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1.近代中国国情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基本形成:《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加深:中日《马关条约》中日甲午战争加快:第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次鸦片战争起点: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的封建势力已经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狼狈为奸,相互勾结,成为了帝国主义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
封建势力对外勾结帝国主义,对内残酷剥削人民,是近代中国最反动的统治势力。
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
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主义相互勾结,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明显的优势。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但是,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它的力量是很软弱的,它的大部分是对于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的。
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又由于小农经济的广泛存在,加上中国地域广大,造成中国实际上长期不统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毫无政治权利和自由。
中国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进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
——毛泽东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最主要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半殖民地半封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和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的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不仅基于对近代中国国情的正确判断和对中国革命特征的正确把握,而且还来源于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1919年)•旧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农民阶级登上历史舞台•(2)戊戌变法运动 (1898年)•——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3)辛亥革命( 1911年)•——资产阶级再次登上历史舞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证明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方式,而是落后的小生产者,因此单纯的农民战争是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的。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阶级,在具有革命性的同时,还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因此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也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中国革命必须走一条全新的道路。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实践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毛泽东选集》领导阶级:无产阶级领导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目标: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做准备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显著区别领导力量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
这是最主要的区别。
指导思想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指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革命目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以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为最终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要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然后再使之发展,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世界关系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总路线的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毛泽东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中国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官僚资本主义——直接与帝国主义封建地主相勾结不同历史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反对主要敌人不同大革命时期:反对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反对国民党新军阀;抗日战争时期: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解放战争时期:反对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领导力量。
最基本动力、最进步阶级农民阶级——革命主力军,可靠同盟军城市小资阶级——私有的劳动者,动力之一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了两重性,力量之一无产阶级对于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首要问题,也是核心问题。
(1)民主革命领导权的转移"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得民族资产阶级无法完成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反帝反封建任务。
"中国无产阶级自身的优点:具有坚强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有利于组织团结,有利于思想传播和形成革命力量;容易与农民结成亲密的同盟。
(2)无产阶级政党实现领导权的条件"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并给予政治教育。
(3)关于领导权的政策策略实现领导权的关键: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统一战线;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创建革命武装;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第一,中国革命发生在一个新的时代——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第二,有个新的革命领导力量: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第三,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第四,革命的前途不同,它不是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是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下的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
(1)性质: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理解一: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解二: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理解三:革命的前途是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2)原因: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地主阶级专制,追求民主、自由,创建资产阶级共和国即资本主义社会。
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剥削,实现公有制、人民当家作主,创建无产阶级共和国即社会主义社会。
新旧民主革命的联系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革命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2)前途(1)毛泽东: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二步: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区别:革命性质不同A.性质不同: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B.对象不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C.任务不同: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D.目的不同: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联系:必要准备;必然趋势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问题的贡献第一,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第二,明确肯定了无产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
第三,农民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和最可靠的同盟军。
第四,把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第五,阐明了小资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
第六,指明了中国革命的目标。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1945年在七大的报告《论联合政府》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毛泽东在《目前形式和我们的任务》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2)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3)保护民族工商业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1)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涵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点民族的文化(民族传统文化、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科学的文化(反对封建,反对迷信)大众的文化(被人民所接受,所理解)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革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面对的和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这条新道路就是: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从“城市中心论”到“以乡村为中心”的转变转变的标志是1930 年1月毛泽东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全党认识的转变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之后中国革命的实质: 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第一,中国农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中国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第二,农民是中国武装斗争的主体.无论从人力物力上,农民都是中国武装斗争最广大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第三,中国革命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主要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农民游击战争。
②可能性“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
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
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第一,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