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1.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A.划破夜空的流星B.奔驰的骏马C.植物开花结果 D.地球绕太阳公转2.下列单位换算式中正确的是()A.18cm=18×0.01m=0.18m B.18cm=18÷100cm=0.18mC.18cm=18cm÷100=0.18m D.18cm=18×0.01=0.18m3.下列现象中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A.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激起水花B.敲击一下长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的人先后听到两次打击声C.敲击打击乐器,发出不同的声音D.敲击水中的石块,岸上的人也能听到敲击声4.一名粗心的学生在测量记录中忘记写上单位,下列记录结果中,哪一个数据的单位应该是米()A.一位学生的身高为16.3 B.一枝新铅笔的长度为0.175C.一本字典的厚度为3.5 D.一枚壹元硬币的厚度为1.95.小华坐在轮船中逆流而上,认为自己是静止的,选取的参照物是()A.河岸边的树木 B.所乘坐轮船的船舱C.流淌的河水D.迎面驶来的轮船6.如果我们用被拉长的皮卷尺去测量某一物体,测量结果会()A.偏大 B.偏小 C.无影响D.都可能7.下列图象中,能正确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B.C.D.8.调节收音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9.根据如图所给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400Hz的声音B.15Hz的声音只要振幅足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C.人能听到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D.人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发声频率范围要大10.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是()A.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铃的铃声明显减小B.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声音变高C.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水花四溅D.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情况1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产生声音B.只要真空环境的温度合适,真空也能传播声音C.人耳也能听到火山爆发和地震时产生的次声波D.响度大比响度小的声音传播速度大12.一种新型保险柜安装有声纹锁,只有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才能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锁.这种声纹锁辨别主人声音的依据是()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声速13.某同学用同一把尺子先后四次测量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分别为2.12cm、2.14cm、2.13cm、2.53cm.你认为更接近真实的是()A.2.13cm B.2.23cm C.2.14cm D.2.12cm14.甲乙两人并排站在匀速上行的自动扶梯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相对于乙是运动的B.甲相对于乙是静止的C.甲相对楼层是静止的D.甲相对上一级扶梯上站立的人是运动的15.如图所示,表示的是甲乙两物体路程与时间关系图象,如图可知,两物体速度大小()A.V甲>V乙B.V甲<V乙C.V甲=V乙D.无法确定16.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共用时10秒;测得第5秒末的速度为9.0m/s,第10秒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为10.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前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4.5 m/sB.在后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6m/sC.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0 m/sD.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1 m/s17.学习物理课时需要做实验,如在实验时测量长度过程中,对同一物体的测量,几个同学测量结果并不完全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定只有一个同学测量是正确的B.多次测量可以减小误差C.误差是可以避免的D.错误是不能避免的18.下列对声现象的描述,应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A.“悦耳动听”说明声音的响度较大B.“隔墙有耳”说明墙体可以传播声音C.“闻其声而知其人”说明根据音调可以辨别来人是谁D.“大雪过后,万籁俱寂”说明大雪会使声音完全消失19.下列图中,关于刻度尺使用方法正确的是()A.B.C.D.20.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A.乐器发声时都在振动B.乐器发声的音色相同C.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D.乐器发声的音调相同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21.用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mm,所测铅笔的长度为m.22.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上空缺.(1)悠扬的笛声是空气产生的.(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月球往往被人称为“死寂区”,意思是没有声音,原因是.(4)在全国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中,有的歌手的优美歌声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优美”是指歌手声音的好.23.小明向家里打电话,他主要依据声音的听出是妈妈接的电话;妈妈要他把声音讲大些,这是要求增大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24.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内装有深度不同的水.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吹出不同音调的声音,音调从高到低依次是;声音的音调与物体振动的有关.25.如图所示的实验,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乒乓球弹起,由此实验可得出的结论:(1);(2);(3)实验中乒乓球起了什么作用?.这种思维方法叫做(选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4)假如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我们将A.看不到乒乓球被弹起B.看到乒乓球被弹起,听不到音叉发声C.看不到乒乓球被弹起,听不到音叉发声D.看到乒乓球被弹起,听到音叉发声.三、实验探究.(每空2分,共18分)26.如图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1)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口的塞子是(运动/静止)的.(2)若测得气泡从管子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56cm所用的时间为7s,则在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 m/s.(3)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快/慢).27.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分别为:A(15:35:20)B(15:35:22)C(15:35:23)(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填“大”或“小”)(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 段的平均速度偏.(填“大”或“小”)(4)小明通过计算得出小车在AB段的距离m;BC段的时间s;整个过程小车的平均速度为m/s.四、计算题(每题6分,共12分)28.一辆长150m的列车,匀速通过210m的大桥,需要12s的时间,求:(1)这辆列车的速度;(2)这辆列车以同样的速度通过一条长为750m的隧道需要的时间.29.某人在山谷间拍了一下手,经过0.5s听到右边山坡反射回来的声音,又经过1.5s,听到左边山坡反射回来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求:(1)人与右边山坡的距离;(2)这个山谷的宽度大约是多少?2016-2017学年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肖港中学、三汊中学、毛陈中学联考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0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1.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A.划破夜空的流星B.奔驰的骏马C.植物开花结果 D.地球绕太阳公转【考点】机械运动.【分析】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根据机械运动的定义即可解答.【解答】解:A、划破夜空的流星,流星相对于原来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是机械运动;B、奔驰骏马的运动,骏马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改变,是机械运动;C、植物开花结果,属于生物运动,不是机械运动;D、地球绕太阳公转,地球相对于太阳有位置的改变,是机械运动;故选C.2.下列单位换算式中正确的是()A.18cm=18×0.01m=0.18m B.18cm=18÷100cm=0.18mC.18cm=18cm÷100=0.18m D.18cm=18×0.01=0.18m【考点】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长度的测量.【分析】长度单位换算的步骤为:原来的数字、乘号、进率、后来的单位、最终结果.【解答】解:A、过程及进率符合要求.此选项正确;B、18cm≠18÷100cm.此选项错误;C、18cm≠18cm÷100.此选项错误;D、中间过程没有单位.此选项错误.故选A.3.下列现象中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A.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激起水花B.敲击一下长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的人先后听到两次打击声C.敲击打击乐器,发出不同的声音D.敲击水中的石块,岸上的人也能听到敲击声【考点】声音的产生.【分析】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声音在三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中传播最慢.【解答】解:A、音叉只有振动才会发出声音,因此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可以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故A正确;B、敲击一下长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的人先后听到两次打击声,这说明固体、气体能够传播声音,故B错误;C、不同的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故C错误;D、敲击水中的石块,岸上的人也能听到敲击声,这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故D错误.故选:A.4.一名粗心的学生在测量记录中忘记写上单位,下列记录结果中,哪一个数据的单位应该是米()A.一位学生的身高为16.3 B.一枝新铅笔的长度为0.175C.一本字典的厚度为3.5 D.一枚壹元硬币的厚度为1.9【考点】长度的估测.【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长度单位m和各种物体实际长度的了解.【解答】解:A、如果一位学生的身高为16.3m,那是不可能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B、如果一枝新铅笔的长度是0.175m,合17.5cm,符合实际长度,所以B符合题意要求.C、如果一本外文字典的厚度约是3.5m,那太厚了,所以C不符合题意要求.D、如果一枚壹元硬币的厚度为1.9m,就太厚了,所以D不符合题意要求.故选B.5.小华坐在轮船中逆流而上,认为自己是静止的,选取的参照物是()A.河岸边的树木 B.所乘坐轮船的船舱C.流淌的河水D.迎面驶来的轮船【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分析】判断物体运动状态之前,必须选择参照物.假定所选的参照物是静止的,则根据物体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之间的变化判断物体是否发生了运动.【解答】解:A、以河岸边的树木为参照物时,乘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说明乘客是运动的.B、以所乘轮船的船舱为参照物时,乘客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说明乘客是静止的.C、以流淌的河水为参照物时,乘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说明乘客是运动的.D、以迎面驶来的轮船为参照物时,乘客的位置发生改变,说明乘客是运动的.故选B.6.如果我们用被拉长的皮卷尺去测量某一物体,测量结果会()A.偏大 B.偏小 C.无影响D.都可能【考点】长度的测量.【分析】对物体微小变化量的比较判断,以物体的真实长度为准,塑料刻度尺被拉伸后,尽管拉伸后尺变长了,但上面的数字并没变,被测物体长度没变,所以读数就变小了.【解答】解:用被拉长了的塑料卷尺测量物体长度,物体的真实值不变,被拉长的塑料卷尺上的分度值的真实长度变大,但分度值的示数没有变化,因此其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偏小.故选B.7.下列图象中,能正确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B.C.D.【考点】匀速直线运动.【分析】首先要弄清图象中的横、纵坐标代表的含义,然后再根据图象中图线的形状可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答】解:A中图象表示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即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符合题意;B中图象表示物体在前一段时间静止不动,然后运动,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C中图象表示路程未随时间而变化,即物体静止;故C不符合题意;D中图象表示路程与时间成反比,即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8.调节收音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分析】生活中说的音量,就是指物理学中的响度.【解答】解:根据对响度的理解,可知生活中说的调节音量就是指改变声音的响度.故选B.9.根据如图所给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400Hz的声音B.15Hz的声音只要振幅足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C.人能听到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D.人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发声频率范围要大【考点】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分析】不同声音的频率不同,不同动物的发声频率和接收声音的频率也不同.需要根据图片所给信息进行判断.【解答】解:A、蝙蝠的发声频率范围是10000~120000Hz,故A错误.B、人耳只能听到20~20000Hz的声音,15Hz的声音人耳是不能听到的.故B错误.C、蝙蝠的发声频率范围是10000~120000Hz,人只能听到一部分频率的声音,故C错误.D、人的发声频率范围是85~1100Hz,而听觉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发声频率在听觉频率范围内.故D正确.故选D.10.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是()A.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铃的铃声明显减小B.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声音变高C.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水花四溅D.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跳动的情况【考点】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分析】(1)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2)物体发声时一定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解答】解:A、罩内抽出空气,闹铃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A不符合题意.B、用力吹一根细管,将它不断剪短,空气柱减小,空气容易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变高,声音变高.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C、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花四溅,说明声音发声时振动,故C不符合题意.D、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纸屑跳动高度不同,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故D符合题意故选:D.1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产生声音B.只要真空环境的温度合适,真空也能传播声音C.人耳也能听到火山爆发和地震时产生的次声波D.响度大比响度小的声音传播速度大【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超声波与次声波.【分析】物体振动产生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真空不能传声.人能听到20Hz~20000Hz之间的频率范围,高于20000Hz是超声波,低于20Hz是次声波.【解答】解: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发声停止.符合题意.B、真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传播声音.不符合题意.C、超声和次声都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人不能听到超声和次声.不符合题意.D、响度大小、频率高低都不影响速度.不符合题意.故选A.12.一种新型保险柜安装有声纹锁,只有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才能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锁.这种声纹锁辨别主人声音的依据是()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声速【考点】音色.【分析】不同物体发声时,声音的特色不同,就是指音色不同.【解答】解:因为每个人的发声音色不同,而声纹锁是依据音色来进行判断的,只能按照设定的音色打开;故选B.13.某同学用同一把尺子先后四次测量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分别为2.12cm、2.14cm、2.13cm、2.53cm.你认为更接近真实的是()A.2.13cm B.2.23cm C.2.14cm D.2.12cm【考点】长度的测量.【分析】首先要对四个测量数值进行分析,看是否有错误的数据.然后算出三次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物体的长度,来减小误差.【解答】解:在这四个测量值中2.53厘米与其它数据偏差较大,是错误数据,因此应该把这个数据去掉,物体的长度L==2.13cm.故选A.14.甲乙两人并排站在匀速上行的自动扶梯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相对于乙是运动的B.甲相对于乙是静止的C.甲相对楼层是静止的D.甲相对上一级扶梯上站立的人是运动的【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如果变化则是静止的,如果不变化,则是运动的.【解答】解:甲乙两人并排站在匀速上行的自动扶梯上,甲和乙,以及甲乙分别和电梯之间的位置没发生变化,所以甲、乙和电梯三者之间两两是相对静止的.故A、C错误,B正确.甲和上一级扶梯上站立的人之间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甲相对上一级扶梯上站立的人是静止的.故D错误.故选B.15.如图所示,表示的是甲乙两物体路程与时间关系图象,如图可知,两物体速度大小()A.V甲>V乙B.V甲<V乙C.V甲=V乙D.无法确定【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分析】根据路程s和时间t关系的图象,可以看出,当时间相同时,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再根据速度公式即可判断.【解答】解:由图象可知,当甲、乙两物体所用时间相同时,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根据速度公式:可得:时间一定时,速度和路程成正比,故V甲>V乙.所以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16.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共用时10秒;测得第5秒末的速度为9.0m/s,第10秒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为10.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前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4.5 m/sB.在后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6m/sC.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0 m/sD.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1 m/s【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分析】正确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百米竞赛的位移就是100m,10s到达终点,时间就为10s.【解答】解:A、因为运动员不是匀速运动,故测得第5秒末的速度为9.0m/s,不能确定在前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是多少,故A错误;B、在后5秒内运动员的路程不知,所以不能求得在后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故B错误;CD、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v===10m/s,故C正确;D错误.故选C.17.学习物理课时需要做实验,如在实验时测量长度过程中,对同一物体的测量,几个同学测量结果并不完全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定只有一个同学测量是正确的B.多次测量可以减小误差C.误差是可以避免的D.错误是不能避免的【考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分析】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这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它是在测量方法正确的情况下产生的,只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解答】解:(1)用同一测量工具多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时,每次产生的误差不一定都一样,还有测量的人、估读的值等有关,所以不能确定只有一个同学测量是正确的,故A错误;(2)误差就是在正确测量的情况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而错误是不按操作要求测出的结果是可以避免的,故CD错误;(3)改进实验方法,采用精密仪器,多次测量可以减小误差,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误差,故B正确.故选B.18.下列对声现象的描述,应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A.“悦耳动听”说明声音的响度较大B.“隔墙有耳”说明墙体可以传播声音C.“闻其声而知其人”说明根据音调可以辨别来人是谁D.“大雪过后,万籁俱寂”说明大雪会使声音完全消失【考点】声音的综合利用.【分析】(1)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指声音的音质好坏.(2)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3)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不同的发声体,其音调和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一般不同;(4)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疏松多孔的物体时,大量的声波进入小孔后不能反射出来,因此生活中可用此技术降低噪声.【解答】解:A、“悦耳动听”说明声音音质比较好,指声音的音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隔墙有耳”说明墙体可以传播声音,该选项说法正确;C、“闻其声而知其人”说明根据音色可以辨别来人是谁,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雪过后,满地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因为积雪疏松多孔,能够吸收声音,所以发现周围特别宁静,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B.19.下列图中,关于刻度尺使用方法正确的是()A.B.C.D.【考点】刻度尺的使用.【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①根据估计结果选择恰当的刻度尺;②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零刻线是否磨损;③放置刻度尺要将刻度尺与被测长度紧贴;④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准确读出已知刻度后,在最小刻度后再加上一位估计值.【解答】解:A、零刻线磨损的可以从其他的整刻线开始测起;但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所以A错;B、要从刻度尺的零刻线开始测起,所以B错;C、放置刻度尺时,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没有紧贴被测长度,所以C错;D、刻度面紧贴被测物体,起始端从零开始,故D正确;故选D.20.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A.乐器发声时都在振动B.乐器发声的音色相同C.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D.乐器发声的音调相同【考点】音调;声音的产生;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分析】解决此题需掌握: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够搞清影响它们的因素.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有关.【解答】解:A、因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乐器发声时都在振动.此选项正确,不合题意.B、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辨别乐器的种类,所以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的各自的乐器音色不同.此选项错误,符合题意.C、振幅是指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它决定了声音的响度.观察图示可知振幅相同,所以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此选项正确,不合题意.D、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振动的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观察图形,相同时间内,经过的周期越多,频率越大.振动物体往返一次叫一个周期.观察图示可知发声体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此选项正确,不合题意.故选B.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21.用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 1 mm,所测铅笔的长度为0.0520 m.【考点】长度的测量.【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解答】解: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铅笔左侧与2.00cm对齐,右侧与在7.20cm对齐,所以铅笔的长度为L=7.20cm﹣2.00cm=5.20cm=0.0520m.故答案为:1;0.0520.22.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上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