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市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I)卷

重庆市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I)卷

重庆市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4题;共12分)1. (6分) (2019高三上·哈尔滨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我国今年5月在南海神狐海域首次试采可燃冰的成功,()。

这些钻井平台每一座都比城堡还要大,人站在旁边得拼命仰起头才能望到顶,其中黄色的“蓝鲸1号”尤其。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完成试采可燃冰的任务后,“蓝鲸1号”钻井平台目前正在这里进行维保。

“蓝鲸1号”是由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建造的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平台长117米,宽92.7米,甲板面积相当于一个标准的足球场,从船底到顶端有37层楼那么高。

在这座重达42000吨的平台上,集中了27354台设备,40000多根管路,这么一个能够在海上高速行驶,还能“钻”到深海开采能源,实在令大家。

在抵御强风暴方面,“蓝鲸”具有超强的能力。

今年夏天在南海试采可燃冰期间,遇到了非常猛烈的海上风暴,最大风力达到12级。

事实证明,这个大家伙果然,经历风暴后,继续顺利完成了开采任务。

“蓝鲸1号”的厉害之处还体现在其深度,实现了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40米的好成绩。

这意味着对于“蓝鲸1号”来说,就算是“钻”到地球最深点也不在话下。

(1)文段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蓝鲸1号”的厉害之处还体现在其深度,达到了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40米的好成绩。

B . “蓝鲸1号”的厉害之处还体现在其深度,取得了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40米的好成绩。

C . “蓝鲸1号”的厉害之处还体现在其开采深度,实现了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40米。

D . “蓝鲸1号”的厉害之处还体现在其开采深度,取得了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40米的好成绩。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承担开采任务的“蓝鲸1号”钻井平台身上B . 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到了承担开采任务的“蓝鲸1号”钻井平台身上C . 让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承担开采任务的“蓝鲸1号”钻井平台身上D . 使全世界的视线都聚集到了承担开采任务的“蓝鲸1号”钻井平台身上(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惹人注目庞然大物引以自豪不负众望B . 举世瞩目硕大无朋引以自豪不孚众望C . 惹人注目硕大无朋望洋兴叹不负众望D . 举世瞩目庞然大物望洋兴叹不孚众望2. (2分) (2017高二下·望都期末) 诗歌中的“诗眼”指的是全是中最能体现作品主题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下列“诗眼”各是属于哪首诗的()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A . ①《蜀相》②《梦游天姥吟留别》③《长恨歌》④《琵琶行》B . ①《梦游天姥吟留别》②《蜀相》③《琵琶行》④《长恨歌》C . ①《琵琶行》②《蜀相》③《梦游天姥吟留别》④《长恨歌》D . ①《梦游天姥吟留别》②《长恨歌》③《琵琶行》④《蜀相》3. (2分)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诗》、《书》、《礼》、《易》、《春秋》、《乐》六种经书,其中《乐》已失传。

B .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中国现代作家。

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曾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C . 韩愈,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东坡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有《河东先生集》传世。

D . 赫尔曼·黑塞是瑞士籍德国人,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

4.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

①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

②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

③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④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⑤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

⑥“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

A . ③②⑥⑤①④B . ②⑥⑤①③④C . ③④②⑥⑤①D . ②④⑥⑤①③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5. (6分)(2018·江苏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民间文学反映了百姓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它直接或间接地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给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

由于它的作者人数众多和生活在底层,他们能够更广泛、深切和精确地反映社会生活。

许多民间谚语就是劳动人民生活和劳作的教科书。

不少劳动歌,是他们在各种劳作中调整呼吸、动作和鼓舞情绪的不可缺少的东西。

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着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

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永远给予广大人民以鼓舞力量。

民间文学的某些体裁,如民间故事,在国境以外,甚至在地理上相隔较远的地区,民族的民间故事、传说和谚语等,不仅有许多构思、表现手法相似,有的故事连基本的人物,情节都相同或相似。

像灰姑娘型故事、天鹅处女型故事等“世界大扩布”的民间叙事作品,就属这一类。

此外,像故事或叙事诗里,某些构思或部分情节相似的,可能是直接或间接受别的民族影响的结果。

如中国与邻国印度、朝鲜、日本等,就有长久的文化上的交往。

因此,中国的民间文学与那些国家的同种类作品的关系相当密切。

从民间文学的互相交流、影响现象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及文化的交流是源远流长的。

民间文学是国家、民族中广大物质财富生产者所创造和拥有的精神财富,它不但有自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也有它独特的表演过程和传播方式。

对民间文学进行研究的学科称为民间文艺学。

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各类民间文学作品进行的探索和阐明,或对它的历史进行清理和论述。

近年来,学术界把民间文学作为民族文学的重要部分给予科学的探索和确当的叙述,给予民间文学以应有的地位。

民间文学的搜集、研究与文化史以及文化学的关系,同样是密切的。

文化史和文化学的探究、叙述应该以世界的或民族的整个文化为对象。

要叙述一个国家的文化史或文化学,绝不能抛掉民间文学这种重要的精神文化产物,否则,不仅概括不周全,还可能影响到对整个文化现象评价和叙述的准确性。

(1)根据文章,概括民间文学的来源。

(2)民间文学由哪些部分构成的?有何作用?(3)应该怎样对待民间文学。

6. (12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余秋雨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

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

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

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

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

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

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

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

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

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

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

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

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

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

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

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

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

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

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

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

请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

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

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赠答诗》“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

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