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版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015版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认识:向社会主义转变,人民民主专政
Page 33
思考: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 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Page 34
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 战线的理论; 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就 不会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不会有建立人民军 队和关于军事战略的理论; 没有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党 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就不会有党的建 设的理论。
Page 39
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 部会议上的讲话》中第一次全面 、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即“无产阶 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 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 义的革命”。这是新民主主义革 命总路线完整的科学表述。
Page 40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无产阶
Page 26
与陈独秀不同,李大钊在党的三大会议上指 出:‚过去和将来国民运动的领导因素都是无 产阶级,而不是其他阶级。‛ 瞿秋白在1923年9月写的《自民治主义到社 会主义》一文中也指出:‚中国客观的政治经 济状况及其国际地位,实在要求资产阶级式的 革命‛,但是中国劳工阶级必须在这种革命运 动中‚勉力做主干,日益取得重要地位,以至 于指导权。‛
新民主主义革 命基本思想展 现的过程:
1921年中共成立,提出了 党的奋斗目标,标志中国无 产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Page 23
1922年7月党的二大正式制定了党在民主 革命阶段的纲领,即消除内乱,打倒军阀, 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为真 正的民主共和国。明确了革命目标。 认识:光靠自己不行,要搞统一战线
1、近代中国 的社会性质 2、近代中国 社会主要矛 盾
近代中国 的国情
3、近代中国 革命两大任 务
Page 11
4、近代中国 革命的性质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 社会性质 半封建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Page 1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半殖民地的内涵及形成原因
所谓半殖民地是相对于殖民地而言的,是 指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实际上在政治、经 济等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 役的社会形态,即丧失了部分主权而不是全 部主权。就社会发展形态而言,半殖民地是 历史的沉沦。
Page 35

概括: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
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 形成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中国的国情为基本 根据,在中国革命的实践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 概括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Page 36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扼杀中国的民族经济 绞杀中国的革命运动 屠杀中国人民
Page 43
反帝的内容? ①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 ②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③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
反帝的形式?
直接的——民族革命 间接的——民主革命(打碎其统治工具)
Page 44
革命对象之二:封建主义
认识:枪杆子出政权,工农武装割据
Page 30
(三)抗战时期(1937.07—1945.04):系统 化时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进行了系统 总结和多方面展开 1940年前后,毛泽东发表了《〈共产党人〉 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 民主主义论》等文章。
Page 31
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系统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动力、对 象、性质、前途和纲领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标 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全形成,也标志 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实际形成。 认识:中国革命规律,新民主主义理论成熟
社会性质
两 大 主 要 矛 盾
Page 15
社会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最主要,外部的)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内部的)
3、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决定
社会性质 社会矛盾
推翻帝国 主义统治 推翻封建 主义统治
Page 16
革命任务
民族革命 民主革命
民族独立
人民民主
4、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
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总结大革命失败的 教训,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的‛著名论断。
Page 29
1928—1930年,毛泽东写了:《井冈山的斗 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等。
毛泽东总结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 提出中国革命应当先占乡村、后取城市的战略 ,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 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
Page 5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一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Page 6
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 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Page 7
近代中国国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之前: 独立——主权独立 完整——领土完整 纯粹——生产关系纯粹
在近代以前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 比中国更发达,更先进。——(美)保罗.肯尼迪
Page 8
鸦片战争爆发后
1842年 《南京条约》的签订—— 开始
1860年 《北京条约》、《天津条约》——加速 1895年 《马关条约》—— 深渊
Page 27
四大通过的决议
1925年召开的党的四大, 在分析中国社会各个阶级的基 础上,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 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 问题,并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划清了新 旧两种民主革命的界限。
认识:无产阶级领导权,农民同盟军
Page 28
(二)土地革命时期(1927.07—1937.07): 初步形成时期,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 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独立思考和解决中国革命 中的问题——初步论证了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Page 37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什么是总路线? 总路线是对一定历史阶段的战略目 标、主要任务及实现这些目标和任务的 途径、手段等内容的集中概括,具有统 一全党思想和行动、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的重大作用。
Page 38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提出过程: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 党》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 命”这个科学概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 前途等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并把新民 主主义革命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 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Page 18
(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新民主 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时代条件 1、五四之前的革命形势——旧民主主 义革命
2、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转变
Page 19
近代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阶级 1898.6-1898.9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改良派 1899-1900 义和团运动 农民阶级
Page 21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一)党的初创和国民革命时期:萌芽时期 (二)土地革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 (三)抗日战争战争时期:系统化时期 (四)解放战争时期:进一步丰富发展
Page 22
(一)党的初创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21.07—1927.07)
萌芽时期——初步概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 本思想
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革 命 对 象
Page 41
革 命 动 力
领 导 阶 级
革 命 性 质
革 命 前 途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帝国主义
三大革命对象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
Page 42
革命对象之一:帝国主义
1、帝国主义: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是 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
Page 24
1923年6月在党的三大上,确立了建立国 共合作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联合资产阶级 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国共合作的策略方针的提出,又使一系列 新的问题摆到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特别是革 命领导权问题。 认识:搞好统一战线,要弄清领导权
Page 25
陈独秀
中共三大以后,党的总书记陈 独秀在《资产阶级的革命和革命的 资产阶级》等文章中提出:工人阶 级不但在数量上是很幼稚,而且在 质量上也很幼稚;资产阶级的力量 则比工人雄厚,而且随着生产的发 展会不断增强;民主革命的前途, 在普通形势下,自然是资产阶级掌 握政权。
1901年 《辛丑条约》——
完成
帝国主义入侵的本质是什么?
Page 9
帝国主义入侵的本质:
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 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 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 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毛泽东
Page 10
近代中国的国情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 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Page 3
教学难点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性质和前途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的内容和意义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Page 4
教学过程:
谁领导革命? 领导谁进行革命? 怎样领导革命? 进行什么样的革命? 怎样进行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科学解决了中国革 命面临的这些重要问题。
Page 32
(四)解放战争时期(1945.04-1949.10):进 一步丰富发展——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的时期
1947年12月《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提出了新民主 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1948年4月《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完整表述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949年6月《论人民民主专政》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 主专政的思想,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的奠 定了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