢?
《报任安书》注释: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注释25:“吕不韦,曾为秦丞相,后被 贬蜀地。做丞相时曾召集宾客编写《吕氏春秋》。”
第 1段 问题:文中的“自私”“自利”与现在所说 的“自私”“自利”意思一样吗?从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出发,你怎样认识古之人君不愿为君?
第二段: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
这样
某业所就,孰与仲多
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与……比怎么样
是 因为
曾不惨然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
乃、竟
第 3段 问题:你怎样认识伯夷、叔齐的“耻食周粟”?
第四段:
摄缄縢,固扃鐍
若何为生我家 不易无穷之悲 虽愚者亦明之矣 绳索 你 交易 即使
古时候,天下人爱戴自己的君主,把他们比作父亲,把他们比
作天,实在不算过分。现在天下人怨恨、憎恶自己的君主,把 他们看作仇敌,称他们为独夫,这原是他们应当得到的。可是 那些眼光短浅的读书人,却拘谨地认为,君臣之间的伦理关系 无法逃脱于天地之间,甚至对于桀、纣那样的暴君,也认为汤、 武不应当去讨伐他们,因而虚妄地传说伯夷、叔齐那些无可查 考的故事,看待千千万万百姓的血肉崩溃的躯体,竟然和腐臭 的老鼠一样。难道天地这么大,在千千万万天下人中,唯独 (应当)偏爱君主一人一家吗?因此(讨伐纣王的)武王是圣 人;孟子(肯定武王伐纣)的言论,是圣人的言论。后世的君 主,想要用自己“如父如天”一类的空名来禁绝他人暗中看机 会夺取君位,都感到孟子的话对自己不利,甚至废除孟子的祭 祀,这根由不是从眼光短浅的读书人那里来的吗?
以天下为莫大之 产业
拓展: 现在人民当家作主,早已废除了君主,这篇
文章 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怎样的 启示?
古今异义 古义:自己的私事 自私
今义:只顾自己的利益 古义:公共的祸害
公害
今义:比喻对公共有害的事物
判断下列句式,并翻译句子
(1)视天下为莫大产业,传之子孙 (省略句,介词“于”)
把天下看作自己再大不过的产业,传给子孙
另注释26:“韩非,战国末韩国公子。后至秦受诬陷
下狱而死。实际上其著作多非囚秦后所作。”
问题探究
4.顾炎武在《日知录》中的《赵盾弑其君》一则中指出: “君臣之义无逃于天地之间,而无逃之境外乎?”而黄宗羲
在《原君》中却提出了“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
地之间”的观点。你如何看待两者的观点,更赞成谁?为什
么?请简要陈述。
传者不察其指,而妄述孔子之言,以为越境, 乃免谬矣。穿之弑,盾主之也,讨穿犹不得免也。
君臣之义无逃于天地之间,而可逃之境外乎?
——顾炎武《日知录》卷四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原君》最后两段
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 怪乎其私之也。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摄 缄縢,固扃鐍,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远者 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昔人愿世世无生 帝王家,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 言!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沮者乎! 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 务光非绝尘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 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 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表现高尚节操之作。除《明夷待访录》单刊 成集外,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
雷文案》等。今人又编有《黄梨洲文集》。
思想与作品
反对君主以一人私天下,作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的大胆结论,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明夷待访
录· 原臣》)。
举例论证
人物 许由、务光 尧、舜、 禹 汉高祖 明太祖 崇祯帝 桀纣 小儒 行为 去而不入 入而又去 入而不得去 利“产业”沾沾自喜 保“产业”丧心病狂 失“产业”栖栖遑遑 享“产业”残暴荒淫 妄传言为虎作伥 直接原因 勤千万倍 不享其利 非人情所欲居 根本原因 明乎为君之职 分 不明为君之职 分
圄,重则身首异处、惨遭灭门的“罪行”啊!
喊出这个口号的人, 就是黄宗羲。
黄宗羲(1601—1695) 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 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 家、史学家、文学家。出自 官僚家庭,其父黄尊素因弹 劾权奸魏忠贤而遭害,及长, 遂承父志,参加并领导“复 社”,坚持同魏忠贤余党进 行斗争。清兵南下,曾组织 “世忠营”进行抵抗。与孙 奇逢、李骻并称三大儒。
第 2段 问题:后之人君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在
长期过程中,其思想情态发生了什么变化?这 一段是怎样推理的?
第三段:
视之如寇仇
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 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强盗、仇敌
不可查考 偏爱
这没有别的(原因),古时把天下人放在主要位置,君主 放在从属位置;凡君主毕生经营的一切,都是天下人的。现在 把君主放在主要位置,把天下人放在从属位置;所有使天下没 有一个地方得到安宁的原因,都在于有了君主。因此,在他未 得到君位的时候,屠杀、残害天下的生命,拆散天下人的子女, 来求得个人的产业,对此竟不感到凄惨,说:“我原是为子孙 后代创业啊。”他在取得君位以后,敲榨、剥取天下人的骨髓, 拆散天下人的子女,以供个人放纵的享乐,(把这)看成应当 如此,说:“这是我产业的利息呀。”然而成为天下大害的, 不过是君主罢了,当初假使没有君主,人们还能各管各的私事, 各得各的利益。唉!设置君主的原因和道理,原来就是这样的 吗?
寇雠(chóu):强盗,仇敌。雠,同“仇’’。
独夫: 规规焉: 无稽: 指因暴虐无道而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狭隘死板的样子。
无从查考;没有根据。
窥(kuī)伺: 暗中观望,等待时机。
(2)通假字
视之如寇雠 雠,同“仇”。
2、整体把握
《原君》指出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 君主与天下的关系应该是“天下为主,君为客”。然而后 世之君却颠倒了他与天下的关系,视天下为自己的私产, 把天下之利归于己,把天下之害归于老百姓,由此而成为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明确表达了废除君主专 制的思想。 同时.他还指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 而在万民之忧乐”,进而对君与民孰为天下之主的问题提 出思考,并明确主张天下是人民的天下,君不过是为人民 谋利益的公仆。
3、疏通课文
第一段: 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夫以千万倍之勤劳 亦犹夫人之情也
古今异义(今义:只为自己打算,只图个人的 利益,古义:今义:只图自己的利益。)
没有什么人
发语词
如同
所有人(古今异义)
自有人类的那一天,人们就各人只管自己的私事,只谋自
己的利益。世上有公共的利益却没有人去兴办;有公共的 祸害却没有人去革除。有这样一个人出来,不把个人的私 利看作利益,而是使天下人都得到利益;不把个人的害处 看作害处,而是使天下人都免除害处。这个人的辛勤劳作, 必相当于一般天下人的千万倍。付出千万倍的辛劳,却又 得不得利益,就天下人的本性来说,必然不愿意处在那个 地位。所以,在古代,人的君主这个位置,考虑了而不愿 意就位的,有许由、务光这些人;就位而又离去的,有尧、 舜这些人;当初不愿就位,而终于无法离去的,有禹这个 人。难道古人有什么特异之处吗?好逸恶劳,也和普通人 的本性一样啊。
原
君
黄 宗 羲
尧
舜
纣 王
秦 始 皇
刘 邦
朱 元 璋
崇 祯 帝
溥 仪
你心目中的帝王是个什么样子?
明朝灭亡,另一个号称“中央帝国”的王朝——满清 走向了它的“辉煌”。这个时期,帝制正盛,风雨如磐,
谁要是对“天子”有一点点“不敬”,那就是“大逆不
道”。而就是有这样一个人,在这腥风血雨、黑色恐怖的 岁月,竟大胆地喊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口 号,鼓舞人民把人君打翻在地,掷其皇冠,摧其御座,这 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气魄!要知道,这可是轻则系身囹
这样……那么
后世做人君的却不是这样。他们以为分派天下利害的权力
都出于我自己,我把天下的利益都归于自己,把天下的害
处都归于他人,也没有什么不可心以的。(他们)使天下
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而把我的私利作为天下的公利; 开始还感到惭愧,时间一久就心安理得了,把天下看作自 己再大不过的产业,传给子孙,享受无穷。汉高祖所说的 “我所成就的家业,同老二相比谁多”这句话,那种追逐 私利的心情不觉已充分表现在言语之中了。
主张改革土地、赋税制度,反对传统的重农轻工商观点,强调
工商皆为本。其政治历史观,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