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翻译与训练

文言文翻译与训练

文言文翻译与训练从2002年开始,文言文翻译由第一卷的选择题改成了第二卷的笔答题,赋分8分,据说今年还可能增加到9分。

要正确地解答,就应了解文言翻译的基本要求和具体方法。

1.文言翻译的基本要求。

(1)译文要做到信、达、雅。

“信”“达”“雅”是近代翻译家严复提出的衡量翻译外文好坏为标准,我们可以借用到文言翻译上。

“信”就是忠实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

“达”就是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雅”就是有文采,文义贯通。

(2)译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就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

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在难于直译时,辅以意译。

2.文言翻译的具体方法。

(1)保留。

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照原文抄录。

例1.燕使乐毅伐破齐。

(1999年)其中的“燕”“齐”“乐毅”是国名和人名。

例2.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其中的“永元”“孝廉”是年号和科举名。

(2)解释。

即联系上下文组成现代汉语常用的词语,是应用最普遍的方法。

例3.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

(2003年)其中的“恶”“过”“忠”“佞”就可以分别组成“厌恶”“过错”“忠诚”“奸佞”。

例4.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2003年)其中的“能”“廷”“面”“从”分别组成“能够”“朝廷”“当面”“顺从”。

(3)更换。

即结合上下文换成现代汉语惯用的词语,有些特称词语和修辞格还要采用意译。

例5.食毕,复随旅进道。

(2000年)其中的“食”“复”“进道”就可以更换为“吃”“又”“上路”。

文言中还有一些特称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除”“拜”“左迁”等翻译时也要换成现在的说法。

例6.履至尊而制六合。

其中的“六合”,本义是“天地四方”,但翻译时要更换为“整个天下”。

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

例7.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其中的“藩篱”是比喻修辞,应换译为“边防”。

例8.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其中的“缙绅”是借代修辞,应换译为“官员”。

例9.愿未及填沟壑而托之。

其中的“填沟壑”是婉曲修辞,应换译为“死”。

(4)增补。

即补出省略的语句或成分,文言句子中需要补出的成分主要有主语、宾语、谓语和介词。

如果是词类活用,也要补译出来。

例10.(原)于是遂就书。

(2003年北京卷)增补主语。

例11.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李广)尽哀。

(2002年)增补宾语。

例12.径将我入(于)青云间。

(1999年)增补介词。

例13.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迎操)也。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增补谓语。

例14.尽降齐城。

(2001年)其中的“降”是使动用法,译为“使齐国的城镇全部投降”。

(5)删除。

即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虚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词等。

例15.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

(2003年北京卷)例16.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

(2001年)例17.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上述三例中的加点字删去不译。

例18.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例19.噫吁戏,危乎高哉!上述两句加点字只翻译一个词。

(6)调整。

即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式,倒装句式主要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和主谓倒装。

例20.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译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宾语前置。

例21.灌脂束苇于尾。

(1999年)译为:“在牛尾上浇油,捆上芦苇。

”状语后置。

例22.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为:“寻找一个能出使秦国回答对方的人,没有找到。

”定语后置。

(7)凝缩。

即对文言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的句子简化。

例2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翻译时可凝缩为:“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三)典型题例1.2002年高考题: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

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军士皆纵马卧。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引兵而去。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

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遂引刀自刭。

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B.①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C.①既.出塞,出东道②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D.①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②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称代前文的“(李)广”。

C.饮食与士共之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③专以射为戏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

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

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

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

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②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答案:(1)D (2)A (3)C (4)D (5)D(6)①“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②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2.2003年高考题: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

祖佗,矩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

及长,博学,早知名。

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

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

大业初,西域诸蕃款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

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

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

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牴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

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蕃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

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

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

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

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

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

”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

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

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斐矩传》)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

斐矩佞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

君愿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

是知君者表也。

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资治通鉴·唐纪八》)(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为伯..父让之所鞠身死国来,为.天下笑B.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C.咸私哂其矫饰焉.犹且从师而问焉.D.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府吏闻此变,因.难求假暂归(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 )A.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此人受赂,诚合重诛B.凡所陈奏,……矩辄以闻陛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C.每遇人尽礼,……皆得其欢心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D.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闻名。

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

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常深得炀帝欢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