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借助逻辑学和心理学研究修辞学管见

借助逻辑学和心理学研究修辞学管见

修辞学习C++D年第E期)总*"C期.借助逻辑学和心理学研究修辞学管见张炼强)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提要逻辑学和心理学同为思维科学,与修辞学有紧密联系。

因此借助它们来研究修辞学,既有可能性,又有必要性,并可获得相应的丰硕成果。

在修辞的反映上,它们本身就复杂多样,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很复杂,或相互配合,或分合不同,或强弱异势,或正误变通。

这样就促成以之为思维基础的修辞现象也同样复杂多样,并纷呈异彩。

据此而产生的修辞分析和修辞理论,也就更贴近逻辑和心理的思维真实。

关键词逻辑规律认知心理意象图式认知模式象似性修辞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是一门具有多科性的边缘学科。

它同逻辑学和心理学)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有密切的联系。

它们作为思维科学与语言的形成、存在、发展和运用密切相关,因而也与修辞学密切相关。

种种逻辑规律如概念、判断、推理、假说、论证,种种心理规律如感知、注意、联想、想象、选择、假设、推理的认知心理活动过程和以此构成的诸如概念、范畴与意象图式)%/0123452/0.和隐喻结构)/2607589%40:369;46;92.等认知模式)%<20:%=2<481>%6%?2/8<2:3.,都投射到语言形式上,亦即转化为外部语言,也都投射到修辞现象上来,修辞现象映照着逻辑规律和心理规律,修辞研究也受到逻辑规律和心理规律的影响和制约。

这样,修辞学研究就有了借助逻辑学和心理学的客观基础和主观需求。

逻辑学和心理学应该用作修辞学的他山之石。

这种修辞研究方法,可称之为“边缘法”。

先就汉语修辞学的民族性理论问题来谈。

杨树达先生说:“若夫修辞之事,乃欲冀文辞之美,与治文法惟求达者殊科。

族性不同,则其所以求美之术自异。

况在华夏,历古以尚文为治,而谓其修辞之术与欧洲为一源,不亦诬乎@昧者顾取彼族之所为一一袭之,彼之所有,则我必具,彼之所缺,则我不能独有,其贬己媚人,不已甚乎A”#*’)7B.窃以为杨先生有理由强调汉语修辞与外语修辞有不同的一面,但是不应该忽视汉语修辞与外语修辞也有趋同的另一面。

认知心理学认为,尽管人类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人所接触的物质世界也不是毫无不同,但总体上说,人类具有相同的身体构造和感知器官,面对的是相同的物质世界,具备相同的感知、认知能力,所以可以获得相同的或者相似的概念结构。

这样的概念结构,是人类趋同或写条幅,爱用繁体,甚至用小篆,甲骨文都可以,社会无意干涉。

因此推广民族共同语和方言地区人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使用方言并不截然对立。

至于在长期使用双方言以后,方言自然而然地融入规范的民族语言之中,那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原先的规范也要发生变化,一些方言因素也会融入全民语言的规范,这是不言而喻的,现在的普通话就和北京话已经很不一样,“卡片,卡车”的“卡#$%&’”已经不再按北京音读“$%&”,而已经改读“(&”,而那本来是上海话的读音规范。

北京话本身也在逐步向普通话靠拢,普通话也在大量吸收方言因素,各地方言也在逐步向普通话靠拢,这是社会的需要,历史的必然,只要中华民族存在,中国不解体,这个趋势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

的认知心理活动与人类共同面对的现实结构互动而形成的,它作为修辞的认知基础,促成古今中外的修辞现象,都有趋同的一面。

这已为许多修辞事实所验证。

据统计,普通语言中,有#$%的表达方式,是莱考夫&’()*+,--.和约翰逊&/(0,123,2.称之为“人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或源于隐喻的。

456&789.古今中外以隐喻模式为心理基础构成的比喻,比比皆是。

仅此一端,已足以证明不同语言的修辞现象的确有趋同的一面。

汉语修辞现象中,有所谓“奇问”的,这是一种提出奇怪的问题而无需或者无法回答的修辞手段。

比如主人对来访的客人说:“今儿个是什么风把您给吹来了:”无独有偶,这种说法古汉语里也有:“安得好风吹汝来:”&李商隐《留遗畏之三首》.英语里也有:“;1*<=,,>?@2>AB@2=3C,D 1EBE:”其趋同的认知基础,如果从认知心理活动过程着眼,主要是相似联想:由风吹物移的情景联想到风吹人至,因为这两种情景,有相似之处。

修辞现象趋同,是因为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理在认知。

汉语与俄语比喻运用,也有趋同的一面。

F ・!・郭列洛夫说:“建立在比喻这种修辞现象基础上的很多中国的文艺现象,按其意义性质同俄罗斯文学和西方文学广泛使用的形象毫无差别,或在任何情况下都很接近。

9(远处的炮声像雷似的响起来了。

&秦山寒《修词常识》.5(马路旁那些树都像醉了似的在那里摇摆。

&茅盾《子夜》.从这两个例子看到,把炮声同雷鸣相比较,把阵风吹摇的树比作摇摇晃晃的醉汉,这都是世界文学中所熟知的文艺形象。

”4G 6&75$.“祖国”者,“自己的国家”之谓也&据《现代汉语词典》.。

英语和德语分别用“H,<1EB I*2>”&母亲的土地.和“J*<EB I*2>”&父亲的土地.来指称。

汉语的“祖国”,也是“祖宗的或祖辈的土地或领土”的意思。

这三种近似的说法,都是“自己的国家”的隐喻说法。

汉人、英人、德人面对相同的物质世界,即都有“自己的国家”,又具备相同的身体构造、感知器官和认知能力,所以获得相同的隐喻概念结构。

这不是出于用语巧合的偶然,而是出于认知趋同的必然。

就此而言,不是“族姓不同,则其所以求美之术自异”,而是族姓虽不同,而其所以求美之术趋同了。

不过,趋同不是等同,我们也不能只强调汉语修辞与外语修辞趋同的一面,而忽视汉语修辞与外语修辞不同的另一面。

这是人类的认知心理也存在着某些趋异倾向的反映。

比如对于“象似性”&@K,2@K@<C .,汉人就比西方人更为侧重,因而汉语的语序在直接临摹客观世界的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顺序时有比西语的语序更为明显的表现和更为突出的倾向。

被谢信一称为“绘画式”的语言。

4"6&79L .基于汉人的较为强烈的时间顺序的象似性认知理念,汉语语序修辞,不论是句内的词序,还是句际的句序,以及段落、章节的顺序,都明显表现出更为侧重时间顺序的象似性趋势。

比如我们已习惯使用“出入”的先“出”后“入”的语序,但有时也可以使用不符合习惯的“入出”的先“入”后“出”的语序:“台胞来往大陆手续今起简化M 在大陆居留9年以上根据需要将发9至8・・年有效的居留签注无需再办理入出境签注手续”&《北京青年报》5$$8(#(58新闻标题.因为这样的语序可以直接临摹台胞由台湾来大陆是先入境后出境的时间顺序。

这就是汉语语序和汉语修辞语序与外语有趋异的一面的语言事实。

这种趋异,还因为尽管人类认知心理有趋同的一面,但是实现认知心理所采取的语言策略也可以并不相同。

对于“祖国”这个概念,英语和德语分别以相当近似的“H,<EB I*2>”和“J*<EBI*2>”的语言形式使隐喻模式得以实现,而别的语言也可以不使用实现隐喻模式的语言形式来表述。

否则,世界上的各种语言都必须把“祖国”表述为“H,<EB I*2>”或“J*<EB I*2>”了。

毫无疑义,这不是语言事实,便何况即使实现同样的认知心理,不同语言的语言形式,也可以有所不同。

5$$N 年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2E ;,IB>O2E PBE*H .,汉语和英语都映照了同一个意象图式&@H*=E 3K1EH*.:“容器图式”&K,2<*@2EB 3K1EH*.,亦即“容器———容器内容图式”。

所谓意象图式,是人类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基础所构成的认知结构。

它本质上是一种抽象的认知结构。

所以具体事物如“房子”和“住在房子里的人”,“井”和“井里的水”可以构成“容器———容器内容图式”,抽象事物如“心”和“心中的愿望”也可以构成“容器———容器内容图式”。

“同一个世界”,意为全人类同处于同一个世界之中,“世界”是容器,“全人类”是“世界”这个容器的内容。

《敕勒歌》有句云:“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形象地显示了天和地构成的“世界”就是一个容器,生存在这个世界里的全人类就是“世界”这个容器的内容。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有句云:“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天地者,逆旅#旅馆$也,这里指世界;万物者,包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之万物也。

而“天地”作为人类寄住的旅馆与寄住在这个旅馆里的人类,显然构成了容器与容器内容的关系,构成“容器———容器内容图式”。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地球者,全人类之逆旅也”,“世界者,全人类之逆旅也”。

“同一个梦想”,意为“全人类的心中装着一个相同的梦想,“全人类的心”是容器,“一个相同的梦想”是容器的内容,二者构成了一个“容器———容器内容图式”。

但从语言形式说,汉语和英语并不完全相同:汉语多了两个“同”字,英语却无与之相应的表达形式。

汉语这两个“同”字是非用不可的,因为不用,只说“一个世界,一个梦想”不能够使“容器———容器内容图式”转化为语言形式以达意,而英语却能够。

汉语倒也有与英语“%&’()*+,%&’-+’./”相同的句法形式,但所表达的意义迥然不同了。

比如“一个国家,一个做法”、“一个地方,一个风俗”、“一个人,一个脾气”,不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做法”、“同一个地方,同一个风俗”、“同一个人,同一个脾气”的意思,而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脾气”的意思。

可以列式为:一个0,一个12不同的0有不同的1。

应该看到,不同语言的语言形式有趋异的一面,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具有任意性。

语言的任意性是由不同的语言社会约定俗成的,不受逻辑规律和认知心理的制约,人类趋同的思维方式在任意性上受到一定的抑制。

对此,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见,“34世纪法国语言学家波塞说,词在句中是应该有合理的位置的。

比如主格在前,宾格在后,动词表示主宾的关系,所以它的位置必须在主格和宾格的中间。

如果不这样,就是违反自然,等于画家把树根画在上头,枝叶画在下面了。

”5"6#783$波塞的这种看法,是根本不承认语序具有任意性。

诚然,如上文所言,从象似性看,某些语序是临摹现实结构的结果。

波塞认为“主格———动词———宾格”的语序合于自然,从象似性看,也不是毫无根据的。

因为人类有亿万次拿东西的事实和经验,由之而形成了“施事者———动作———受事者”的认知结构。

这种认知结构投射到语序上,就构成波塞所说的合于自然的语序了。

但是,不能因此有认定,不论何种语言,其语序都必须映照这样的认知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