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管理与管理的基本职能§2-1 管理的定义一、管理的任务管理的任务就在于引导和协调组织成员的行为达到组织的目标。
具体讲,就是把组织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加以合理的组合和运用,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管理的定义管理(Management)的定义是,优化配置组织所拥有的资源,有效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定义的四层含义:第一,管理是一个过程。
因此,管理是动态的;第二,管理的核心是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第三,管理达到目标的手段是优化配置组织拥有的各种资源;第四,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管理的概念管理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所采取的最有效、最经济的行动,是对行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
管理是一切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管理≠命令≠权利利用各种方法处理好各阶层的关系,是管理的关键。
三、管理的二重性1.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
管理是社会化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它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没有直接联系。
二是管理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只有管理才能把生产过程中各种要素得以组合和发挥作用,这也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没有直接联系2.管理的社会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体现在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
管理具有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生产目的的功能。
管理的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紧密相联。
四、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客观规律。
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其实践性,没有实践则无所谓艺术。
二者相互补充,管理的艺术可以上升为科学理论,管理艺术又需要理论指导;而管理科学理论的运用也必须讲究艺术,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2-2 管理者和管理工作的评判一、管理者(一)管理者管理者(Managers)是组织中有权指挥他人活动的人。
“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认为,管理者泛指那些必须在工作中运用自己的职位和知识,做出影响整体行为和成果的决策的知识工作者、经理人员和专业人员。
按照组织结构的层次可将管理者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二)管理者的本分“管理者的本分就是追求效率”(德鲁克)(三)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高层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1)行业和企业知识;(2)在公司和行业中的人际关系;(3)信誉和工作记录;(4)能力和技能;(5)个人价值观;(6)进取精神。
(四)管理者应具备的特别能力和品质1、身体方面——管理者应当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谈吐清楚。
2、智力方面——管理者应具有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自控能力和适应能力。
3、精神方面——管理者应干劲大、信心足、有尊严、责任感强、主动性高、忠诚刚毅。
4、教育方面——管理者应该熟悉不完全属于自己所执行的任何职能的问题。
5、知识方面——管理者应该掌握任何职能所特有的知识技术职能,如管理的职能等。
6、经验方面——管理者应该从本职工作中获得知识。
(五)管理者应具备的管理技能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二、有效的管理者(一)有效的管理者应当着重把握的六项有效管理原则即注重成果、把握整体、专注要点、利用优点、相互信任和正面思维。
(二)有效的管理者应当尽快完成的五项有效管理任务即设定目标、组织、决策、控制、人才扶持和培养。
(三)有效的管理者必须获得的五项心理习惯一是合理安排时间;二是致力外界贡献;三是重视发挥长处;四是集中少数领域;五是作出有效决策。
(四)有效的管理者的8个思维规则审视自我、好奇求知、抛弃常规、挖据证据、估量影响、综观全局、审慎行事、溯本求源三、新管理人(者)新管理人应具备的22种能力为:1、指挥能力:让你的棋子都“活”起来;2、运筹能力:力戒盲目与冒险两大弊病;3、规划能力:要井然有序,不要杂乱无章;4、聚合能力:把大家拧成一股绳;5、创新能力:绝不跟在别人后面跑;6、强效能力:根治工作“疲软”现象;7、激励能力:让每个员工在岗位上发出亮光;8、调控能力:刚柔结合,明暗交错;9、识人能力:一定要摸透人心;10、用人能力:让员工在自己岗位上发出亮光;11、管人能力:像大师指挥乐队;12、沟通能力:放下架子,拉住下属的手;13、协调能力:在各种关系中显神通;14、应变能力:在市场上躲闪进退;15、受压能力:把自己的骨头铸造成钢架;16、借势能力:放过机会是最大的错误;17、博弈能力:精通赚钱的ABC;18、合作能力:单干只能累垮身体;19 、竞争能力:不较量不知实力大小;20 、营销能力:多条渠道就多条生路;21、理财能力:时刻都要有缺钱危机感;22、谈判能力:把利益从别人嘴里掏出来。
四、管理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际管理、信息管理和决策制定三个方面:1、人际管理方面,管理者的作用主要是代表、沟通和指挥2、信息管理方面,管理者的作用主要是有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发布信息3、决策制定方面,管理者的作用主要是决策和推动决策的实施五、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一般讲,管理工作有两个评判标准:管理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和管理的效率(Efficiency);管理的有效性是指管理工作对投入后的产出与组织目标一致性的影响;管理的效率是指管理工作对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的影响。
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的关系良好的管理应该是既有效,又高效率的,既能达到组织的目标,且又充分地利用组织的资源§2-3 目标管理一、目标的定义和目标原则所谓目标,就是管理活动努力的方向目标决定了组织的存在,因而被称为目标原则目标原则强调了目标的三个特点1、目标的突出特性;2、目标能公开说明;3、目标具有两重性。
目标的作用1、指明管理方向2、激发成员潜力3、促进管理成效4、完善管理基础二、企业的外部和内部目标(一)外部的目标企业的基本目标就是服务目标,即服务于顾客的需要;组织的目标必须同社会的意愿相一致;法律和条例所表达的社会价值观,以及顾客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接受程度都是企业的外部目标。
(二)内部的目标企业组织的内部目标有三类1、同竞争者的关系。
成为同行中最大的、利润最多的、发展最快的和新产品最多的龙头;2、同职工的关系。
录用表现较好的应聘者,或只录用具有起码条件的应聘者,并满足录用者的利益要求;3、同所有者的关系。
以利润满足投资者的投资欲望,坚定投资信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资金三、企业的目标范畴Peter Drucker认为,企业的目标设置应从下述八个领域中考虑:市场地位技术革新生产率和生产能力资源获得利润管理者的成就和发展职工的成就和态度社会责任四、目标管理的理论设置目标,在管理过程中对这些目标进行运用,并以这些目标鉴定组织及组织成员的工作,这一切即为目标管理,简称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P. Drucker在1945年出版的《管理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主张,他提出的“目标管理”在管理实践上,有助于纠正三种“错误观点”第一种“错误观点”是“过分强调个人技能第一”第二种“错误观点”是“过分强调集中”第三种“错误观点”是“不同层次的见仁见智”五、目标管理的内容目标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目标体系的制定2、目标的实施3、成果的评价(一)目标体系的制定图2-2 目标体系示意图(二)目标的实施目标的实施包括三方面的工作:通过对下级人员委任权限,使组织成员都能明确自己的责任,让他们能实行自我管理,实现个人目标;加强与下级人员的意见交流和进行必要的指导,保证各级目标的全面实现;各级目标的实施者都必须严格按照“目标实施计划”的要求开展工作,从而保证实现预期的各项目标值;(三)成果的评价评价步骤第一,目标实施者自我评定个人成果第二,上级对评定工作的指导第三,考核评定小组的综合评议第四,奖励与总结六、目标管理为组织带来的益处(一)增强沟通和理解(二)增强积极性和自律性(三)促进组织变革和人力资源重新整合(四)督促按计划付诸行动§2-4 管理职能一、计划职能计划是管理过程中的首要职能计划的含义:从名词的角度(静态的)理解,计划是指实现组织目标的行动方案。
从动词的角度(动态的)理解,计划是拟订实现组织目标和行动方案的过程。
这就是管理的计划职能。
二、组织职能组织的含义:以静态结构来解释组织的含义,这是指为达成某些目标而设计并建立的具有明确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的管理系统。
这一管理系统有如下特点:①开放系统②技术系统③整合系统。
从动态活动来解释组织的含义,这是指对管理系统拥有的资源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进行有序安排的活动过程。
这就是管理的组织职能。
三、领导职能领导的含义:静态地讲是能够影响他人行为的个人或集体。
从动词和组织的管理活动来讲是指管理者的一种行为和影响力,这种行为和影响力用于引导和激励组织成员去实现组织目标。
领导职能的内容是激励、指导、引导、促进和鼓励。
四、控制职能控制是促使组织的活动按照计划规定的要求展开的过程。
控制职能意味着去主动发现计划实施中出现的(或潜在的)偏差,并加以纠正(或预防)。
§2-5 西方经典的管理理论一、F.Tay1or的科学管理1911年F.Tay1or的著作《科学管理原理》问世,奠定了科学管理理论基础,因而在管理理论界称他为“科学管理之父”F.Tay1or的科学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管理职能与作业职能的分离管理职能主要任务是:进行调查研究,为定额和操作方法提供科学的依据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工作定额和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工具拟订计划并下令实施对标准和实际情况进行比较,以便进行有效的控制“职能工长制”(二)实行管理科学化用精确的科学研究和科学知识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工作定额制度“第一流工人”制度刺激性付酬制度标准化制度例外管理制度(三)管理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科学管理的实质是一次思想革命,实质是发展生产力“大饼原理”二、H.Fayol的14条管理原则H.Fayol 在1916年发表的著作《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提出了14条管理原则,其中1条是强调生产效率的,5条是强调人际关系的,其余8条则是针对行政管理的。
(一)强调生产效率的原则H.Fayol提出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分工,这是关于提高生产效率的原则。
H.Fayol认为,分工的原则不仅适用于工人,同样也适用于各级管理人员。
(二)强调人际关系的原则个体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公平;人事稳定;首创精神;团结。
(三)强调行政管理的原则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命令;统一指挥;集权与分权;等级层次;报酬;秩序。
三、M.Weber的行政管理理论M.Weber代表作《社会组织与经济理论》提出了的理想行政管理理论,要点如下:劳动分工;权威等级;正式的甄选;正式的规则和法规;规则和控制的一致性;职业生涯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