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八年专注于中国地质大学行政管理考研专业课辅导。
2014年,育明教育共有7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地质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包括解xie学员(二本,育明集训营学员,382分)、李chang学员(二本,育明集训营学员,372分),霍学员(二本,育明1对1学员,389分)、田xinyu学员(二本,育明1对1学员,364分)。
更有8+2(少干)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行管,12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5年中国地质大学公共管理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2500元!赠送阅卷人指导一对一指导!通过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公共管理考研招生专业目录注:中国地质大学是211学校,工科类的学校,考试难度并不是非常大,难度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的难度相当,关键是掌握住地大自主命题专业课的考试信息、出题的难点、以及最新变化的信息。
其中科目三大家可以选考610高等数学或者619管理学概论,工科背景跨考的话选择610是有优势的,但是要尽量考到120分以上,地大的录取分数线近几年都是维持在360分以上。
育明每年都有二本、三本的学员考上,也可以帮助学员发表论文,大家有什么疑问欢迎咨询育明教育!考研咨询热线400-6998-626 ,QQ15590224302015年地大公共管理考研参考书(官方版)619管理学概论《管理学》(第十一版),罗宾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837行政管理学综合《行政管理学》(第三版),夏书章,中山大学出版社,高教出版社;《公共政策学》,陈振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地质大学公共管理考研初试备考须知一、出题老师简介赵连荣:女,1965——,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社会保障近年来教学工作情况:企业经营管理,管理学原理,国际企业管理,国际标准与认证,生产管理,行政管理学,政治学原理,市政管理学,公共关系学二、复习方法和经验推荐基础复习阶段(开始复习-2014年8月)本阶段主要用于跨专业考生学习《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学》,要求吃透参考书内容,做到准确定位,事无巨细地对涉及到的各类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复习,夯实基础,训练思维,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对书中提到的大标题概念要能记住属于哪一章哪一类内容。
三、强化提高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1月)本阶段,考生要对《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学》进行深入复习,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建立整体框架结构,分清重难点,对重难点基本掌握,并完成参考书配有的习题训练。
在理清概念的基础上,做到识记基本概念,做历年真题,弄清考试形式、题型设置和难易程度等内容,能基本做到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
做到举一反三。
四、冲刺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1月)总结所有重点知识点,包括重点概念、理论和模型等,查漏补缺,回归教材。
要对基本问题的答题模式驾轻就熟,温习专业课笔记和历年真题,做育明教育专业课模拟试题。
调整心态,保持状态,积极应考。
1.参考书的阅读方法(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
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2. 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1)通过目录法、体系法的学习形成框架后,在仔细看书的同时应开始做笔记,笔记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影响看书的速度,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发现笔记对于整理思路和理解课本的内容都很有好处。
(2)做笔记的方法不是简单地把书上的内容抄到笔记本上,而是把书上的内容整理成为一个个小问题,按照题型来进行归纳总结。
3.真题的使用方法认真分析历年试题,做好总结,对于考生明确复习方向,确定复习范围和重点,做好应试准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育明全套复习资料都有相应的解析。
分析试题主要应当了解以下几个方面:命题的风格(如难易程度,是注重基础知识、应用能力还是发挥能力,是否存在偏、难、怪现象等)、题型、题量、考试范围、分值分布、考试重点、考查的侧重点等。
考生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复习和准备,并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既可以检查自己的复习效果,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待改进;又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以下由育明教育考研考博辅导中心提供陈振明公共政策学考研精编笔记未来预测1、预测:一种程序或方法,它依据先前政策分析的各阶段所掌握的关于政策问题、目标和方案的今年或知识、对政策(方案)的未来前景做出估计、推测或判断。
邓恩将预测分为推断、预言和猜测。
2、预测的意义?答:是政策分析后来阶段的前提,是政策手段更好实现指导和控制社会过程的一个条件。
但是,预测十分困难,难以准确。
(1)提供关于政策的未来变化及结果的信息。
(2)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以前的政策及其结果,提高我们对未来社会状况的控制能力。
(3)是传统的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一种有益补充。
3、预测的过程(程序)。
(1)预测目标,分析其所处的环境。
(2)搜集与整理数据,编制假想成本。
(3)选择预测方法,建构预测模型。
(4)总结预测结果,编写预测报告。
4、预测的方法论基础及其逻辑依据。
答:预测的方法论根据是一系列用来建立对现有的或新的政策、新政策的内容和政策参与者行为的似真性假定数据。
主要基础是趋势外推、理论假设和判断三种。
分别与推断、预言和猜测相联系。
(1)趋势外推的逻辑――推纳推理。
(2)理论预测的逻辑――演绎推理。
(3)灵通判断的逻辑――回溯推理。
5、外推预测:持久性、规律性,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1)古典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其要点是将预测目标的历史数据按照时间的顺序排列成为时间序列,然后分析它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外推预测目标的未来值。
有四种变动形式:长期趋势、季节变化、周期性波动、不规则运动。
(2)回归分析方法:线性回归分析、非线性回归分析。
6、理论预测:其假定是过去出现的东西将在未来重现或可能在未来发生,根据各种理论中所包含的因果关系进行预测。
包括理论图示、因果模式和回归分析。
7、直觉预测:所依据的判断、直觉、灵感、洞察力,其程是回溯揄过程。
即分析者从一个猜测的事态出发,然后寻找支持这一猜测的数据和假定。
包括德尔菲技术、交互影响分析和情景描述法。
第七章、方案的比较和择优1、方案比较的内容。
(1)技术可行性:现有技术或方法能否使得目标的实现可能;备选方案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政策目标。
(2)经济可行性的比较:既指一项政策方案的执行能获得财经资源的充分支持,又指方案或项目的执行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率或效益。
(3)政治可行性:可接受性、适当性、回应性、合法性、公正性。
(4)行政可行性:权威、制度承诺、执行人员的能力、目标群体的支持、财政资源。
2、方案抉择应注意的事项:(1)不要期望找到一种绝对优势的或完美的政策备选方案。
(2)不要把一项偏好的政策和一些“虚拟的”或“稻草人”式的备选方案对立起来。
(3)在根据所有目标评价完所有的备选方案之前,不要有一个“特别喜欢”的备。
(4)确保备选方案互相排斥。
(5)备应提供真正的选择。
(6)应避免“厨房水池”式的备选方案。
(7)备选方案应当与可获得的资源,包括司法权和可控变量一致。
(8)记住政策备选方案是具体的行动集(提醒自己目标与政策的差别)。
3、方案比较的方法。
A、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人们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其所费资源的倾向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之为成本;效益是人们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
(1)成本与收益的不同类型。
①直接收益与成本,间接收益与成本。
②收益与成本,外部收益与成本。
③有形收益与成本,无形收益与成本。
(2)成本-效益分析的步骤。
①首先规定谁将为政策和项目投资,谁将从中受益。
②目标组确定后,必须把输入和输出冠以货币价值。
③大多数的成本-效益分析要对一段时间之后的费用和效益“打折扣”。
④计算成本-效益率。
(3)成本-效益分析的技术:贴现的方法,非贴现的方法。
(4)成本-效益分析的作用与局限性。
①作用:有助于纠正那些只顾需要,不顾成本的倾向;有助于纠正那种只考虑成本,不管效益如何的倾向。
②局限:范围有限,对主要是经济性质的、有形的、可用货币测量的公共政策更为适用。
B、成本-效能分析。
(1)特征:①避开用货币形式计量收益的问题;②集中体现了技术理性。
③很少依靠市场价格,很少依赖私营部门利润最大化的逻辑。
④适于分析外部性和无形的成本与收益。
⑤解决固定成本与固定收益问题。
(2)步骤:①确定决策目标。
②以货币为统一尺度,分别计算各备选方案收益问题费用并予以加总。
③按费用的高低顺序排序,供决策者选择。
(3)形式:①完全有效性程度需要多少成本。
②只计算达到某一有效程度的成本。
③在不同有效性程度情况下成本的差异。
④在固定成本下,比较具有各有效性程度的方案。
(4)优势:易于应用,善于处理集体或准集体物品,适于分析外部性和无形成本。
局限性:不易与社会总体福利问题挂钩。
它对成本-效能衡量局限于特定的项目、区域或目标群体,也不能用画衡量社会成员感受的总体满意度以计算净收入收益。
C、风险-效益分析:效益总量-风险的总量。
基本方法为风险评估与成本-效益分析相结合。
4、方案抉择的决策方式。
(1)全体一致规则:其特征为一票否决。
缺点――成本过高;鼓励“策略行为”。
(2)过半数规则:其特征为决策效率高且“少数服从多数”。
缺点――“多数剥削少数人”,“决策结果未必可靠”,“投票悖论”。
5、投票悖论。
(1)孔多塞悖论:在多数票规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均衡结果,而是在各种选择中循环的现象。
(2)阿罗悖论:不可能存在一种社会选择机制,能够使个人好通过多数票规则转换成社会偏好。
6、过半数规则的变异形式。
(这几个形式的概念最好背下来)(1)过半数规则。
(2)占多数规则。
(3)孔我塞标准。
(4)博尔达计数。
(5)淘汰投票。
(6)赞成投票。
7、决策方式的改进。
(1)公共选择学者论投票方式的改进。
①需求显示过程:通过对个人征收某种税收的办法来促使个人真实显示他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从而确定给投票者带来好处最我的方案。
其最大优点是鼓励投票者正式表达自己的偏好,从而避免人为增加决策成本,提高了决策效率。
②投否决票:投票者间的“策略行为”会减少。
(2)作为一种决策方式的民主集中制的完善。
①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
②借鉴现代决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实现民主集中制及其运作的科学化、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