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基复习资料

马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纲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广义、狭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p.3(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理论体系。

(2)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3)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三个重要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理论直接批判继承了哪些学说(三大理论基础)?p8-10批判的继承、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14-17(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什么是哲学?p.27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内容)?p28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6.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定义、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分别是什么?p.30-31 (1)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同意。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7.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什么?p.32(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3)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8.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是什么?p.30/56-57(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管形式的统一。

(3)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9.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什么?p.32(1)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2)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3)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10.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自然界、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p.33-34 (1)原理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意义: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人类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要取得时间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可再删减)11.时间和空间的性质?p.3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2)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12.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33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3.实践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基本形式是什么?p34-35概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14.如何理解实践既是把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p.37-38(1)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性,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作用(3)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势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4)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15.联系、发展的含义及特点是什么?p.40-41联系的含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发展的含义:事物之间相互作用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特点: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6.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是什么?p.43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基本属性:对立性和统一性(对立性和同一性)17.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启示?p.45-46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1)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启示:(1)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辨证发展过程;(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p.46(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总之,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19.怎样理解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启示?p.47基本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的转变;(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启示: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20.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表现在哪些方面?p.64-65(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1.认识的本质是什么?p.66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p.68-6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主义。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别是相对的。

23.真理的涵义及其客观性的体现?p.71-72含义: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性体现: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条件作为认识对象的。

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2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含义分别是什么?73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2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770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6.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p.9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7.社会存在包含哪些要素?p.95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