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答案精编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一一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3、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学习重点】
1、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淸绝的意境之美。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
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知识链接】
1、白描。
白描原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色的画法。
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明太祖朱元璋曾左都于金陵),消极避居浙江(shdn )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淸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陶庵梦忆》和《四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館岀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淸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特别提示张岱乃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预习导学】1、给画线字注音
更定()拏()盏衣()雾淞沆砺()0()一芥()更有此人()喃喃()长堤()
2、解释句中画线词
(1)人鸟声俱绝()(2)是日()
(3)更宦()(4)余拏一小舟()
(5)拥盏衣炉火()(6)上下一白()
(7)雾淞沆肠()
(8)焉得更有此人()(9)强饮三大白()()
10莫说相公痴()(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3、解释多义词
(1)白上下一白()三大白()
(2)余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
(3)大大喜()三大白()
(4)是是日更泄()是金陵人()
(5)绝人鸟声俱绝()绝嫌多生怪柏()
(6)更时日更泄()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
4、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在文中画岀)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在文中画岀)
5、结合文意写诗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⑵“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痛饮。
【合作探究】
1、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天气环境中去看雪的?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
3、令“相公”和湖中人痴情不已的四湖雪景究竟如何?(画在书上)
4、“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
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如何体会句中的“绝” 字?
6、"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7、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8、文章结尾舟子的话有什么含义?
9、对“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中几个“一”,结合文章内容,怎样理解?
10、作者写作此文时,淸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苴中有何深意吗?
11、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为何不提及姓剑?
12、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拓展延伸】
关于西湖的诗你还知道哪些,请写出至少一首。
【达标检测】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曰更泄矣,余拿一小舟,拥盏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解释句中画线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2)拥靈衣炉火()
(3)与余舟一芥()(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1)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
这一部分采用了和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
3、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与本文“ ”有异曲同工之妙。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 -一-淸髙孤傲
“痴景” -一-痴迷自然
“痴遇” -一-思恋故国
【教(学)后记】
《湖心亭看雪》参考答案
1、g Ong nd cui sdng hang dang jid gdng nan di
2、(1)消失⑵这(3)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运完了,结束。
更泄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4)撑,划(5)靈,鸟兽的细毛。
盏衣,毛皮衣(6)全, 都⑺ 雾淞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砺白气弥漫的样子。
冰花一片弥漫。
(8)焉得哪能。
更还⑼ 强饮痛饮。
白洒杯。
大白大酒杯。
(10)痴迷(11)是判断动词。
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3、(1)白色酒杯(2)我整数后的零数(3)表程度,十分,非常跟“小”相对(4)这, 代词表判断,与今义相同(5)断绝非常,极(6)古代夜间计时单位还还
4、(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淞沆肠,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火。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合作探究】
1、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地点是“四湖”,天气环境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是在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气中去赏雪的,反映岀作者此时的心态是孤独的、伤感的。
2、他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3、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雾淞沆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③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
4、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作为文人雅士的淸髙、孤傲
5、这里作者是从听觉和心理感受来写雪景的。
"绝”字写进了天寒地冻、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衬托了作者的孤寂,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6、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 作铺垫。
7、好。
开头用“独”字,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一面,更是在有意铺垫,为下文湖心亭遇知音蓄势,使文章波澜顿现。
8、借舟子的话,来点明自己看雪的痴态。
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充分的肯迫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泄与赞赏。
且用另一个更痴的人来做陪衬,显得"吾道不孤”,天下还有不少这样的高逸之士。
9、“一白”写出造化的神奇力量,天地间举目皆白;“一痕”、“一点”、“一芥”则写岀人类的渺小和柔韧,可以从中领悟到作者那种沧海一粟的孤独和自我陶醉的孤傲
10、怀念故国的深情。
11、都是客居他乡,勾起思乡之情。
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思念。
12、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更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近年关。
【达标检测】
1、⑴全,都(2)鸟兽的细毛(3)小草。
引申指细微的事物。
这里指船。
(4)罢了
2、(1)具体写看雪的时间、地点、装备和雪景正面描写侧而烘托
(2)侧而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淸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3)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3、“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