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策略
流动人口子女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转型期内出现的特殊发展群体,其成长与教育现状值得关注。
由于我校周围居民区较多,周边有一个较大的批发市场,是外来打工人员首选的居住地和很好的就业去处,学校周边流动人口学生比重相当大,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决定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流动人口子女的特点
1.卫生习惯差,劳动能力强
学生的卫生习惯普遍较差,特别是刚入学的新生和插班生现象更为突出,但是学生的态度比较淳朴、老实,劳动能力较强,有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干活利索、积极。
2.学习习惯弱,学习能力较差
学生的学习由于随父母工作的变迁,造成学习环境不稳定,知识衔接不紧凑。
另外,在以前的学习中教师的教学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能力较差。
3.行为习惯差,自理能力强
学生的行为习惯往往表现在上课和下课等方面,主要的特点是显得自由、散漫。
但是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强,家长、教师布置的事情或没布置的事情会及时妥善帮忙处理。
二、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方法建议
作为流动人口家庭化的一个主要动因,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家长首先要尊重孩子的特点,从孩子的
兴趣爱好出发,其次还要考虑到社会分工实际,父母在培养孩子时,一方面要注意到孩子的个性、特点、兴趣,要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孩子自身潜力。
另一方面,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还要根据所学知识、特长,立足社会实际,减少盲目攀比,树立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新的职业理念,从实际出发正确教育和指导子女。
在满足孩子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思想沟通,通过与孩子经常性的谈心和交流,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发现不良倾向及时帮助孩子更正。
真正的成功教育,德育比智育更重要。
因为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三、转变教育理念,构建流动子女入学的美好校园
随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
而且,只有和谐的教育才能造就出社会需要的各种和谐发展的人,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1.改变观念,共创和谐教育
(1)统一评价体系
我们针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发展建立了一套动态的、量化的监测考核体系。
既注重整体的横向比较,更注重个体的纵向提升,得到了教师、学生、家长的充分肯定。
(2)家校配合,创建“互动”模式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
根据对流
动人口子女成长环境的调查研究,我们深感忧虑。
一是他们的居住环境较差,周边的社会环境状况堪忧;二是他们的父母亲工作繁重,从事的职业都相对重、差、杂,平时对孩子无暇顾及;三是他们父母的知识层次普遍较低,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意识和理念。
因此,我校立足教育的本质,努力创建家校互动模式。
①成立流动人口子女家长学校。
通过家长学校的平台,使流动人口子女家长及时地了解本地教育,了解家长学校,了解孩子的学习,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懂得自己身上的历史责任。
②成立家长委员会。
在家长学校的基础上,我们挑选部分家长成立了首届流动人口子女家长委员会,使家长委员会组织真正成为学校与家庭联系、沟通、交流的窗口、渠道和平台。
③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
考虑到我校流动人口家长较忙的实际情况,我们规定每学期各年级至少组织一次家校开放日活动。
届时,我们邀请每个家长到其子女就读的班级随堂听课,听专家讲座,听校领导介绍学校近况,听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介绍他们子女的在校表现。
④研制出“家校互动联系记录册”。
该记录册以学期为单位,一期一册,一天一页,每天作为家校联系的作业,要求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完成,并使之制度化、常规化。
2.让流动人口子女都快乐地成长
(1)善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为使流动人口子女迅速跟上集体,融入班级,快乐学习,学校特
别要求教师对待流动人口子女必须具备“三心”:爱心、耐心、细心。
(2)宽待行为习惯有偏差的学生
宽待学生就是正视现实,允许学生存在偏差,慢慢引导、规范学生纠正偏差。
通过少先队这个平台鼓励学生使用校园文明用语,使流动人口子女养成讲文明、懂礼貌、要讲细节的好习惯;每周三项行为规范达标,少先队大队部每周进行检查评比,评出每周的行为达标生进行表扬、表彰;每月评出30位小星星进步奖,激励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向榜样看齐。
(3)优待体现在我校对流动人口子女进行平等的教育理念的实践之中
善待、宽待、优待还体现在我校对流动人口子女进行平等的教育理念的实践之中。
即“三同一优”:同等的学业评价、同等的评奖评优、同等地参与班队干部选拔、竞选,优先参加学校的团队组建。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个案研究”研究成果”(课题号[2012]gsg538)。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东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