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二)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弄清这条道路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进一步学习了解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弄清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教学重点:1.中国革命道路的内容和意义2.三大法宝及其同盟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1、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3、如何加强的自身建设教学方式:讲授、多媒体、讨论与分析结合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问题:1、新民主主革命的总路线?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1、党的工作中心放在城市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
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这样有利于扩大党的阶级基础。
但当时对于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2、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并在这一过程中,潜心研究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国情,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思想。
1938年11月,他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①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然性?(客观依据)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一方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另一方面,近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
2.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可能性(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P56--57)中国革命之所以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同样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党之所以能够深入农村积蓄革命力量,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最终实现农村包围城市并夺取政权,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原因:第一,中国是众多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四分五裂,军阀割据,存在不少的统治薄弱环节,为党在农村开展革命斗争、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缝隙和可能。
第二,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深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多重压迫和剥削,人民革命愿望强烈,加之经历过民主革命的洗礼,革命的群众基础好。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为在农村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客观条件。
第四,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
第五,党的领导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不错误,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主观条件。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及意义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意义(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它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历史意义)(2)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
(理论意义)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独创性启示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与革命一样,都必须走自己的路,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现实意义)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比作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一)统一战线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1、为什么要建立统一战线?第一,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
第二,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第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2、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补充资料说明)第一,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无产阶级拥有广大的同盟军。
从第二,各帝国主义之间的利益不统一导致了依附于它们的买办大资产阶级之间的政治营垒不统一,给革命者利用矛盾打开缺口,争取暂时的同盟军结成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
3、统一战线的发展历程1924年-1927年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国民革命时期)1927年-1937年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时期)1937年-1945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今天爱国统一战线4、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及其关系总体上讲,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只有巩固工农联盟,争取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人民,才能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5、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实践经验(材料分析:西安事变)一是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二是正确对待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三是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四是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实现无产阶级政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二)武装斗争1、为什么要进行武装斗争第一,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毛泽东: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
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
第二,革命的主动力决定。
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主要是游击战。
第三,是由敌我力量的对比和布局决定的2、人民军队建设(1)建军原则:第一、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核心)第二、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
三大任务:打仗、做群众工作、筹款(后改为生产)形成特有的纪律。
第三、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
三原则: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和优待俘虏;军队内部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
(2)战略战术原则:在战略上解决的中心问题是防御与进攻的关系;在战术上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以弱军战胜强军。
人民军队作战的基本方针是积极防御;作战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着眼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制敌的最好办法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作战的主要形式是游击战、运动战。
(三)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1、为什么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度,无产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大多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多数。
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必然反映到党内来,党内无彦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思想上的主要矛盾。
“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
”加之党长期在农村发展,且处于战争环境之中,不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党就会组织松散、软弱涣散,不可能成为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不可能具备优良的作风,更不可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并取得革命胜利。
这些情况决定了要建设一个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不断地结合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党的建设。
2、怎样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第一,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关键是要以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和改造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第二,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是要贯彻民主集中制这一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坚持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
第三,必须重视党的作风建设。
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逐步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三大优良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第四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党的政治路线是党的纲领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是完成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任务的总政策,为全党的团结统一奠定政治基础。
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起来,在贯彻执行党的政治纲领和路线中推进党的建设。
3、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这三个基本问题的认识是逐步明确的。
大革命时期,处于幼年时期的党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都懂得不多,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个基本问题上都没有经验。
因此,这一阶段党的组织虽然有过很大的发展,但是没有巩固;党的手里有了一批革命武装,但是没有掌握住。
大革命失败后,党对武装斗争的认识有了提高,发动了武装起义,建立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开展了农村游击战争,开辟了建立人民政权的道路。
党创造了坚强的人民军队,逐渐掌握了战争的艺术。
但在这一时期,党内“左”倾教条主义者仍主张“城市中心论”,特别是对统一战线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在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时,把中间势力当作最危险的敌人,把反对资本主义同反帝反封建相提并论,而在革命战争的指导上又犯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