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基课堂笔记

马基课堂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修身包括了三个方面:1、锻炼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原理、哲学课程的本质是反思,方法论意义。

•2、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3、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马哲、马经、科社三层涵义(由谁建立、为谁服务、本质内容)(1)从认识成果——是马恩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由谁建立)(2)从阶级属性——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为谁服务)(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本质内容)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广义:由马恩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化了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辨析题】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二、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一)从产生过程看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二)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和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体现在:(1)吸取了凝结着到19世纪上半叶的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的思想精华。

(2)以可靠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材料为依据,对世界本来面貌的全面而深刻的反映。

(3)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P14革命性体现在:(1)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

(2)它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体现。

(3)它的阶级性和真理性、阶级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

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结论:马克思主义既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尊重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所以它是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理论。

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四个分清: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二)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密切联系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当今国际环境和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1)学透理论,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2)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什么内容?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性问题(本体论):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同一性问题(认识论):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世界能否为人所认识,人的思维能否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1)朴素唯物主义(自发、直观、猜测)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

米利都学派泰勒斯“水”,中国“五行说”(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把原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广延性、不可入性和不可分性)当成一切物质的共同性。

(3)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世界的本原是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外化”。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世界的本原——英国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柏拉图的“理念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二、世界物质性及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1、物质的涵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观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自然界具有客观实在性。

自然界是独立于人之外、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事物。

此外,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具有先在性。

人类生存的地球,比人类先存在45亿年。

其次,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劳动既是人、人类社会产生的现实基础,又是一种物质实践。

所以说,人与自然统一于物质。

再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指人们的社会存在,即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及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定方式或方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集中体现。

最后,意识起源于生物演化和社会的演化,其本质是客观物质的主观映像。

【意识论】一、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个阶段)2、意识是劳动的产物二、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三、意识的能动作用一是赋予人的活动以目的性和计划性二是意识活动本身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三是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四是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党思想路线的理论依据。

坚持这一原理才能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才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指导我们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掌握和坚持这一原理才能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反对有神论,做一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战斗的无神论者。

【运动观】一、运动的含义运动指宇宙中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二、运动与物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不可分割)具体表现在:⑴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⑵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观点】A、事物在本质上是不运动、不变化的。

----形而上学观点B、运动可以脱离物质而进行----唯心主义观点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 、静止的含义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 、静止的两种表现形式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移动没有发生质变3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运用(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⑴运动是普遍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⑵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⑶物质的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两者相互依赖互为前提。

4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问题上两种错误倾向否认绝对运动——形而上学不变论(阿基里斯追乌龟、飞矢不动)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诡辩论(克拉底鲁“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时空观】(一)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和特点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一维性或不可逆性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广延性和伸张性。

三维性(二)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具体表现在:1、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2、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三)时间、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因而又是相对的。

(尺缩钟慢效应)(四)时空观上的错误观点1、唯心主义时空观:否认时空的客观性(绝对性)2、旧唯物主义时空观:否认时空的相对性(五)时间、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六)方法论意义珍惜时光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时间、空间的条件为转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一)“实践”及其特征1、定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4、实践的本质:人的存在方式。

5、以实践为中介理解社会: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辩证法——总特征、三大规律、五对范畴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

从宇宙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无不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

可以说,联系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含义:事物或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种种关系。

2、联系的特点(1)客观性: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普遍性:事物内部事物之间整个世界(3)多样性: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3、方法论意义(1)承认联系客观性的意义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如实地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反对用主观臆测的联系代替客观真实的联系、只承认主观联系而否认客观联系的唯心主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