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教伦理思想的中国化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佛教伦理的中国化。
文章首先论述了印度佛教的伦理想;在传入中国时,由于生长发展的土壤不同,佛教与中国的传统伦理发生了冲突;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佛教调整教义来适应中国的思想环境,在这一过程中也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渗入了佛教思想,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佛教;儒家;伦理;中国化中图分类号:b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008-02一种文化若想在另一个文化环境中,得到生存和发展,那它必须入乡随俗,使自己和该地的文化氛围得以融合。
佛教思想也不例外。
佛教自汉代时期传入中国,和中国文化进行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在隋唐时开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佛教在中国得以发展。
一、印度佛教的伦理思想(一)平等观念在佛教产生之前,印度的思想和政治由婆罗门教统治,它提出了“四种姓”说,它代表着婆罗门姓的利益,对其他三种姓进行压迫。
不堪压迫的其他种姓联合起来,对婆罗门姓进行反抗。
佛教是在刹帝利和吠舍两种姓中兴起的,它代表着这两种姓的利益。
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人的出身不能决定一切,不能决定他的高低贵贱,只要虔诚向佛,努力提高自己的自身修养,就可以到达彼岸世界,成为佛。
(二)克己观念克制自己的种种不合理的欲望和不合适宜的行为,被佛教称为“克己”。
佛教认为,克己是自我修炼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克己修炼,可以成佛。
佛教与“克己”修炼方法有关系的理论学说有很多种,如“三学”、“五戒”、“三毒”等。
佛教认为,人之所以陷入生死轮回的痛苦之中,是因为人被人世间的各种烦恼所困扰。
最主要的烦恼有三种,既是“三毒”:贪、嗔、痴。
人们如果想修炼成佛,必须要努力克制“三毒”,而克制“三毒”重要方法就是“克己”。
灭除“贪”就是典型的克制自己。
在佛教看来,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空的、虚妄的、是不存在的,人们不要对这个虚妄的世界有留恋和欲望,如果不能克制这些欲望,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轮回之中。
但是由于人们认识不到这一点,认为世间中是“有我”的,就会对自己有益的事物去产生“贪欲”,而对阻碍自己的事物产生憎恨。
只有克制自己的各种欲望,努力修行,才会得到解脱。
佛教为了让人们努力修炼,提出了“克己”的方法:佛教“三学”,即戒、定、慧。
戒是佛教的戒律,是信徒要遵守的规则,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佛教强调三者是统一的,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并由此智慧而断绝一切无明烦恼,进入涅槃境界,成就为佛。
另外,关于克己的方法还有“五戒”,这都是佛教制定的教育教徒们克己来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来修炼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佛。
(三)人生价值观佛教的人生价值观在我看来是很消极的,认为人生充满了痛苦,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苦。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这是佛教的人生八苦论,充分说明了它的消极人生观。
佛教也有“业报轮回说”,认为众生作业必然产生果报,处于生生不息的轮回之中,得不到解脱。
基于这种观点,佛教要求人们努力修炼,超脱现实世界,涅槃成佛。
后来的学者文人,也认为佛教贬低了人生价值,是消极不可取的。
佛教若想在中国得到传播,要吸收中国文化的积极方面。
(四)慈悲利他观念大乘佛教比较重视慈悲利他,它认为人在尘世间只有多做善事,既关心自居的解脱,也关心别人的解脱,努力地自我修养才是涅槃的唯一方法,才能到达彼岸世界,才能成佛。
在这里,慈悲利他观念是专指大乘佛教的,小乘佛教教义还不太完善,他们只讲究自度,而不讲究度他。
二、佛教伦理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困境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由于生长环境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矛盾,比较突出的是和儒家伦理、道家伦理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存在,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面临了很大的困境。
在这一过程中,佛教与中国文化相互影响,其在中国的传播共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初传时期,佛教在汉三国时传入中国,而被初步认可是在东汉;而是发展阶段,佛教在两晋南北朝时在中国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三是鼎盛时期,在隋唐时期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鼎盛时期;四是佛教的日益衰落阶段,在宋元明清时期,佛教在中国日趋衰落。
(一)佛教伦理思想与儒家传统伦理思想的矛盾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人伦关系,有“三纲五常”等伦理原则。
儒家提倡成就理想人格——圣人,为此主张珍视人生,重视人伦关系,重“人事”。
正是在和亲戚朋友的人际交往和奉献社会的过程中,人生价值才能得到实现,是一种积极的“入世观”,可以被描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基于这种人生理想,儒家特别重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特别重视人间的人伦关系,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人伦要求。
还规定了一些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践履。
佛教却不同,它视人间是苦海。
佛教的人生理想在于解脱,也就是要采取一套解除痛苦的修炼方法,以超脱世俗世界,进入涅槃境界。
可以看出佛教是一种“出世观”,向往彼岸世界的生活。
佛教对人生和对社会的主张,佛教伦理观念的泛滥,势必对儒家的伦理观念起一种腐蚀、瓦解作用,从而危及儒家的社会理想结构。
这样,自佛教传入后,儒家学者就不断的从伦理道德角度发起对佛教的攻击,抨击佛教的无君无父观念。
儒家对佛教的抨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认为削发出家是一种不孝的表现,因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一《孝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传统观念,就是说出家断发违背了“孝”;另一方面是僧人出家后就是选择了一种无后之路,因为佛教规定出家僧人不能娶妻。
在中国传统文化看来,这是不能被原谅的。
(二)佛教和道教的冲突佛教和道教的最高理想不同,前者追求涅槃成佛,后者追求羽化登仙。
二者为了争取宗教地位,发生了剧烈的冲突。
最初,道教的发展要强于佛教,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借助当时的皇帝如北周武帝、唐武宗等对佛教进行了严厉的打击,例如,历史上有名的“三武之难”,就是道教为了打压佛教而发起的。
道教的一系列打压行为以及当时人们对佛教的不认可,对佛教的中国化进程以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三、佛教伦理所面临困境的解决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遇到了强大的阻力,为了实现其传播,佛教积极的把中国的传统伦理与自己的教义相结合,实现了佛教伦理的中国化,同时也把自己的思想融入了中国传统伦理,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佛教伦理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吸收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后开始入乡随俗,调整自身教义,努力调和自己与中国传统伦理的矛盾,首先是要调和出家与孝亲的矛盾。
如华严宗五祖宗密说:“始乎混沌,塞于天地,通人神,贯贵贱,儒释皆宗之,其唯孝道矣。
”宗密把“孝”看作是一种儒释共尊、同人神、贯贵贱的最高准则,表示了对儒家“孝”的认同。
北宋时的契嵩认为“孝是天经地义”,为了让人们了解佛教的孝道,他写了一部《孝经》来宣传佛教的孝道,来告诉人们佛教也是注重孝道的,孝是天经地义的,是人们的普遍德行。
以此来说明佛教在修行中也是不忘父母的恩德的。
另外,佛教又把儒家“忠”的观念吸收到自己的教义中来,还把很多的伦理原则融入自己的教义。
但是,佛教在吸收这些思想时,并不是全盘的接受,而是做了相应的调整,他们用“业报轮回”来保证人们去遵守孝道,对儒家的伦理道德进行强化,来保证人们在现实中进行履行。
在佛性问题上,受儒家“人性善恶”的影响,有些佛教学者也从善恶方面讲佛性。
天台宗就认为“性”是有善有恶的,修行是后天的行为,也有善有恶,只要不断向善,就可以成佛。
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接纳了中国传统伦理所倡导的伦理秩序,并把很多的伦理原则融入自己的教义之中,逐渐的实现了自己的中国化。
(二)中国传统伦理对佛教伦理的吸收我国传统文化中,“心性论”受佛教的影响很大。
禅宗的“知为心体”、“知觉是性”,即人心本性是灵知不昧的,转变了以往仅从善恶论人性的观念,而使心性富有智慧的属性。
佛教禅宗认为众生的本性生来是清净的、无欲的,只是受到虚妄世界的影响而变得浑浊。
宋代理学受到佛教禅宗的影响,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
理学家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唯一途径就是自我修养,消除自己的欲望。
这样,如同成佛信仰是佛教徒的内在要求一样,儒家伦理也由外在的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要求,人欲由一种自身的自然需要转变成了外在的罪恶。
朱熹的基本观点是“存天理,灭人欲”,他认为,“天理”和“人欲”在根本上是互相对立的,“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如果不节制自己的欲望,就会使自己的修养受到影响,达不到自己的道德理想。
后来的理学家受到佛教的“人与万物是统一的”这一思想的影响,在各种论证中也将心性论和本体论统一起来。
此外,理学家还吸收佛教禅定的理想模式,提倡主静,认为习静才能去私欲,合天理,把人生观和宇宙观结合起来,认为天理永存。
作为理学开山鼻祖的周敦颐著有《太极图》,其中的很多思想理论都带有很浓厚的佛教色彩。
佛教对程颐、程颢的影响也比较大,他们吸收了佛教的“佛性论”,认为“性本清净”,人的本性就是仁义理智信。
朱熹的“理一分殊”和“气质说”也受到佛教很大的影响,主要是吸收了华严宗和禅宗的思想。
理学家受佛教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我国传统伦理和佛教伦理的矛盾基本解决。
道教明显的吸收佛教是从东晋末开始的,此后,道教在礼仪制度和基本观点上受佛教的影响很大。
南北朝时更为全面,从义理、仪规和具体修行等层面汲取和融会佛教。
在义理上,东晋时道教仅限于吸取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南北朝时除了因果报应说外,五道轮回等思想也见于道教书籍。
在仪规上,道教效仿佛教逐步设立了一套戒规仪礼制度。
自此,佛教和道教的矛盾得以解决。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它的基本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与道教、儒家的冲突、融合,被我们形象的称为“三教合一”。
自此,佛教完成了它的中国化进程,自身的教义变得更加的适合中国,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同时也影响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为其添加了更丰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