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
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重要群体,随着国家的强大,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大学生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也变得更为复杂。
虽然很多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
但同时也面临着心理问题和冲突,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宣传心理知识,能够很好的帮助大学生缓解大学新生活带来的压力和不适应。
帮助更多的大学生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
以便尽快的得到解决。
有利于减少现今我国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出现的心理疾病或自杀等状况。
●大学生现状与中学相比,现在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的心理上可能很难调整过来。
大学生要如何去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大学的学习方法呢?大学的学习方法、内容都和中学有了很大的差别,中学是学基础,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
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新大学生往往都会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跨进大学,就意味这你要适应周围的人是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
对于这种变化大学生肯定会有一定的精神压力。
同时校园及周边的文化环境和各种信息对大学新生必然带来不同程度的诱惑和影响。
适应方法一.学习方面在大学,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课程门类多,内容相比中学更新更深,教学节奏也更快,更多的是自学,课程自选机会增加;另一方面是,在一个班级会有多个教师授课,因此与学生在课后的交流、沟通减少了,学习效果及知识的巩固全靠学生自己的自觉性了。
从中学到大学,这一转变最大的就是从中学较为被动地学习模式变为了大学主动地学习模式。
面对人生另一个阶段的启程,大学生应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需要清楚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只要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人际关系①宿舍关系大学生进入集体生活,都住进了宿舍。
同宿舍的舍友之间的交往极其频繁,这就需要我们要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
同在一个屋檐下要学会谦让,宽容。
不知道怎样与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相处,是一些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表现,由此而引发的人际矛盾和心理不适往往给一些大学生带来许多烦恼。
上大学前的单一学习的生活内容,使部分大学新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仅保持在较为简单的状态,对大学里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和多种多样的人际关系难以适应。
有的学生与同宿舍的同学长期关系冷漠,稍有不和便恶语相加;有的学生不愿与人交往,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缺少朋友,对外界很少关心,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独立的天地里;还有的学生奉行“我行我素”的处世原则,过多关注自我,注重自我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过多考虑自己的需要,而忽略他人的需要和交往,对别人缺乏关心和谅解,导致了人际关系中的自命不凡和过于敏感挑剔。
这样的学生经常会焦虑不安,孤单失落,其实,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他并没有恶意,也懂得关心朋友,只是经常把关心用错了地方;她很善良,不圆滑,因此直来直往的也得罪不少人,懂他的人知道她很好,不理解的人便对他冷言冷语,因此他也很苦恼.好在有几个好朋友经常与他谈心,经过将近三个月的努力,他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也变得爱笑了.其实这就说明人心都是肉长的,谁能对谁无缘无故的讨厌或者憎恶呢?只要我们找准方向,真心对待他人,就一定能够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
②爱情方面障碍,在我看来,异性交往本来是很正常的社交活动,无需有太多拘束,只要大学生自己把握尺度,健康地处理与异性之间的关系就好。
还有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恋爱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如何处理恋爱过程中的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有的同学被喜欢的异性拒绝,产生不良情绪,觉得自己没用,不招人喜欢.其实,爱情本来就是两个人的事情,一厢情愿的爱情即使成功也是不会长久的,只有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另一半,才能幸福,恋爱才会长久的继续下去.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感情不和分手,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两个不同背景,不同生活经历的人走到一起,不可能什么都做到一致,也不可能双方都一直无条件付出,那只是理想中的爱情.因此爱情的磕磕绊绊是正常的,加之社会因素的不稳定,分手是偶然也是必然.这就需要我们有正常的恋爱心理,千万不要产生什么"因爱生恨"的情绪.那只是自酿苦果,自欺欺人,害了自己还耽误了别人.③师生方面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接触机会减少、沟通交流匮乏、教学课时减少、教学时间间隔延长等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学生缺少另一个“镜中之我——通过老师来认识自己”的机会,并且也容易对老师形成片面的看法和理解。
角色的冲突导致师生关系中缺乏认同感,学生理想中的朋友型互动型师生关系遭到破环。
而老师与学生缺乏交流与沟通,对学生的不理解、不够耐心,处理问题不够公正,等不尊重学生的做法和态度,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使师生关系紧张。
因此,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也是人际交往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对大学生来说,该怎样与老师交往呢?第一,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
老师把几乎是所有知识无私地、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如果他们希望得到什么回报的话,就是希望看到学生成才、成熟,在知识的高峰上越攀越远。
学生要尊敬老师,见到老师礼貌地打声招呼。
有句话说:师生如父子。
上课认真听讲,不破坏纪律,把老师留的作业保质保量地完成。
有些同学作业写得马虎、潦草,单是让老师辨认字迹都要费很多功夫,给老师增添了很多额外的工作量。
经常这样,老师怎么会高兴,怎么会喜欢你呢?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如果你跟别人说话,他爱理不理的,你会喜欢这个人吗?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是师生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
第二,勤学好问,虚心求教。
做学生时,经常发现“那个老师并不怎么样”,“他的水平太低了”,等以后才知道这种看法和想法是多么天真。
就像作弊者从来都认为老师发现不了,其实,只要往讲台上一站,谁在下面干什么都一目了然。
老师从他的年龄、学问、阅历上的水平肯定是高于学生的,所以,要向老师虚心求教。
好问不仅直接使学习受益,还会增多、加深和老师的交流,无形中就缩短了与老师的距离,每个老师都喜欢肯动脑筋的学生。
其实,向老师请教问题往往是师生间交往的第一步。
除班主任外,任课老师并没有多少时间和学生直接交往,常向老师请教学习上的问题会加深师生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第三,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委婉地向老师提意见。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们会对没有缺点的人敬而远之。
其实,根本不可能存在没有缺点的人。
老师不是完美的,如果他有的观点不正确,或误解了某个同学,甚至有的老师“架子”比较大,或是太严厉,这都是可能的。
发现老师的不足要持理解态度,向老师提意见语气要委婉,时机要适当。
如果老师冤枉了你,当面和老师顶起来吗?不行,这样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恶化师生的关系。
暂且忍一忍,等大家都心平气和再说。
不管怎么说,老师是长者,作学生的应该把他们置于长者的位置,照顾老师的自尊心和面子。
第四,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
有的同学明知自己错了,受到批评,即使心理服气,嘴上也死不认错,与老师搞得很僵。
有的人则相反,受过老师一次批评心里就特别怕那个老师,认为他是对自己有成见。
这都是没必要的。
错了就是错了,主动向老师承认,改正就是好学生。
老师不会因为谁有一次没有完成作业,有一次违反了纪律保就认为他是坏学生,就对他有成见。
相信老师是会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
与老师关系融洽既可以促进学习,又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会使你一生受益无穷。
相信你能做到这一点。
而且与大学老师有良好的关系也是一笔有价值的人际资源。
所以,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
通过人际交往,使大学生能够认识更多的朋友,拓宽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子,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增强社会心理适应能力,增加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情绪管理入大学校园正是我们的青春期,这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
是心理发展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期,很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
当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比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等等。
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及时疏导、解决,一旦时间久了就会形成心理障碍。
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刚结束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使心中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当上了大学后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我们的能力不足以面对这陌生的一切,因此容易出现心理疾病。
由此看来大学生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是多么的重要。
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最后,总结起来,调节大学生情绪的方法有很多,但最有效的还是找出影响你情绪的根源并解决它,另外养成健康的情绪体质有助于你迅速地脱离消极情绪,正如上面讲的,有一样自己感兴趣的事去投入,有几项运动在坚持,这需要长期坚持,多做些有意义的事,做一个有追求有目标心智健全的大学生,相信未来也会随着好情绪一起明朗阳光起来的!城市轨道交通系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201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