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军神教学反思20

军神教学反思20

《军神》教学反思
执教了《军神》一课,感受颇多,本节课上我通过品词析句、表达训练、朗读指导,激发学生的情感,用文本的情境塑造教学的情境,展开动人心弦、情味浓郁的教学过程,不仅达成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使“军神”的形象和教学的情景印到了学生心灵深处。

下面我具体从四个方面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第一、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课上,首先我让学生回忆课文,是谁被称为“军神”,又是谁称他为“军神”,你又是从文中哪里知道的?进而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接着快速默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找出让你觉得体现刘伯承“神”的句子;然后,学生在质疑后带问题阅读课文;最后,在围绕问题展开学习的时候选择局部的内容进行阅读,并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在这样的过程中,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能够比较好地进行内化。

第二、充分认识学生。

这篇课文是三年级的课文,比较抽象,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初步体会人物的坚强意志,比较容易,但学生理解会比较粗浅,要领会文字背后的深层意蕴,还需教师的善于引导。

于是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采用的带—扶—放手的方法,让学生一步步来学习。

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又没忽略教师的有效指导,循序渐进。

先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具体的句、词体会人物特征,然后让学生总结刚才的学习
方法;接着,教师采用边扶边放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讨学习,体会人物特征,并让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师生一起评议;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自由读句说收获。

这样既引导学生直扑中心,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人物的品质。

同时又能充分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第三、让学生学会欣赏。

阅读尽管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是同时又是学生对文本的阐释和反应,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环境相差不异,学生的这种对文本的阐释和反应,应该获得更大范围的认同,而不是一种纯主观、纯主体的反映,学生不可能想怎么样阅读就怎么样阅读,想怎么样理解就怎么样理解。

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感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第四、形象的板书设计和开放的作业设计。

常说,老师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缩影,是重点难点的体现,是老师教学过程的体现,而形象化的设计,更能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我就以线条构建简单结构,以重点的词语为精髓,来体会人物的形象。

但是本节课上也有不足之处,对学生的照顾不够全面,因为是公开课,所以只想把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忽略了学困生的指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