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化学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xx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化学分析技术》
适用专业:工业分析技术
学时数:70学时
学分: 4分
20xx年02 月
《化学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之一。

通过化学分析技术的学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化学分析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术、技能。

掌握定量分析操作技能和相关的理论知识,熟悉常用化学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掌握正确的数据处理及质量控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具有分析化学检验常规技能和现代仪器检测新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工作能力,能进行工业生产分析、产品质量检验、环保分析、食品分析、商品检验等分析检验工作,又具有化工产品质量管理技能,适用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本课程为职业能力课,后续课程有《仪器分析技术》、《化妆品和涂料分析》、《工业分析分析方法设计》。

二、设计思路
该课程是依据“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分析化验工作项目设置的。

从化工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出发,以基础知识必需、够用为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原则,构建了合理的教学体系。

化学分析技术课程体系由化学分析理论课程、基本实验、综合实训三部分组成。

其中理论课程54学时、基本实验16学时,综合实训两周。

分析化学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主要选取定量分析方法和相关实践技能训练。

理论教学内容包括三大模块:
1.定量化学分析概论
2. 滴定分析法
3.重量分析法
实践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1.课内实验
2.基本操作训练
3.综合实验技术实训(实训周另外安排)
课内实验是常用仪器使用练习,包括分析天平的使用、滴定分析基本操作。

基础训练包括滴定分析仪器的校准、应用各种定量分析方法针对实际样品的测定;综合实验技术实训是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内容包括:食用醋乙酸含量的测定、工业碳酸钠总碱度的测定、水总硬度的测定、水中化学耗氧量的测定(KMnO4法)、水中氯离子含量
的测定、蛋白质微量凯氏定氮法,同时组织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创新工程项目、参与教师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的选取依据就业岗位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既保证知识的必需、够用,又注重和后续专业课程如仪器分析技术、精细化学品分析、工业分析技术、环境监测等的衔接,避免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

课程设计体现了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需要。

三、课程教学目标
化学分析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从整体上对工业分析与检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有初步认识,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技能型人才所必需的知识及相关的职业能力,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积极的行动意识和职业规划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作前期准备,为学生顶岗就业夯实基础。

同时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工作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课程知识目标
1、了解分析实验室基本知识
2、理解四大平衡理论及四种滴定分析方法、原理。

3、理解重量分析法方法、原理。

4、掌握有关误差的基本理论,熟悉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

5、掌握常见物质的测定方法、方法选择和分析结果的计算。

课程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利用分析天平、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等滴定分析仪器对工业样品进行定量分析
2、能够熟练进行重量分析基本操作。

3、能够正确采集、制样并对样品进行预处理。

4、能够规范记录测定过程中的数据,正确计算分析结果,并对分析结果的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价。

5、能够根据分析检测任务,通过查阅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等资料设计分析方案,得到分析结果。

课程素质目标
1、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自觉爱护仪器、规范操作。

3、具有化工环境保护意识和化工安全意识。

4、团结协作能力:互相帮助,共同学习,与人交往、具备奉献精神。

5、自我学习能力:利用图书馆和网络帮助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6、自我展示能力:良好的表达、应变、沟通。

7、信息处理能力:查阅资料收集信息。

8、通过真实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培养诚信和规范意识.
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
取得化学分析工(中级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主要包括滴定分析和重量分析两部分。

包括分析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方法、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等经典化学分析的内容。

根据专业要求,本课程着重围绕定量分析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进行教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滴定分析与重量方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掌握常用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适用范围,掌握正确的数据处理及质量控制方法,为专业课学习、生产实习及日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理论课程(含课内实践)
五、实施建议
1、教材选用与编写
在教材建设方面,能够以新修订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为基础,精选与自编相结合,公开出版与校内讲义相结合,配合课程的整合和综合课程的开发,精心组织,抓好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教材建设;做好多媒体课件制作工作,大力推广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自编实践课程教材,加强实验实训课教材建设;重视精品课程建设。

所选教材和参考书均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程选所用教材要求是近3年出版或修订再版,所有选用教材均为获国家级、省(部)级奖优秀奖、面向21世纪、“十五”规划、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系列等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目前使用教材如下:
(1)教材:《化学分析技术》主编:高军林柳滢春王安群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1174-6
主参《定量分析化学》,黄一石、乔子荣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
(2)实验教材:《化学分析实训》高军林 ISBN:978-7-122-11601-7
主参《定量分析化学实验》,胡伟光、张文英,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3)参考书:
《分析化学》,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2版)
《化学检验实训》,吴赛苏、丁邦琴,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4)多媒体资源:教学课件、化学防真软件
(5)实验(训)室利用:分析化学实验室.
2、教学方法建议
(1)化学分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基础课,另有定量分析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与理论教学同时进行,以达到掌握基本操作和实验技能,强化应用的目的。

(2)教学手段:常规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手段配合使用。

(3)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课堂讨论、演示、设疑、练习、自学、提问等多种教学方法合理配合,扬长避短、相辅相成。

真正做到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讲课时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讲透;语言流畅,感染力强;适时启发,气氛活跃;内容新颖,信息量大。

(4)实训教学内容以教学培养目标要求为依据,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举行分析化学技能大比武。

组织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创新工程项目、参与教师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3、考核评价
以突出专业技能的掌握为度,大力进行课程考核标准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均有考核标准,课程考核方法与课程范型相适应。

以突出专业技能的掌握为度,改革课程考核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考试形式,如笔试、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

本课程为考试课。

(1)课程成绩形成方式:平时成绩占50%,理论考试成绩50%。

(2)期末考核评价及方式:理论考试(笔试)
(3)教学过程评价:平时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平时作业及考勤占20%及实验操作考核30%。

实验操作考核方案:
考核分三大块:一是实际操作;二是实验报告质量;三是实验结果。

每项以100分计分法记分,三方面综合,按平均权重决定总成绩。

实验课中实验操作技能检查与测评占30%;
实验预习、实验记录与实验报告检验占30%。

实验结果的准确度与精密度40%
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目前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主要是公开编写教材一部,自编实训指导手册、建立了分析化学实验室与实训室,同时结合本地正在拟建中山市化妆品检验中心,同时建产有关仿真软件实验室等。

5、课程教学环境和条件要求
(1)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学资源,教学网站。

(2)一个行政班分2人一组约30组同时平行实训的实训室。

(3)分析天平、酸碱滴定管等分析仪器装置。

(4)高温电炉、水浴、加热等装置。

六、编制说明
1. 本课程标准由工业分析教研室老师编制。

2. 执笔人:
3. 审核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