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行政管理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现状及完善途径研究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一)选题依据网络舆论监督是指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进行评价,对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言行进行监督。
其本质是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媒体参与党和政府的公共事务,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缺少专业的把关人员,缺少理性的规范,网络舆论的产生更多地呈现出自由随性的特点,激情有余而理智不足,宽容有余而严谨不足,自由有余而规范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网络舆论监督应有的严肃性,使其陷入非正义非道德的伦理困境。
从实践层面看,由于地方行政干预过多,导致网络环境差,丧失监督职能,网络监督无法可依、监督效力不足,因此,改善网络舆论监督环境、完善网络舆论监督体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选题的意义加强网络舆论监督,让民意得到真实和充分的表达,人民能够间接地广泛参与管理国家政府事务,人民民主专政得到更加好地体现,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
网络监督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内容,无疑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途径。
网络监督的特点决定了网民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地表达意志,最大限度地实现和保障自己的民主权利。
其次,网络新媒体为人民群众了解国家事务和发表意见建议提供了简单、方便、快捷的沟通渠道,有利于推动信息公开和透明,更能激发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能充分保障人民群众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第三,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可以加快政府机关传统的监管制度改革创新。
通过网络加强对干部作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监督,促进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能力。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1. 国内研究动态: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网络舆论监督的兴起。
1998年5月,因印尼排华动乱而引起了网上“黄丝带运动”是网络舆论发端的标志性事件。
随后的我国驻南使馆被炸事件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成就了人民网后来的“强国论坛”,并且促使众多类别的论坛群组初具规模。
第二阶段网络舆论监督的逐步发展。
自2001年开始,随着我国网络新闻事业逐渐走向成熟,网络舆论监督也开始发展并完善起来。
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类报道的比例一直持上升趋势,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报道手法也越来越完善。
第三阶段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监督,政府给予充分重视。
以“非典”事件和孙志刚事件为代表,各大网站不仅纷纷追踪报道,而且还开辟论坛、设置网上调查等栏目鼓励网民发表意见。
第四阶段是网络舆论监督的迅猛发展和亟待完善。
2005年,互联网上依然热点频频,出现了很多网络舆论监督的案例,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概就是圆明园铺设防渗膜事件和哈尔滨的天价医药费事件。
自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以来,在当前中国的语境之下,网络传播与建设“和谐社会”成为一些研究者重点关注的话题。
作为一种天生就带有民主特性的新媒体,网络在表达民意,政务公开,推进我国的政治文明等多个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民日报》2008年1月4日第5版发表了文章《2007,倾听中国网民》,文章得出一个结论:“网民已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生力量。
”这个论断,在2008年的中国互联网得到了应验。
从年头开始的“零税收”,一直到年底的“天价香烟”曝光,以网络为载体的舆论监督,特别是对特殊利益团体的监督,成效非凡。
虽然网络舆论监督在各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狠多问题,在《当前我国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一文中,作者指出尽管网络舆论监督有着诸多优势, 但它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很多方面还亟待规范和完善。
当前网络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虽然互联网在我国发展迅速, 用户量不断增加, 网民总数跃居世界第一, 互联网络在我国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大众传播媒介, 但普及率仍然较低;我国网络舆情的代表性尚不能充分反映社会公众的利益表达。
一方面,在我国能够通过网络来实现自己意志和利益表达的人数仍然偏少,另一方面,我国网民结构失衡明显;网络新闻个性缺失导致网络舆论监督难以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
为了解决网络舆论监督中的问题,以及更好地发挥网络舆论监督效果,还需从法律建设、建立网络舆论监督回应机制多种监督方式的结合使用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例如在《浅谈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点及完善对策》中,作者认为要完善网络舆论监督,需要做到1)完善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制建设(2)努力提高网民的素质和加强网络媒体自律。
3)建立网络舆论监督回应机制,推动政务公开4)实现网络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方式相结合。
2. 国外研究动态:新闻自由是西方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的斗争中提出的“伟大口号”。
1644年英国资产阶级政论家约翰·弥尔顿率先提出“新闻自由”的口号, 他认为新闻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权利”。
由于弥尔顿等人的不懈努力1695 年,英国特许出版制度被废除。
1792年,英国制订了进步的“法克斯诽谤法案”。
1868 年英国国会正式承认记者有报道及批评国会的自由,不构成煽动诽谤罪。
这为英国新闻界的舆论监督提供了比较有力的法律保护。
西方各国,舆论监督的实施效果主要取决于公民的知情权和公共权力运作的透明度。
瑞典是世界上首创信息公开立法的国家。
1766年,它就制订了出版自由法,该法后来成为瑞典宪法的一部分。
20世纪以后,世界上已有几十个国家制订了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
芬兰1951 年制订了《官方文件公开法》。
丹麦、挪威于1970 年,法国、荷兰于1978 年制订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
美国国会于1966 年、1974 年和1976 年分别通过了《信息披露法》(又译《信息自由法》)、《联邦隐私权法》和《阳光下的联邦政府法》,赋予全体国民最大限度的知情权和政府官员最小程度的隐私权。
其中,《信息披露法》规定,美国的任何一位公民有权看到除法律特别禁止的所有联邦或州政府的文件,而且实现这种权力无需任何必要的理由和请求。
从总体情况来看,对如何完善网络舆论监督问题,国内外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在进行着,而且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这些研究很多时候都是从大局出来,没有针对性,没有做到实际问题实际分析,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舆论又有了新发展,关系更加复杂化,所以,本文就是针对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对此从多方面进行了了进一步的剖析,以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有所突破,对解决该问题提供借鉴。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一)基本内容1.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概念、特点及现状分析2.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分析3. 完善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建议(二)拟解决主要问题1.网络舆论监督无法可依、监督失实,加强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制化建设2.政府信息不公开或公开不及时,加强信息公开程度。
3.网络媒体和网民缺乏自律意识,舆论监督环境恶化,加强网络媒体和网民的自律建设。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一)研究步骤本研究论文初步计划从2010年10月开始至2010年2月初结束,历时5个月时间。
1.准备阶段(2010.10—2010.11): 召开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会等,明确研究的方向、对象和方法。
2.启动阶段(2010.12―2010.1):选题及收集相关资料并撰写开题报告;撰写文献综述;拟订论文研究提纲和研究方案。
3.实践研究阶段(2010.1―2010.2):进行实证研究。
依据论文大纲撰写论文并交老师指导,进行多个轮回的指导研究,完成了最终定稿。
4.答辩阶段(2010.5—2010.6): 准备并参加论文答辩,提交毕业论文和完整资料。
(二)研究方法首先,通过网络、书籍、报刊、图书馆、调查研究等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对国内外有关贿选问题进行研究著作进行研读,了解详细情况,对相关问题形成系统看法;其次,把自己对贿选的认识和相关资料相结合,写成论文;再次,积极、主动联系指导老师、听取意见,按照指导老师对论文的点评及要求,对文章进行进一步的修改等;(三)研究措施以网络资源、图书馆电子图书、各种相关著作以及相关期刊论文作为研究的主要来源,采用观察、经验总结、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多个轮回的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以确定本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四、参考文献[1]王强华,魏永征.舆论监督与新闻纠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13.[2]王天意.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4.[3]唐光怀.舆论监督法治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2007:45.[4]周光凡.领导者的媒体驾驭能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22.[5]刘建明.舆论传播[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59.[6]周光凡.领导者的媒体驾驭能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135.[7]马静,胡凯.网络媒体监督——信息时代的双刃剑[J].时代经贸,2008(8):31-32.[8]李凌凌.网络传播理论与实务[M].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4: 88.[9]张昆.大众传媒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46.[10]陈建华.浅议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J].中国广播,2005(3):9-11.[1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48-50.[12]Vatteri Niemi,Ari Renvall. How to Prevent Buying of Votes in Computer Elections[J].Social Change, 2009(40) : 18.[13]Huntington harris andpau lm.lewis. The Press, Public Behavior,and Public Opinion[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0(68) :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