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注解一、为什么要读古注《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赵歧注:‚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
刘熙注:‚折枝,若今之案摩也。
‛陆筠注:‚折枝为磬折腰肢。
‛朱熹注:‚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
‛杜甫诗《戏作俳谐体遣闷》:“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
《梦溪笔谈》:‚士人刘克博观异书。
杜甫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
……克乃按《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
蜀人临水居者,皆养鸬鹚,绳系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
余在蜀中,见人家有养鸬鹚使捕鱼,信然,但不知谓之‘乌鬼’耳。
‛古书的注释按时间分可以分为古注和今注两大类(大体清代以前的注释叫古注)。
今注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一般说来观点比较正确。
科学性较强,而且使用现代汉语,通俗易懂,但我们阅读古书仅仅借助今注是不够的,这是因为:1、古代的传注家距古书成书时代近,如汉代注先秦之书,也就是几百年,语言变化不大,典章制度尚存,加之他们学识渊博,学风扎实,所作的注解往往比较可靠。
这些古注都是今注的基础和依据。
今注有的比较简单,各种注本对一些问题的解释也不尽相同,为了更加确切、深入的理解古书的内容,就必须阅读古注。
2、有许多古书至今没有今注。
我国的古代典籍浩如烟海,有今注的只是一小部分,对多数没有今注可参考的古书在阅读时必须借助古注。
古人读书非常重视古注。
(清)阮元在《十三经注疏》前的《重刻宋版注疏总目录》中说:“窃谓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
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读注疏不终卷而思卧者,是不能潜心研索,终身不知有圣贤诸儒经传之学矣。
”二、古注的类型古注的别称有:传、笺、章句、注、疏等,按今人的理解都是指对古书注释或注解,但它们的原义有细微差别,经历一个发展过程。
1、先秦就有“传、解、说”的各目,这些大都是解释的意思。
“传”有“传通”之意。
《说文》:“传:遽也(送信的快车或快马)。
”段玉裁注:“如今驿马,引伸传遽之义,则凡展转引伸之称皆曰传”,孔颖达曰:“传通其义也”。
如《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者合称“春秋三传”,一般说,《左传》多补充史实,文字较多;《公羊》、《谷梁》多解释词语和《春秋》的体例)。
一般说“传”偏重于内容的解说、意思的阐发。
其他“解、说”类,如《韩非子》有《解老》一篇,《墨子》前有《经上》和《经下》两篇,后有《经说上》和《经说下》两篇。
2、两汉、魏晋先秦的古书传到汉代有很多已经很难读懂,于是学者们开始为这些古书做注解,当时所注多为儒家经典(人们把易、书、诗、礼、乐、春秋等著作称为“经”),如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赵歧《孟子章句》,后来注解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子类和史类,如东汉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王逸《楚辞章句》等。
汉人注书多是循经立训,一般侧重字词、名物的注解,有时也简要串讲句意,说明章旨。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注解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了,经史子集的许多古书都有了注本,如:何晏《论语集解》,王弼《楚辞注》、郦道元《水经注》等。
注流注,注明,用在注释古书时,是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畅通明晓。
《仪礼·士冠礼》郑玄注下,贾公彦疏:“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亦名为‘著’,故郑叙云:‘凡著三礼七十二篇,著者,取其名经意者也’。
注即著,言为之解说,使其义著明也。
”古书注释称“注”的很多,如郑玄《周礼注》、《仪礼注》;高诱《吕氏春秋注》等。
笺使注释的意思更加明确,即补充注释的意思。
《说文》:“笺,表识书也”,《字林》:“笺,表也;识也”。
《十三经注疏》于《诗经·周南·关雎》郑玄笺下疏:“郑于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郑以毛学审备,尊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余经无所尊奉,故谓之‘注’”,是说郑称称“笺“有进一步表明毛意,且有自谦的意思(对原注简略不明显的地方加以申说,或记下自己的不同意见)。
章句离章辩句,分析章节句读的意思。
类似今天的串讲句意,分析其中的含义。
如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等。
3、唐代汉人的注释到了唐代又变的难懂了,于是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方法: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解,一般叫“疏”。
疏《说文》:“疏,通也”,即疏通文意。
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唐人对前代的义疏加以整理修订,其中奉诏官修的义疏称为“正义”,即“正前人之疏义,奉诏列裁,定名曰正。
”如《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疏。
【孔颖达有“五经正义”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唐人的义疏有“疏不破注”的传统,在尊重原注的同时,罕有发明。
十三经注疏⑴《周易正义》一〇卷,【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⑵《尚书正义》二〇卷,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⑶《毛诗正义》七〇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⑷《周礼注疏》四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⑸《仪礼注疏》五〇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⑹《礼记正义》六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⑺《春秋左传正义》六〇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⑻《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⑼《春秋谷梁传注疏》二〇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⑽《论语注疏》二〇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⑾《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
⑿《尔雅注疏》一〇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⒀《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
三、注的体例和内容1、体例⑴单注本孔颖达曰:“汉初,为传训者皆与经别行,三《传》之文不与经连,故《石经》书《公羊》皆无经文。
《艺文志》云:‘《毛诗经》二十九卷,《毛诗诂训传》三十卷”,是毛为诂训亦与经别也。
’”约从东汉开始,为了阅读方便,方有经、注合一的经注本。
⑵经注本即经注合一。
孔颖达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周南·关雎》“郑氏笺”下孔颖达疏曰:“……及马融为《周礼》之注,乃云‘欲省学者两读,故具载本文,然则汉以来始就经为注’。
”自马融“就经为注”后,一些子书注释者也都就原文注释,迳注文句之下,经注本就是就经为注,经注合一,注文紧置于所要注释的文字之下。
随着对同一著作各家注释日渐增多,为了博收众家之长,从魏晋开始又出现了“集注本”,又称集解、集传、集释等。
“集注本”有两种情况,一是集诸家注与本人的注为一体,如: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此书广泛引述刘歆、贾逵等人的说法,加以总结发挥);一是集诸家之注时,于注文之首标明集自何人,如何晏《论语集解》,宋邢昺疏云:“以叙集解之体例也,今谓何晏时,诸家谓孔安国、包戚、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也。
集此诸家所说善者而存之,示无勦说,故各记其姓名,注言‘包曰’、‘马曰’之类是也。
”(3)注疏本是经注合刻的一种注本,这种注本始于大约南北宋之间。
疏出现后也有单疏本,后来集众注疏为一书的注疏本也应时间而生。
阮元《尚书注疏校勘记·序》“宋版”下附记:“盖注疏合刻起于南北宋之间,《易》、《书》、《周礼》先刻,当在北宋之末也”。
注疏本的大致体例:《相鼠》,刺無禮也。
衛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無禮儀也。
○相,息亮反。
篇內同。
【疏】“《相鼠》三章,章四句”至“禮儀”。
正義曰:作《相鼠》詩者,刺無禮也。
由衛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禮儀,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無禮儀者。
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禮,而刺其無禮者,所以美文公也。
《凱風》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無禮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
在位無禮儀,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風未革,身無大罪,不可廢之故也。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
相,視也。
無禮儀者,雖居尊位,猶為闇昧之行。
箋云:儀,威儀也。
視鼠有皮,雖處高顯之處,偷食苟得,不知廉恥,亦與人無威儀者同。
○行,下孟反。
之處,昌慮反。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箋云:人以有威儀為貴,今反無之,傷化敗俗,不如其死,無所害也。
【疏】“相鼠”至“何為”。
○正義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猶有無禮者,故刺之。
視鼠有皮,猶人之無儀,何則?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猶無儀,故可恥也,人無禮儀,何異于鼠乎?人以有威儀為貴。
人而無儀,則傷化敗俗,此人不死何為?若死,則無害也。
○箋“視鼠”至“者同”。
○正義曰:大夫雖居尊位,為闇昧之行,無禮儀而可惡,猶鼠處高顯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恥。
鼠無廉恥,與人無禮儀者同,故喻焉。
以傳曰“雖居尊位”,故箋言“雖處高顯之居”以對之。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
止,所止息也。
箋云:止,容止。
《孝經》曰:“容止可觀。
”無止,則雖居尊,無禮節也。
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俟,待也。
相鼠有體,體,支體也。
【疏】傳“體,支體”。
○正義曰:上云“有皮有齒”,己指體言之,明此言體,非遍體也,故為支體。
人而無禮。
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遄,速也。
○遄,市專反。
《相鼠》三章,章四句。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申国,今南阳宛县。
○宛,於元反。
娶,取住反。
【疏】“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正义曰:杜以为凡倒本其事者,皆言初也。
贾逵云“凡言初者,隔其年,后有祸福,将终之,乃言初也”。
○注“申国,今南阳宛县”。
正义曰:《外传》说伯夷之后曰“申吕虽衰,齐许犹在”,则申吕与齐许俱出伯夷,同为姜姓也。
《国语》曰“齐许申吕由大姜”,言由大姜而得封也。
然则申之始封亦在周兴之初,其后中绝,至宣王之时,申伯以王舅改封於谢。
《诗·大雅·崧高》之篇,美宣王褒赏申伯云“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是其事也。
《地理志》“南阳郡宛县:故申伯国”。
宛县者,谓宣王改封之后也。
以前,则不知其地。
生庄公及共叔段。
段出奔共,故曰共叔,犹晋侯在鄂,谓之鄂侯。
○共音恭。
共,地名。
凡国名、地名、人名、字、氏族、皆不重音,疑者复出,后仿此。
鄂,五各反。
【疏】注“段出”至“鄂侯”。
○正义曰:贾服以共为谥。
谥法“敬长事上曰共”。
作乱而出,非有共德可称,糊口四方,无人与之为谥,故知段出奔共故称共,犹下晋侯之称鄂侯也。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寐寤而庄公巳生,故惊而恶之。
○寤,五故反。
恶,乌路反。
注同。
【疏】“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正义曰:谓武姜寐时生庄公,至寤始觉其生,故杜云“寐寤而庄公巳生”。
爱共叔段,欲立之。
欲立以为太子。
亟请於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虢叔,东虢君也。
恃制岩险而不脩德,郑灭之。
恐段复然,故开以佗邑。
虢国,今荧阳县。
○亟,欺冀反,数也。
为,于伪反。
岩,五衔反,本又作岩。
虢,瓜伯反,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