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及文化内涵

浅析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及文化内涵

无论以上观点是不是可以作为该问题的全部答案。

总之,陶器的出现,是古代人类由渔猎和采集为主的游牧生活方式,发展到以农耕粮食为主的定居生活方式的产物。

它标志着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

不仅大大改善了古代人们的原始生活状况,促进了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也推动着原始社会组织形式与结构的变革。

2彩陶的发生及背景彩陶是陶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原始人类为了进一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创造出的器物,它综合体现着先民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对于美的追求。

我们所谓的彩陶,一般区别于素色的灰陶、黑陶、白陶等,是指那些在红色(或橙黄色)的陶坯上加以彩绘的陶器。

虽然其他陶器的表面也有一些装饰因素(如有的灰陶及白陶表面有拍印的纹馋或弦纹等),但彩陶的装饰内容、样式及类型最为丰富和绚丽。

7从考古学所提供的实证材料来看,中国彩陶最早出现于泾渭流域陕、甘一带的老官台(大地湾)一期文化中。

大地湾一期遗址的碳素测定年代为距今8170年至7370年前(经校正),因此,大地湾彩陶是迄今为止所致中国最早固I大地湾文化宽带纹三足彩陶钵的彩陶。

(图1)大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彩陶是在华夏本土上,独立发展起来的一种原始文化。

笔者认为彩陶的发生,一方面,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定居生活方式,是产生对彩陶需求的现实基础。

另一方面,彩陶的产生与人类生产技术水平的提7翁剑青:‘形式与意蕴;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八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杜,200G年,第22页。

‘张朋川;‘源远流长的甘肃彩陶艺术'‘黄河文明—甘肃远古彩陶特展),高雄,高雄市美术馆,2000年第14页.高相关。

制陶工艺的成熟和烧制技术的把握(陶器从制坯到烧制成形,需要一定的制陶技术及火候的掌握),是彩陶得以制成的必要条件。

陶器产生之初,没有刻意装饰的纹饰,但加工过程中手捏、片状物刮削、拍打器壁等往往会留下一些不规则的印痕。

随着各种条件的完善,人们逐渐将这种不规则的印痕转变为有意的、规则的纹饰。

同时,人类对于彩陶的需求和对美的渴望引起的原始创作冲动应该成为彩陶产生的内在因素。

爱美是一种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就必然会在某些物态上显现出来,这就是具有美的意识的美术。

9当原始人有意识地刻划和绘彩于陶器之上时,便把精神因素倾注于物质载体。

原始人的纹饰无论是出于好看,或是出于拙稚的模仿,或许还是简单随意的涂抹,但无论如何它都是出自精神方面的满足。

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是生产、生活实践积累的结果和精神需求的表现,也是原始先民精神复杂化的一种具体反映。

总之,陶器的起源,主要在于人类物质生活的需求和客观条件对于这种需求的满足;而彩陶的源起,则是在这种基础上,人类对于精神需求的进一步要求。

3彩陶的分布情况(图2)’翁剑青,‘形式与意蕴: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八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页.第一章彩陶文化及其分布我国是世界上保存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较多的国家之一。

据初步统计,全国各地已经发现各种类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约有七八千处之多。

其分布范围相当广泛,在全国每个省、市、自治区内都曾发现有数量不等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其中以黄河流域中下游、长江流域中下游、东南沿海和东北等地区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数量较多。

在各地已经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内涵中,陶器(包括陶片的数量)最多,约占出土遗物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说明陶器在新石器时代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已被广泛应用。

”由于彩陶的生产和传播在地域上并不是。

规则”的,在时间上前后不一,呈现从中心地带向周边辐射的态势,所以,对于彩陶类型的划分和文化系统的归属,应考虑到这方面的相互关系。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文明是伟大的古文明之一。

而黄河文明是在整个黄河流域璀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大体上分为上、中、下游三个互相联系而又各具特色的文化区(图3)。

图3黄河流域彩陶文化分布图黄河上游地区包括青海省东部、甘肃省洮河流域、渭河的上游和河西走”张朋川;‘源远流长的甘肃彩陶艺术’‘黄河文明—甘肃远古彩陶特展',高雄,高雄市美术馆,2000年,第14页.自然纹样带有象形的明显特征,具有装饰的目的和特点。

他们往往是单独纹样,在被抽象化后并没有以二方连续展开成为纯粹的装饰。

自然纹饰以动植物为最多,景物次之,人物最少.自然纹饰中的自然物象和种类相对少于几何纹,但它们作为纹饰母题所衍生出的种类很多。

彩陶中的自然纹饰源于先民们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客观认识与表现。

就一定意义上来说,自然环境不仅为人类的存在提供了场所,同时也潜在地影响着人类的各种情感和观念。

这种情感对于史前人类来说,不仅充满了强烈的意识,而且还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愿望,这种愿望就具象的表现于彩陶之中。

由于彩陶时期原始人的精神欲求和物质性功能的需求,使原始人的“心理现象”和这种欲求一经碰合,在其它文化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就在创造性的制作过程中转化为象形纹饰。

图腾、巫术和物候历法参照物的创造欲求成为彩陶象形纹饰发生的外在动力。

“自然纹饰包括动物纹、植物纹、景物纹和人形纹四类。

动物纹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动物形象运用写实手法使之具象“再现”,另一种是对动物形象的抽象变形,后者较前者多。

动物纹样在原始时代,其含义也许是多样的,它除了有装饰意味之外,还与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着特殊的联系。

如巴赞所说,“先在宗教中继而在艺术中给动物以重要的地位,是另一个特性,它将最早的文明与史前时代连接起来。

在原始人看来,兽的力量是神的力量之标志。

”2因此,它可能是图腾崇拜的反映。

如:鱼纹、“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4年,第69页。

4巴赞;‘艺术史',刘民毅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杜,1989年版,第79页。

鸟纹、蛙纹(图4、图5)。

这几种纹饰是彩陶中最多见的动物形象。

圈5动物故植物纹饰一般是取植物中富有特征的局部加以构形而成。

植物纹大多是在基本定型后成为纹样的母题,由母题又不断生发演变出新的图案。

但是植物纹相比较动物纹较少。

常见的植物纹样有:花瓣纹、豆荚纹、叶形纹、勾叶纹等(图6)。

每种又有多种变体和组合方式。

植物纹的现象也体现了原始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密切联系。

围6檀物纹景物纹饰有与水的波动相关的波浪纹、涡纹,与山的起伏相关的山形联系图案,与太阳光芒相关的太阳纹,还有天文图象相关的日月纹、星座纹等。

自然景物除了构成纹样的基础外,还可能对原始先民的心理和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并表现在彩陶纹饰的描绘中。

如水的波纹可能不仅仅是对于波浪的写实,而是与人的心理波动有关。

以人物为对象的纹饰数量虽然很少,但其纹饰的涵义却重大。

如马家窑类型中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中的舞蹈纹,就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原始生殖崇拜的理念的表现,或认为是原始部落群体信仰祭祀仪式活动的场景写照。

但不论这些纹饰细节的确切涵义如何,它们都是中国彩陶图像在直接反映完整的人物形象及部落群体生活题材方面少有的珍贵作品。

(2)几何纹样彩陶纹饰中除了自然纹饰等少量象征性纹饰外,绝大部分是以几何纹饰的形式而存在。

几何纹饰有一定的规律,一是几何纹饰的表现对象带有某种共同性和规律性,千变万化的纹饰都有一定的母题作为演变基础;二是在构图方式、表现手法等形式方面,几何纹饰有一定的艺术规律的支配。

不断的对某一纹饰母题的反复绘制和变体,其过程就包含了纹饰逐渐程式化的某些因素。

几何纹饰主要是由长短、粗细、曲折、横竖、交叉的线和不规则圆点等几何形状相互构成组合排列而成。

如:旋纹、垂弧纹、四大圆圈纹、菱形纹等(图7)。

图7几何纹据研究,彩陶的图案纹样绝大部分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而预先设计好的,但在彩绘过程中亦有不少随机应变和创新。

每一文化类型的各时期的彩陶花纹都有一些母题,又在不同器形上呈现出不同的组合方式,在彩陶图案中体现出不同的形式法则。

”3彩陶纹饰的文化内涵现代考古学发展,对中国新石器时代以彩陶为代表的文化内涵已有了较。

李砚祖:‘纹样新探》,‘文艺研究》,1992年,第二期。

第三章马家窑文化与马家窑彩陶5马家窑彩陶纹饰的发展(1)马家窑类型的彩陶纹饰马家窑类型的彩陶纹样较前增多,花纹繁缛。

多用粗壮的线条绘画,纹饰精美,均匀对称、浑然一体。

以漩涡纹、水波纹、同心圆纹为主,纹饰构成上,多以弯曲、平行、交叉、漩涡形和同心圆等形态加以组织,且多数采用二方连续(图8、图9)。

以分期来看,早期彩绘为黑色,漆黑发亮,纹饰以旋纹和弧线纹为主,线条粗健古朴;中期纹饰以弧形并列条纹为主,线条均匀细密,活泼流畅;晚期色彩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白彩。

纹饰简化、潦草。

以旋纹、平行条纹为主,色彩清淡,白彩多为辅助装饰,黑白分明,对比强烈,是晚期的突出特点。

这个类型的彩陶中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内彩特别发达,在许多陶盆的内外皆饰以彩色纹样,许多纹饰几乎布满了器身全部,可谓到了无以复加的状态,给人以十分饱满华丽的感受(图10)。

马家窑类型的纹饰最突出的特点是圆点与漩涡纹的运用产生的旋动感,往来反复,盘旋转回。

且多样综合的装饰方法也十分突出,图形的整体结构和节奏安排上显得变化多样,兼有对比和协调的美妙关系。

马家窑类型彩陶进入了精妙的艺术境界,彩陶器形之典雅、花纹之精美、图案之多变、技法之优异都是前所未有的。

图8马家窑类型旋纹瓶固9马家窑类型旋纹尖雇瓶图10马家窑内彩盆(2)半山类型的彩陶纹饰半山类型的彩陶纹饰色彩鲜艳亮丽,富丽堂皇,多以黑红相间的线条勾画出各种图案且以几何纹饰占多数(很多具象纹饰发展到此时已经演变成抽象的几何纹饰)。

半山类型的彩陶早期还是以黑彩为主,红彩用得较少,只起点缀作用。

到中、晚期,红彩比例增大,使用率与黑彩差不多相等,且色泽发暗,呈紫红色。

纹饰以旋纹、锯齿纹、菱形纹、葫芦纹、网纹为主,其中非常盛行的锯齿纹是半山类型彩陶的一个最主要特征。

一般彩陶上腹部纹饰为图案的主题,一大多为组合图案,主要组合方式有:旋纹、锯齿纹组合(图Ii);菱格纹、锯齿纹组合(图12);葫芦网纹、锯齿纹组合(图13)等,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最下一层往往以一圈垂弧纹结束整个图案,陶器下腹部一般不绘制纹饰,多以器物双腹耳的下沿为界。

到半山晚期神人纹逐渐增多,面部开始更加抽象,有四肢(图14)。

旋纹、锯齿纹逐渐消失,最后旋纹演变为四大圆圈纹。

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四大圆圈纹是相连的,到马厂类型时逐渐变成独立的四大圆圈纹。

旋纹、锯齿纹的消失,是半山类型结束的标志,也是彩陶文化由繁盛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标志。

半山类型的纹饰总体富丽精致,绝大多数花纹构图设计立体,无论平视还是俯视均有完美的视觉效果,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美感。

并且色彩明艳而热烈。

围”半山类型旋纹锯齿罐图12半山类型董三耋兰茎量兰些量呈童童童塑圄13半山类型葫芦形锯齿纹双耳壶围14半山类型神人纹壶・25-耋三兰三塞童耋丝皇呈量至丝矍(3)马厂类型的彩陶纹饰马厂类型的彩陶纹饰绚丽多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