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心理学-旅游动机

旅游心理学-旅游动机

❖ 迈勒(Mannel,1987)等提出两种主要的推 动和拉动型因素,即个人因素和人际因素。 他们提出,人们旅游的动机是为了摆脱现实 中的个人或人际矛盾,并获得个人与人际关 系补偿和回报。旅游所带来的个人回报主要 有自主决策、能力意识、挑战、学习、探险 和放松,而人际关系的回报则源于社会交往。
(7)普洛格旅游动机模型
❖ (2)美国的奥德曼把旅游动机分为八个方面: ❖ 健康的动机;好奇的动机 ❖ 体育的动机;寻找乐趣的动机 ❖ 专业或商业;探亲访友; ❖ 自我尊重;精神寄托和宗教信仰的动机
(4)达恩的推—拉理论
❖ 达恩(Dann ,1977)认为旅游者外出旅游并不仅 仅只是受自身需要的推动,还受外界环境的吸引, 因此,他提出旅游动机的推—拉理论。推的因素 是指由于不平衡或紧张引起的动机因素或需求, 它促使旅游愿望的产生,是内在的;拉的因素是 由旅游者对吸引物和旅游目的地属性的认识所产 生,影响目的地的选择。Crompton (1979)支持 Dann的观点,并提出推动型动机包括7种社会心 理动机:逃避世俗环境、寻找自我和评价自我、 放松、声望、回归、增进亲友关系以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强社会 交往;拉动型动机包括两种社会文化动机:新奇 和教育。
❖ 《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
❖ 安乐寻求:寻求身心放松、调适,尤其是内 心的平静的宁静感。
❖ 旅游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
刺激寻求
生活世界
安乐寻求
旅游世界
❖ 旅游定义:旅游是个体利用余暇时间前往异 地以达成“刺激寻求”或“安乐寻求”为目 的的短暂经历。
❖ (3)单一性和复杂性的平衡
❖ 5. 好奇心
❖ 好奇心:人类和其他一些高等动物在面对新 奇、陌生、怪诞或复杂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 趋近、探索和操弄,以求明白、理解和掌握 的心理倾向状态。
❖ 二、旅游本质
❖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在做诺贝尔演 讲时,特地谈到了心理学家奚恺元教授的研究成果。 奚教授认为经济学的最终目标不是最大化财富,而 是最大化人们的幸福。他认为,除了绝对财富外, 有两个因素影响我们的幸福。一是时间性的比较和 社会的比较。人们通过与自己的过去进行比较以及 与他人进行比较,如果结果对自己有利的话,就会 产生幸福感;二是脉冲式的变化。舒适不是幸福的 重要因素.
❖ 今井省吾先生对现代旅游动机的分类是:
❖ 消除紧张的动机:变换气氛,从繁杂中解脱 出来,接触自然;
❖ 充实和发展自我的成就动机:对未来的向往, 了解外部未知的世界;
❖ 社会存在的动机:朋友之间的友好往来,家 庭团聚,从众心理等。
❖ 2.美国学者的分类 ❖ (1)美国学者麦金托什 ❖ 生理因素诱发的动机 ❖ 文化因素诱发的动机 ❖ 地位和声望因素诱发的动机 ❖ 人际因素诱发的动机
❖ (二) 根据动机在行为中的作用,动机可分 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 三、动机与需要 ❖ (一)需要概述 ❖ 1需要概念 ❖ 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的一种主观状态。
❖ 3 需要层次理论 ❖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 ❖ (1)生理需要 ❖ (2)安全需要 ❖ (3)社交需要 ❖ (4)尊重需要 ❖ (5)自我实现的需要
❖ 并从旅游市场营销的角度提出,必须根据旅游者 的需要来设计和销售旅游服务和附属产品。Cees Goossens(2000)提出享乐旅游动机模型,特别强 调“推”和“拉”的关系,并着重突出旅游者情 感因素的作用。他指出,旅游者被自己的情感需 要所推动,被自身的情感利益所拉动。
(6)迈勒的新推—拉理论
❖ 当连续不断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时,开始时 总效用增加速度递增,在达到某一消费量时, 继续增加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时,则总效用 递减。边际效用递减律。
启示
❖ 人在满足刺激寻求的需要时存在着适应现象。 面对持续的同样刺激,人们会出现适应,变 得“麻木”;只有当刺激强度增加幅度很大, 或刺激种类发生变化时,人们才能进入激起 和警醒状态,这种状态意味着刺激寻求需要 的满足,达成了身心快乐。
第三章 旅游动机
第1节 动机概述
❖ 一、 什么是动机 ❖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
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 动机具有以下三种功能: ❖ 一是激活功能 ❖ 二是指向功能 ❖ 三是强化功能
❖ 二、 动机的分类
❖ (一) 根据动机的性质,动机可分为生理性 动机和心理性动机。
❖ (二)需要的特征: ❖ (1)对象性(2)紧张性(3)驱动性(4)
层次性(5)发展性
❖ 4.单一性需要和复杂性需要 ❖ (1)单一性需要 ❖ 单一性需要是指人们在生活中总是寻求平衡、
和谐、相同、可预见性和没有冲突。
❖ (2)复杂性需要 ❖ 复杂性需要是指人们追求:新奇、出乎意料、
变化和不可预见性等。
❖ 三、 旅游动机产生的客观条件 ❖ 经济条件 ❖ 时间条件 ❖ 社会条件
❖ 三、 旅游动机的分类 ❖ (一)国外学者对旅游动机的分类 ❖ 田中喜一先生对旅游动机作如下分类: ❖ 心理动机:思乡心、交游心、信仰心; ❖ 精神动机:知识的需要、见闻的需要、欢乐的需要; ❖ 身体动机:治疗的需要、修养的需要、运动的需要; ❖ 经济动机:购物的目的、商业的目的。
❖ 3. 好奇心是高级的刺激寻求
❖ 好奇心(Curiosity Motive)的内涵:人类和其它一些 高等动物在面对新奇、陌生、怪诞或者复杂刺激时 所产生的一种趋近、探索和操弄,以求明白、理解 和掌握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 人类的刺激寻求内容:①寻求激动和冒险;②寻求 体验;③放纵欲望;④厌恶单调。
Maslow)
第2节旅游动机与旅游本质
❖ 一、旅游动机分析
❖ 旅游动机是指直接引发、维持个体的旅游行 为并将行为导向旅游目标的心理动力。
❖ 一、 旅游动机分析

需要 动机 行为

(人格、环境)
❖ 未满足的需要 紧张 驱力 寻求行为 满足需要 紧张降低
❖ (一) 需要的一般概念 ❖ 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的一种主观状态。
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是事物内在的、最终极 的、最具区分度的特征,是决定该事物与其 他事物相区别的内在根据。
❖ 旅游学研究对象:旅游者活动
旅游行为
旅游文化行为 旅游社会行为 旅游消费行为 旅游体验行为
刺激体验 安乐体验
刺激寻求 安乐寻求
❖ 两种基本旅游类型:观光游、度假游
❖ 观光游:刺激,有感
❖ 度假游:安适,无感
❖ 刺激剥夺实验导致人的活动全部失调,使被试烦恼 不安,最终他们不顾自尊心和报酬方面的代价,发 出立即释放的信号。
❖ 启示:人们有追求刺激、紧张,以达到一种生理和 心理上的激起、警醒状态的需要,而这种激起、警 醒状态的不时存在是保持人身心正常的必要条件, 并能够带给人快乐。
❖ 2. 人需要什么样的刺激
❖ 能引起好奇心的刺激要具备“新奇性”(novelty) 与“复杂性”(complexity)两个条件或两者之一,
❖ 好奇心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扩散好奇心, 另一种是特殊好奇心。前者没有一定的目标, 是想获得各种各样信息。后者是对某一特定 目标抱有一种想知道怎么回事的动机。
❖ (二)旅游本质分析 ❖ 本质是指事物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

S=alogI
❖ S为感觉量(亦称心理量);I为刺激量;a为 常数。
❖ 公式表示:刺激量呈对数变化时,感觉量 (心理量)呈算术变化。
效用的理论
❖ 效用:一种商品或服务能够给人带来多大的快 乐。
❖ 边际效用,是指在消费者偏好不变的一段时 间内,额外增加一单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 使总效用数额相应增加。
(5)旅游动机的整合
❖ Fodness(1994) 把旅游动机整合成了一个功能框 架,包括:“知识”功能(文化和教育目的)、 “功利”功能——“最低限度的惩罚”(逃避或避 免刺激)、“享乐”功能——“最大化的奖励”(寻 求快乐和情感愉悦)、表现价值的功能、“自我尊 重和自我增进”的功能(社会威望)。
❖ (一)刺激寻求(Sensation Seeking)。 ❖ 个体对刺激的需要性接收和主动追求、厌恶
单调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刺激寻求
❖ 普通刺激寻求和高级刺激寻求,前者表现为 对单纯物理刺激的需要心理和寻求行为,后 者则是对具有情境性意义刺激的需要心理和 寻求行为。
❖ 1.人需要刺激
❖ 20世纪50年代(贝克斯登Bexton1954)进行了刺 激剥夺实验。
❖ 普洛格(Plog,1974) ❖ 普洛格对旅游者进行两个纬度的划分:激进——温
和纬度、精力纬度。相对较激进的旅游者喜欢新奇 的目的地、自组织的旅游而不是包价旅游,并且更 多地融入当地文化。温和型的旅游者更倾向于熟悉 的目的地、包价游和常规旅游区。后来普洛格引入 了精力要素,精力旺盛的旅游者偏爱较多的活动, 而精力缺乏者则倾向于较少的活动。而实证研究发 现,大多数人既非激进型也非温和型,而是“折中 型”—介于两者之间。
❖ 而后, Mannel & Iso-Ahola (1987)也提出与 Dann的推—拉理论相似的动机模型:逃和寻。 “逃”指离开日常环境的愿望;“寻”指通
过相对照的环境旅游获得内在的心理回报的 愿望。不过Iso-Ahola把“拉”理解为内在的 利益,而Dann把“拉”定义为旅游目的地的 吸引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