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1、注释古书的工作起始 于汉代。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 因 ①语言的发展演变(客观 因素) ②封建政府的提倡(人为 因素)
(BACK)
(2)两汉注释的特点 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本期出现的主要的注释家: 西汉 毛 亨 《毛诗故训传》 西汉 孔安国 《古文尚书传》 东汉 马 融 注 《周易》、《尚书》、《毛诗》、 《论语》、《周礼》、《仪礼》、《礼记》等 东汉 郑 玄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 注》、《礼记注》 东汉 何 休 《春秋公羊解诂》 东汉 高 诱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 子注》 东汉 王 逸 《楚辞章句》
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相当于
‚……的样子‛。说明被释词往往是表示某种状态或性质的形 容词。 例:《庄子· 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 注:‚泠然,轻妙之貌。‛ 犹:一般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引申义训解本义。相当于现代 汉语的‚等于‛或‚等于说‛。 例:《孟子· 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 之幼。‛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宋 邢 昺 疏》、《尔雅疏》 宋 孙 奭 唐 陆德明 唐 杨 倞 唐 尹知章 唐 张守节 唐 司马贞 宋 裴 骃 唐 颜师古 唐 李 善
《论语疏》、《孝经 《孟子疏》 《经典释文》 《荀子注》 《管子注》 《史记正义》 《史记》三家注 《史记索隐》 《史记集解》 《汉书集注》 《文选注》
3、古注的中落——宋、元、明
声训术语
1、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两个术 语时,一般指释词与被释词音义相 同,即所谓‚声训‛( 依据读音 线索来探求词语的含义)。
《论语 · 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 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注音术语
1、读为、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点明通假现象。 如:《庄子· 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 为变。‛ 读若、读如:主要是用来注音的,但 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
(赞)
东 汉 著 名 经 学 家
马 融 帐 暖
郑 玄 , 马 融 弟 子
郑 玄 书 屋
逸 与 屈 原 , 同 土 同 国 。
2、古注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特点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②从唐代开始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三国 魏 王 弼 《老子注》 西晋 郭 象 《庄子注》 三国 吴 韦 昭 《春秋外传国语注》 唐 孔颖达 《五经正义》(《易》《书》《诗》 《礼》左》) 唐 贾公彦 《周礼疏》、《仪礼疏》 唐 徐 彦 《春秋公羊传疏》 唐 杨士勋 《春秋谷梁传疏》
晋范宁注
唐徐彦
唐杨士
宋代所作义疏的著作主要有: 孝经 唐李隆基注 宋邢昺疏 论语 魏何晏注 宋邢昺疏 尔雅 晋郭璞注 宋邢昺疏 孟子 汉赵歧注 宋邢昺疏 后人将以上这些注疏加上唐陆 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成一部 书,称作《十三经注疏》。
章句:就是‚离章析句‛的意思。除了解释原著
中的字词以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如: 东汉 王逸的《楚辞章句》。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的重要性 二、古注的源流与发展及历代名家注。 三、古注的体例、内容 四、古注的名称、术语
一、古书注解的重要性
1、古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诗经· 邶风· 终 风》) 汉· 郑玄《毛诗笺》:‚言,我;愿,思 也。~当读为不敢嚏咳之嚏。我其忧悼而不 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 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
疏:先秦古书到了汉代,人们已经不很容易看
懂了,于是就出现了一批注释家为之作注。可是 到了隋唐时期,一般人不但看不懂先秦古书原文, 连连汉代注文也读不懂了,于是就出现了一种既 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这种注释方式就叫 作‚疏‛,又叫‚正义‛,是疏通的意思。如: 唐 孔颖达对《诗经》原文以及毛传、郑笺等的 注释。
义难懂,需要训解才通晓,象水道阻塞,必灌注而后畅 通。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一般不称‚传‛而 称‚注‛。
笺:本指小竹片。古人读书时,随手将心得记在竹片
上,夹在经卷中相应的位置,这就是‚笺‛。本指读书 时有所领会用笔标记在原文一侧的文字,后来演变为注 释的一种。如东汉郑玄给《毛诗》作注,自称为笺。郑 笺就是郑玄以《毛诗》为依据、对《毛传》进行补充和 订正的注释,即对毛传隐晦简略之处,加以申明补充; 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之以 修能。‛洪兴祖注:‚故有绝才 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如字:这个术语常用来为一些多音多义的字注音,它强调的是在特 定的上下文里被释的字要按它通常的、本来的读音来读。 《礼记 · 大学》:如恶恶臭 , 如好好色 。《经典释文》:恶恶,上 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子原原本本的记下来,整理成书,这就是传。 后来‚传‛、‚注‛无疑,即阐明经义。相传 孔子作《春秋》称为‚经‛,左丘明、公羊高、 谷梁赤给《春秋》作解释,就叫作‚传‛,即 《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 梁传》。再如:汉代毛亨的《毛诗诂训传》 (毛传:毛亨对《诗经》的注释。)
注:是注释的通称,取义于灌注。意思是古代经书意
唐代进行义疏的著作主要有: 尚书 汉孔安国传 唐孔颖达正义 周易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 唐孔 颖达正义 诗经 汉毛亨传 郑玄笺 唐孔 颖达正义 周礼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仪礼 汉郑玄注 唐贾公彦疏 礼记 汉郑玄注 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 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公羊传 疏 春秋穀梁传 勋疏
汉何休注
2、谓:‚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
时,被释的词总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 时,被释词都放在‚谓‛的前面。‚谓‛这个术 语,往往是在以具体释抽象,以一般释特殊的情 况下使用,相当于现代汉语‚指‛。例如: 《诗经· 鄘风· 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毛传:‚天谓父也。‛ 《论语· 子罕》:‚后生可畏。‛何晏注:‚后 生谓少年。‛
校勘术语
‚衍文‛也叫‚衍字‛,也简称‚衍‛:指古籍在传抄刊 刻中误加的字。 ‚脱文‛也叫‚夺字‛,也简称‚脱‛:指古籍在传抄刊 刻中漏掉的字。 辞、词 :古人把虚词叫做‚辞‛或‚词‛,在注解中使 用这两个术语,就是指明虚词。
谢 谢!
原因: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是借六经来发 挥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后人称其为‚六经注 我‛。 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南宋 朱熹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 《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周 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4、古注的复兴——清(近代) 三、古注的体例
传:是‚传述‛的意思,本指老师讲经,弟
2、古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 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1)《左传· 隐公元年》: ‚庄公寤生,惊姜氏。‛杜预 注:‚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 而恶之。‛ ‚寤生‛之‚寤‛实是 ‚牾‛ 的通假字,本是逆的意思,杜 预释‚寤‛为‚寐寤‛显然是 不合情理的。
(2)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
出,前驱射而杀之。公知其无罪也, 枕之股而哭之。(《左传· 僖公二十八 年》) 《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译文:‚把头枕在尸体的大腿 上而哭他。‛ 晋· 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公以

《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 先君之化无礼仪也。○相,息亮反。篇内同。[疏]“《相鼠》三章,
章四句”至“礼仪”。正义曰:作《相鼠》诗者,刺无礼也。由卫文公能正 其群臣,使有礼仪,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无礼仪者。由文公能化之,使 有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美文公也。《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无 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在位无礼仪,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 之化,弊风未革,身无大罪,不可废之故也。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 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行, 下孟反。之处,昌虑反。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笺云:人以有威 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疏]“相鼠”至“何 为”。○正义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刺之。视鼠有皮, 犹人之无仪,何则?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犹无仪,故可耻也,人无礼仪, 何异於鼠乎?人以有威仪为贵。人而无仪,则伤化败俗,此人不死何为?若 死,则无害也。○笺“视鼠”至“者同”。○正义曰:大夫虽居尊位,为ウ 昧之行,无礼仪而可恶,犹鼠处高显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耻。鼠无廉耻, 与人无礼仪者同,故喻焉。以传曰“虽居尊位”,故笺言“虽处高显之居” 以对之。相鼠有齿,人而无止。止,所止息也。笺云:止,容止。 《孝经》曰:“容止可观。”无止,则虽居尊,无礼节也。人而无止, 不死何俟。俟,待也。相鼠有体,体,支体也。[疏]传“体,支体”。 ○正义曰:上云“有皮有齿”,己指体言之,明此言体,非遍体也,故为支 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遄,速也。○遄,市专反。
集解: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把各家对一部书
的注解按一定的顺序汇集一起,然后再加上汇释 者自己对诸说是非短长的按断,阐明汇释者的见 解。如三国 魏 何晏的《论语集解》。
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 无礼仪也○相息亮反篇内同[疏]相鼠三章章四句至礼仪正义曰作相鼠
诗者刺无礼也由卫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礼仪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无礼仪 者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美文公也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 刺无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在位无礼仪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 弊风未革身无大罪不可人废之故也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视也无礼仪者 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 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行下孟反之处昌虑反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笺云人 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疏]相鼠至何为○正义 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刺之相鼠有皮犹人之无仪何则人有皮 鼠亦有皮鼠犹无仪故可耻也人无礼仪何异于鼠乎人以有威仪为贵人无礼仪则 伤化败俗此人不死何为若死则无害也○笺视鼠至者同○正义曰大夫虽居尊位 为暗昧之行无礼仪而可恶犹鼠处高显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耻鼠无廉耻与人无 威仪者同故喻焉以传曰虽居尊位故笺言虽处高显之居以对之相鼠有齿人 而无止止所止息也笺云止容止孝经曰容止可观无止韩诗止节无礼节也人 而无止不死何俟俟待也相鼠有体体支体也[疏]传体支体○正义 曰上云有皮有齿已指体言之明此言体非徧体也故为支体○人而无礼人而 无礼胡不遄死遄速也○遄市专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