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践建设应急管理长效机制神华集团是以煤为基础,矿、路、电、港、油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经营的特大型综合能源企业,项目横跨十几个省区,生产战线纵贯上万里,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运营商。
2009年,集团又提出了“科学发展,再造神华,五年实现经济总量翻番”的发展战略。
为了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带来的新变化,近年来,神华集团深化认识、创新实践,将应急救援管理与日常安全管理两者相结合,应急救援工作由事后单纯救援向事前综合预防与事后救援相结合转变,全面探索建立与中央企业安全发展相适应的应急救援管理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了“体系建设、队伍支撑、源头控制”“三位一体”的企业应急救援管理模式。
一、完善应急救援管理体系,提高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是搞好应急救援管理工作的基础,是提高安全应急处置能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障。
经过不断完善,神华集团根据企业特点,建立了以“组织指挥、应急预案、规章制度、信息平台”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
通过建立健全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组织保障;通过制定完善各级应急预案体系和相关的规章制度体系,对企业存在的各类重大事故风险,明确应急救援工作的责任、措施、流程和标准,为建立有效的应急救援工作机制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建设综合应急信息平台体系,为实现“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应急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一是建立健全应急组织指挥体系。
神华集团按照现有管理层次,成立了由一把手挂帅的集团、分子公司、生产企业三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建立相应的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形成了“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联动机制。
二是制定完善各级应急预案体系。
根据神华集团管理体制,建立了集团、分子公司、厂矿企业三级预案体系,三级预案的职责和侧重点各不相同,又保持有机联系。
神华集团统一编制了包括1个综合预案以及煤矿、铁路、港口、发供电、煤化工等5个板块33个专项预案在内的《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所属各单位进一步细化,建立了上千个具体预案,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系统、有机结合的应急预案体系,预案从注重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入手,规定了重大事故发生前、事中和事后的流程、救援程序等,力求科学合理、切实可行。
并做到定期修订,确保体系的实效性。
三是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体系,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应急救援工作机制。
为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结合集团公司实际,建立完善了包括日常训练学习、抢险救灾、物资装备保障、事故案例分析、定期汇报、考核奖惩等在内的20多项相关管理制度,这些制度与预案相结合,明确了应急救援工作的相关责任、管理流程和标准,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应急救援工作机制。
其中包括物资装备保障机制,要求各单位根据《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储备足够抢险救援物资,使其经常处于战备状态。
应急响应机制。
集团根据事故性质、严重程度、事态发展趋势实行分级响应机制,对不同的响应级别,相应地明确事故的通报范围、应急力量的出动和设备、物资的调集规模、疏散的范围等等。
快速出警机制。
要求事故应急救援指挥机构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救护总队必须在1分钟内出动。
信息交流机制。
在集团、救护总队、各基层单位进行了联网。
一旦发生灾害,立即发布预警信息,及时采取相应行动。
完善了应急信息共享与交流,为应急管理提供了信息保障,确保了信息交流畅通。
健全的组织指挥体系和强有力的工作机制,成为全力提高企业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保障。
四是搭建信息平台体系。
几年来,神华集团逐步建立形成了与生产调度相结合的综合应急管理信息平台。
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在线监测,实现了集团、分子公司、厂矿企业的三级联网,根据危险程度,实施升降级管理,达到一定程度时,及时预警,通知相关人员采取相应措施,排查隐患,并通过信息平台跟踪,直到隐患排除为止。
所有矿井均装备了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实现了对井下有害气体、通风设施、风速、温度、机电设备的自动监控。
在铁路,各沿线车站安装了雨量实时监测、预警报警系统,实行雨量警戒值巡查制度。
规定连续降雨量达到20毫米为黄色警戒值,工队负责人和作业值班人员沿线检查;连续降雨量达到40毫米为橙色警戒值,除执行黄色警戒值检查要求外,严格执行雨后一至三天24小时三班不间断巡视制度;连续降雨量达到60毫米为红色警戒值,要求铁路公司分管与工队长以及所有作业组人员严格执行雨后三至五天24小时三班不间断巡检制度。
三级监控体系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全面掌控现场安全生产的能力。
同时,通过信息平台,建立有关应急资源信息库,实现了信息共享,形成了上下畅通、统一指挥的应急管理平台。
二、创新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队伍实战能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是搞好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应急救援处置能力的重要保障。
神华集团按照“机构精简、人员精干、装备精良、救援有效”的原则,既考虑现有救援资源的合理配置,又从发展的角度去谋划未来救援队伍的合理布局;既满足国家规定和矿区救灾现实需要,又要防止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根据集团企业规模布局,统一设置队伍,从队伍布局、机构设置、人员素质、装备配置、日常管理(培训、训练、演习)等方面加强队伍建设,打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速胜的应急救援队伍。
1、充分发挥大企业大基地的保障作用,统筹兼顾,建立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的应急救援队伍网络。
从建设之初就配套建设救援消防基地,是神华集团安全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煤化工企业是神华集团正在发展中的重要板块,在各项目投产之前,积极筹划化工救援基地建设,目前已在鄂尔多斯煤制油、包头煤化工、宁煤煤化工、乌海煤化工等项目中建立了相应的化工企业救护队伍。
目前,神华集团现有2个国家矿山救护基地、8支矿山救护队、4支化工消防队,专业救护队员近千人。
神华集团根据企业布局建成了以宁煤集团和神东煤炭集团两个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基地为核心,以专业救护队为骨干,以各厂矿企业兼职救护队为辅助的三级救援队伍体系,形成了集团统一指挥、协同作战、布局合理、资源共享、井然有序的救援网络,不仅成为确保神华事业安全发展的坚强后盾,同时履行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担负着企业周边上千个小井的应急救援任务。
2、探索有效的培训和训练方式,打造精干的应急救援队伍。
培训效果和训练水平是影响队伍人员素质和打造精干应急救援队伍的重要因素。
在救护培训和训练方面,为解决培训教材缺乏针对性、煤矿实战应急救援演练困难、训练手段单一等问题,神华集团救护队伍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培训及训练的形式和方法。
首先,创新培训方式,自编有针对性的教材和手册。
神东救护队结合自身多年的矿山救援实践经验,探索和尝试编制有针对性的教材和手册。
自投资金30万元,与科研院校合作编写了78万字的符合本矿区特点的《矿山救援与地面消防》培训教材;组织编写了《应急救援装备使用和基本技术操作指南》手册;根据事故抢救和指挥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编写了《神东矿区矿山救援典型案例汇编》,自我编制形成了系统的、符合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培训教材,开创了我国救援队伍组织编写应急救援培训教材的先河,培训效果显著提高。
其次,创新理念,在救护队伍中探索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预控管理。
为避免在应急救援过程中次生事故的发生和救援人员的自身伤亡,实现科学救灾、安全救灾。
神东救护队率先开展了风险预控管理,在对事故救援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辨识和评估,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确保训练、演习及应急救援等各项工作的安全,同时结合各自的工作岗位,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作业程序卡片,有效预防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提高自保和互保意识。
第三,平战结合,加强演练,以练备战。
集团在日常的救援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视有针对性的实战模拟演习,明确要求安全管理重点单位编制模拟实战演习计划,并认真付诸实施。
2006-2009年,神华各煤矿企业与救护大队联合共进行地面火灾和矿井井下救灾实战演习、反风演习500多次。
集团每年至少要组织8~10次地面消防和煤矿井下大型模拟救灾实战演习,6-8次的应急救援技术比武。
煤化工及港口、电厂等单位积极与地方消防部门配合,也开展了针对性很强的应急救援演练。
同时,还积极参加全国同行业的应急救援演习和技术比武。
在2008年全国举办的矿山救援技术大比武活动上,神华集团代表队获得了多项奖项。
2009年神华宁煤救护总队在宁夏自治区政府支持下,举办了由6支专业救护队伍、9支辅助救护队伍共700多人参加的矿山救援技术竞赛活动,充分展现了宁煤救护队作为国家矿山救援基地的精神风貌,有力促进了矿山救援队伍建设。
3、高标准、高起点,完善装备,改善设施,提高救援队伍的战斗力。
先进的救援装备和训练设施是增强队伍战斗力的重要条件,近年来,神华集团坚持高标准、高起点,近年来,累计投入3亿多元,用于提高装备和设施水平。
其中宁煤救护总队利用原宁夏工业学院校区改造,累计投入1亿多元,用于救援基地和救援装备建设,着重打造国内一流国家级矿山救援基地;神东救护大队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注重建设先进设施、购置重型装备和完善设备的成套性,在我国矿山救护领域创造了多项第一。
第一个建成了现代化的高温浓烟训练馆和救护队员心理行为训练系统,第一个拥有全国最高的53米消防云梯车的矿山救护队。
神华集团救护队配备仪器设备时,将先进性与系统性相结合,配备了种类齐全、性能先进的破拆工具、快速支护装备等,大大提高了救援队伍的战斗力。
三、加强源头风险控制,提高灾害防范能力神华集团多年来在生产活动中始终把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加强风险预控管理和强化隐患排查作为搞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力求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现,防患于未然。
一是在理念上进行创新。
大胆提出并全面提升“煤矿能够做到不死人”和“煤矿生产过程中瓦斯超限就是事故”两个理念。
全面加强矿井瓦斯综合治理与利用,强化抽放、先抽后采,以抽定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进生产规模化、设备自动化、管理信息化、队伍专业化的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涌现出了大柳塔、补连塔等7个千万吨矿井群,大大减少井下工作人员。
实践证明,改善开采条件、简化生产系统是灾害预防的重要基础。
二是大力实施风险预控管理。
从2005年开始,神华集团与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共同组织开展了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建立了体系建设行业标准并在全行业得到推广实施。
通过在煤炭企业构建以风险预控为核心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对生产中的各项任务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每个矿井均辨识出两千多条危险源,分别相应制定了管理标准和措施,并与质量标准化建设和隐患排查相结合,强化现场管理和监控,针对出现的隐患程度,实施风险预警,情况严重时,进行应急处置,实现了从措施的制定、执行到监督、改进的全过程闭环管理。
同时,加强班组建设,提高全员素质,进一步夯实了灾害预防的基础。