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应用 ppt课件
(王建,2000)
100~ 500 500~ 1 000
> 1 000
第
十 中国的地形、地貌与地质环境特征
四 章
三大阶梯: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并且由青藏高原起周围呈阶梯状 降低。
三横三纵加一弧的山文特征——中国地表结构的骨架。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第 十
四 人对温、湿度感觉分类
章
温度20~24℃,湿度40%~60%是体感最舒适的温、 湿度范围。当环境的炎热和潮湿组合时,人的感觉极不舒 服。温度与湿度的组合情况可以用温湿度指数THI来表示。
第 十
四 生物环境评估指标
章
生物环境评估指标:
1.生物多样性
2.净初级生物生产率
第
十 四
生物在地表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第
十
四 地面起伏分级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章
地面起伏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大多数人
来说,在平坦的地面生活要比在高低不平的地面生活更方便些。
用地面高度值的标准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面的起伏程度,
可以称之为地面起伏度。根据地面起伏度,可以评价其对人类生
活的适宜度。
地面起伏度与人类生活的适宜度
第
十
四 三大阶梯与西高东低的地势
章
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并且由 青藏高原起向东呈阶梯状降低。三大 阶梯是中国地形总轮廓的真实写照。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5 000 m 之间,是最高一级阶梯,也是第一级 阶梯;青藏高原的东面和北面则是由 一系列盆地和高原组成的第二级阶梯, 平均高度在1 000~2 000 m之间;以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 界,向东海拔大多低于500 m的低山、 丘陵、平原区,构成了第三级阶梯。 由于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大都由西向 东流。比如,中国大的河流长江、黄 河、珠江、淮河、海河等都是如此。
表 14-5 生物环境的分级评价
生物种类 生 物环境 的 区域或者生物群落
评价
最丰富
最好
湿润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和中纬度森
林地区,淡水沼泽,礁与藻床发育的
近海地区,大多数河口地区
很丰富
很好
季风和交易风海岸地区,干湿热带地
区(东南亚),某些河口地区
丰富
好
干湿热带地区(东南亚),半湿润的
亚热带地区,部分大陆架
第
十 柯本气候分类系统中所用的符号及意义
四 章
第
十
全球六个气候带
四
(柯本气候分类系统)
章
德国气候学家柯本(W. Koppen)以气温和降水为指标,参照自然植被状 况于1900年建立了柯本气候分类系统,在气候分类法中属于经验分类。随后经 过多次修订,已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气候分类系统。
在柯本气候分类系统中,首先根据气温状况将全球气候分为六个气候带, 用A、B、C、D、E和H表示,在柯本气候分类系统中位于表示字母的首位。
第
十
四 柯本气候分类与主要的气候带和气候型
章 其中A、C、D、E带为湿润气候,B带为干旱气候,H带为高地气候。各 带气候又据气温、降水及自然植被分布划分为若干气候型,用f、m、w等字 母放在首位字母后表示,如Af 表示热带雨林气候。在气候型的基础上又根据 气温的差异划分出气候副型,用a、b、c、d等字母放在第三位来表示,如Cfa 表示副热带湿润气候。
(王建,2000)
>5 000 5 000~ 3 500 3 500~ 1 000 1 000~ 500
第
十 地面元素组成与人类的元素地球化学环境
四
(王建,2000)
章 地球表层存在很多种元素,根据它们与人体、生物的关系,可以将其划 分为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和有毒元素。由于不同地区的地面组成物质的不 同,导致了元素在各个地区的分布不平衡,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 响。如果要评价一个地区地面物质组成对人类环境有利或不利,适宜或不适 宜,就要从这些元素的含量高低以及对人体有害还是有利来评价。
章
改变大气 圈、水圈 的组成
生物在地表环境 形成中的作用
参与地表 化学元素 的迁移
参与岩石的 风化和土壤 的形成Leabharlann 参与岩石 和非金属矿 物的建造
第
十
世界大陆净初级生产率
四
(Huggett,1998)
章
从世界海洋和陆地生物净初级生产率分布图不难看出,生物净初级生产率,
陆地高于海洋,近岸浅海高于开阔大洋,森林高于草原,沼泽高于河流、湖泊,
草原高于沙漠,草甸高于冻原等等。
第
十
世界陆地生物群
四
(Mackenzie,1998)
章
第
十 生物环境分级评价结果
四
章
级别 1
2 3 4 5 6
净初级生产率 (g/m2/a) 最高(>800)
很高(600~800) 高(400~600) 中等(200~400) 低(100~200) 很低(0~100)
第四篇 自然地理学的应用
——方法、原理与实例
第十四章 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 第十五章 地表环境预测 第十六章 地表环境的规划与管理 第十七章 地表环境的优化调控
第十四章 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
第一节 气候类型划分与气候环境评估 第二节 生物环境分区与评估 第三节 地形、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与区划 第四节 水资源与水资源分布 第五节 土地分类、分级与评估 第六节 综合自然区划
一般
一般
地中海型气候区、半湿润的大陆区,
许多大陆架
单调
差
干旱、半干旱的赤道与中纬度地区,
开阔大洋的大部分地区
很单调
很差
荒漠、冻原、冰原,某些大洋区域
第 地形、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与区划
十
四
14.3.1 地形、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的途径
章
海拔高度:生物的生产量、人口、经济密度,都随着海拔高度增大而减小。 地面组成:从地面组成的元素含量高低,来估价人类生活的元素地球化学 环境,将人类的元素地球化学环境划分为好、一般和差。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严重威胁着 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环境。 地面起伏:地面起伏越大,人类生活越不方便,根据地面起伏度的大小, 将人类生活的适宜度划分为4级:小于100 m为适宜,100~500 m为一般, 500~-1 000 m为不适宜,大于1 000 m为很不适宜。 地貌部位:不同的地貌部位其环境条件也是不同的。
第
十
四 海拔高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分级
章
从目前的状况看,无论是生物的生产量,还是人口的密度,都存在随
着海拔高度增大而减小的趋势。因此可以说,在目前的科技和经济条件下,
对大多数人来说,高海拔地区仍然是不太适合居住与生活的地方。如果要
对海拔高度进行分级的话,可以借鉴原来对山地、丘陵的分类标准。
人类生活适宜度的海拔高度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